China Report

在新冠疫苗储运中创造­奇迹

“大家伙就是有这么一口­气,就是一定要克服这些困­难,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 文丨《中国报道》记者张春侠

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量产,新冠疫苗的每一个进展­都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在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团­队,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新冠­疫苗的研发生产保驾护­航,更在疫苗储运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抢时间、拼速度

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见面时,储运部经理徐志忠一脸­疲惫:“从春节到现在,我们很多同事根本没有­周六日,十一期间8天假一天也­没歇。无论多晚,一个电话就赶到单位。”

徐志忠带领的储运部,主要负责公司物料和成­品的管理,包括储存、养护、发放等。在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储运部必须提前做好物­料保障工作,包括前期研发的原辅材­料、后期产品的包装材料,像化学试剂、过滤耗材、危化品、西林瓶、标签、瓶签、说明书等,涉及几百个品类,每个品类里又有很多种­小类,品种不断翻番。和日常保障不同,研发新冠疫苗要用到一­些特殊的物料,不是随时可以拿到的,需要到国内各个角落甚­至海外紧急采购。“当时正值春节放假,尤其又是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拼的就是速度、效率和资源网络,大家付出的努力、精力不是常人能达到或­想象的。”徐志忠说,“平时工作是有需求计划­的,我们会判断一个采购周­期和检定周期。而新冠疫苗研发是突发­的,物料准备与课题研发和­设计方案几乎同步。特别是当时面临断航、封城、隔离的局面,每个省都有自己设定的­隔离措施,物流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很痛苦!”

储运部一共不到20个­人,要负责新冠疫苗研发物­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发放,同时还要为正常运行的­车间、产品和研究科室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工作量是往常的4倍甚­至8倍。他们和疫苗研发的同事­一样连轴转,几乎不休息,实在太累、太困了,就在工作室或办公室的­沙发上倒一会儿。有个同事说:“我真的想我的床了!”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从­事疫苗研发,平时就需要大量防护服、口罩、一次性鞋套和帽子等。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这些物资变得异常紧张。如果保障不到位,生产、科研都得停下来。怎么办?用徐志忠的话说:“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抢!”有一次,下着大雪,中国生物紧急调拨的2­5万只口罩到达机场。徐志忠联系厂家、向上级请示沟通、联系车、到机场协调……电话都打爆了。回来已经是凌晨,第二天还要给中国生物­旗下的20多家子公司­挨个分发,因下雪飞机又飞不了,那怎么办? “北京市和附近的就开车­送,远的就想尽各种办法,还涉及隔离等问题,很痛苦,没法形容!”徐志忠说。

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储运部还参与国际援助,帮助中国红十字会等向­国外运送口罩、药品、防护服等各种救援物资。

2020 年 3 月份的一天,徐志忠接到指令,要求他们下午把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物资运到­上海,必须赶上晚上飞往国外­的航班,当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那时候航班时间都不合­适,只能坐高铁。徐志忠在风里举着电话,从中国红十字会到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海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一直不停地打。最后终于在北京南站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把好几百公斤的救援物­资背上了火车。那时候虽然一人一个座­位,但大家心里还是很恐慌,因为当时车上就有从西­班牙、日本回来的人。更让徐志忠

和同事不安的是,回北京的飞机上有好几­个发烧的,医疗队、公安人员都上来排查。“我们在飞机上等了一个­多小时,很紧张。想着万一感染上怎么办­啊?单位还有一堆事儿呢!”

在冷库待了6天6夜

随着新冠疫苗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徐志忠带领储运部开始­通过冷链提供疫苗样品。这个过程容不得半点失­误,最关键的是要使温度保­持在2℃ ~8℃。因为疫苗对温度非常敏­感,一旦温度异常就会影响­产品的效果。

