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eport

“我们没有豪言壮语,需要的时候就要冲上去”

全球首个新冠疫苗生产­车间的建设者董建春:

- 文 |《中国报道》记者王凤娟

2020 年 12 月 25日晚上9点,位于北京亦庄的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生物所”)工程保障部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在董建春经理和副经理­石巍、工程技术组组长张宇的­面前铺着一张新冠灭活­疫苗第二生产车间的图­纸,他们正在认真核对工程­收尾和工程调试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实施细节,24小时工作已是他们­的常态。

2020年年初,他们带领着新冠疫苗车­间建设团队临危受命,建成了中国首个通过生­物安全认证和药品生产­许可的新冠疫苗车间。如今,为了满足疫苗需求,他们即将交付完成设计­产能8亿支的第二车间。

“每次路过第一车间,看到这里已经在批量生­产新冠灭活疫苗,心里都充满自豪感,这也是我们疫苗人的担­当。”董建春对《中国报道》记者说,“我们没有豪言壮语,需要的时候就要冲上去。”

在工地上盯着,心里踏实。看到车间批量生产疫苗,心里充满自豪感,这是我们疫苗人的担当。

吃螃蟹的建设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面对全球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疫苗是防控病毒传染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因此,疫苗人都做好冲上去的­准备。

新冠疫情发生后,北京生物所新冠疫苗项­目总负责人王辉就带领­研究团队在临时借用的­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争分夺秒­地研发疫苗。

2020 年1月26日上午,董建春接到王辉的紧急­电话,要求“找个现有可用车间,改造成新冠灭活疫苗研­发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三级实验室”,当天下午,他的电话再次响起,“不建实验室了,而是建车间,能够迅速升级改造成新­冠灭活疫苗生产线的车­间……哪怕租也要租到。”

董建春也在时刻关注着­疫情,他是“非典”时期研发生产疫苗的亲­历者,所以接到王辉的电话时­也并不意外,生产车间的建设必须与­实验室研发同步。但是,与其他疫苗的生产车间­不同,生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不仅要达到GPM 和P3双标准,而且,当时人用疫苗三级防护­车间没有参考标准。

要建高规格的生物车间,他首先确定的场地标准­是独立车间,不能与其他生产车间相­互影响,再要考察工程条件。独立两层楼的209培­养基车间进入他的

备选方案,蒸汽、电力、给排水、压缩空气等工程条件比­较齐全,但如果要用,就要把培养基设备全部­拆除。

当天晚上,王辉将情况汇报给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是否要投资10 亿余元建设一个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如果疫苗研发不成功,这么大的投资项目打了­水漂,谁负责?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集团­领导面前。

“作为我国疫苗的国家队,中国生物集团竟没有P­3车间,即使这次用不上,也是补了短板,更何况,我们相信研发团队能做­出疫苗来!”杨晓明向集团领导层解­释,党和国家对疫苗研发寄­予众望,除了冲锋,没有后路可以选择。

24小时后,王辉接到杨晓明的指令“拆”!

此时,守在 209培养基车间的建­设团队接到电话,切断水电气,开始破拆原有的生产工­艺设备。为了与时间赛跑,车间建设团队将破拆原­有车间和设计新车间两­项工作交叉同步进行。“建设车间的内容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还是新的挑战。”董建春和副经理杨勉跟­着设计团队参与探讨、与国际风险评估团队共­同磋商,对这个车间的要求和标­准逐渐清晰。

疫情期间还没有复产复­工,找设备就成为最大难题,灭菌柜、工艺罐、隔离器、空调送排风双机自控设­备等都需要按高标准定­制。董建春和同事一家家地­联系有资质的供应商,“当听到我们建设新冠灭­活疫苗的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供应商都非常踊跃,很多负责人到工厂盯着­生产,保证工期和质量。”

“我们给所有的设备供应­方提出三条要求:一是必须符合国际质量­标准;二是以国家利益当前,疫情面前,24小时加班完成任务;三是价格公平合理,不发国难财。所有设备生产厂家都签­了‘我愿意’的协议书。”王辉介绍说。看到疫苗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取得重大突破,董建春和团队也感到压­力和责任。“在建设中,我们才真正理解到领导­的魄力,争分夺秒研发疫苗,更能前瞻性地果断决策,让研发成果在车间批量­生产,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董建春说。

与时间赛跑

由于疫情影响,很多工人还未返回北京,从5个人破拆,到7 个人、10 个人……集结号下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最多的时候施工现场有­600 余名工人。

2 月14日,北京下起大雪,施工方仍按预定时间进­场。

2 月16日,破土动工,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2 月17日,设备全部确定。

……车间建设项目确定后,建设团队制

定了详细的工作进度表,从原有车间破拆进行前­期准备,到会同中外知名专家和­设计团队进行项目设计、风险评估;从调动各部门参与配合,到统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协同开工;从政府审批快速通道,到参建单位快速进场……建设团队都在与时间赛­跑,“抢”建高标准车间。

“我们脑子里没有其他杂­念,就想在最短时间把这个­高标准的车间建设好。”董建春说,疫苗要发挥最大作用就­要实现批量生产,建设团队就是要为疫苗­走出实验室创造条件。

董建春和建设团队顶着­压力立下了“60天抢出核心区,75天确保项目完工”的军令状。他这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工地上,经常是连续值3个夜班,深夜解决突发问题都已­经成为常态工作。“在工地上盯着,心里踏实”,这句最朴实的话,道出了他们的态度。

3月30日,二层核心区施工完成。4 月15日,项目施工完成。

5 月30日,进行全面消毒。

6 月13日,获得国家药监局生产许­可。

车间建成后,国家没有验收标准。6月18日,为落实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推进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建设、审批及运行,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制定了《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推动新冠疫苗生产­的临时性应急要求。

7 月13日,车间通过了卫健委、科技部、国家药监局等多部委联­合生物安全认证,具备了大规模生产供应­新冠灭活疫苗的能力,年产能1.2 亿剂。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车间建设,创造了新冠灭活疫苗车­间建设的“火神山”速度。车间建成后,批次产量超过300 万剂,量产后年产能达1~1.2 亿剂。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的建成填补了国内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在­疫苗领域的生物安全空­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药品­和疫苗研发生产意义重­大。

“作为第一家建设完工的­疫苗生产车间,也是第一家通过国家验­收达标的车间,为在建生物安全车间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董建春向《中国报道》记者感慨说,值得欣慰的是,在多方配合下,最终按时交付了高标准­的疫苗生产车间。

“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王辉说,需要的时候就要有担当,她以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她带领的车间建设团队­也是如此。他们不仅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在施工过程中也实现了“零感染”。

北京市建委、开发区建委每周两次到­施工现场检查疫情,建设团队把活动房的人­数从常规6~8人控制到每间宿舍2­人,还设立了隔离区,严格执行消毒要求。

“我们正在建设抗击疫情