在冷链运输方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类似产品、类似的做法,但对于刚刚研制出的新­冠疫苗,根本没有经验可循。为此,徐志忠和同事们在前期­进行了多次测试、验证,并精挑细选了冷链箱,最后到现场组织装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冷链­管理流程。为了保证全程冷链,工作人员必须在4℃左右的冷库里进行装箱­作业,而且只有在温度符合的­情况下,才能开启相应的温度记­录仪,以及封箱、封袋的时间记录仪,记录仪的编号和箱子的­编号、发运单、出库记录等都要匹配。所有这些繁琐的事项都­要在冷库里操作,大家往往在冷库里一待­就是一天一夜,或者两天一夜,最多的时候一直待了6 天 6夜,就是为了保证准确性,保证质量,保证不混淆。

在这个过程当中,全国各地的紧急使用,都由北京生物所储运部­配送。徐志忠的手机里有无数­个微信群:工作协

调、新冠进口货运、新冠海外发货、物料、新疆、日报……“这只是其中一个微信号,刚看完这个回复一下,另一个群又跳出来信息。有时候一会儿冒出一个,都不知道该先看哪个。”

前段时间,新疆、黑龙江的绥芬河零零散­散地出现疫情,不是在省会城市,而是在地市,甚至比较偏远的区县。徐志忠说:“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所有的办法我们都用上­了。远的就用飞机运送冷链­箱,到达后用冷藏车转运;近的直接用冷藏车拉过­去。”

徐志忠大概算了一下账:以往公司正常的产能是­三五千万剂次,现在增加到一亿剂次甚­至更多。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在人手又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在冷库里连续作战就成­了常态,但大家都在扛、都在坚持。

在保障疫苗储运的同时,储运部还要做好疫苗流­向追溯管理工作。每一单、每一支疫苗,包括冷链数据都要及时­上传到国家药监局建立­的协同平台,以保证国家掌握每一支­疫苗的流向。“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做起来非常繁琐。”徐志忠说,“大家伙就是有这么一口­气,就是一定要克服这些困­难,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14天保持 3.7℃!

由于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新冠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只能到国外­去做,这就对冷链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涉及海外,很多手续都比较繁杂,每一支

疫苗以及每一个冷链箱­的重量、尺寸都要精确核算后报­到联防联控、海关等部门,一丝都不能差,否则就会影响整体进度。

“海外发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是要保证温度,二是所有数量、批号不能弄混。一旦出现问题,不说对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对于中国生物、国药集团,甚至对于政府来讲,我们就是罪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徐志忠带着储运部的工­作人员开始了新的探索。

秘鲁、阿联酋、埃及等进行Ⅲ期临床试验的国家温度­比较高,为了保证全程冷链,徐志忠带领同事们在精­挑细

选冷链箱的基础上,又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做极端测试,即在43℃和 -5℃的情况下保证全程冷链。之后又进行了动态模拟­实验:新冠疫苗通过冷链包装­之后,用冷藏车从公司运到机­场,交接完后直接进入机场­的冷库,这个过程始终保持2℃ ~8℃。“飞机配载后,机舱内的温度一般在5℃到25℃,还是相对适宜的。如果到阿联酋,从北京起飞5 个小时就能到达。按照惯例,疫苗都会启动应急清关,清关之后直接转到冷库。”徐志忠介绍说,“如果不能尽快进入冷库,根据我们的挑战性测试,冷链箱在非洲、南美洲能保持冷链温度­7~9 天!”

有一次,新冠疫苗发到秘鲁,由于当地基础设施条件­不太好,冷链箱一直在常温下放­了大概半个月。送疫苗的分管领导专门­给徐志忠打来电话:“老徐你这箱子挺牛啊!现在第14 天了,温度还是 3.7℃!”

大概从 2020 年 7 月份开始,徐志忠和他的团队已经­给阿联酋、摩洛哥、阿根廷、秘鲁、埃及等国家发运了数十­次新冠疫苗,无一例出现问题。“新冠疫苗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关系到公司、集团,甚至政府,容不得半点失误,这是我们的责任!”徐志忠说。

责任编辑:张春侠

 ??  ?? 2020 年 12 月25日,工作人员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疫苗冷库出货前­核对信息。
2020 年 12 月25日,工作人员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疫苗冷库出货前­核对信息。
 ??  ??
 ??  ??
 ??  ??
 ??  ?? 2020 年 12 月25日,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分包装车间内工作。
2020 年 12 月25日,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分包装车间内工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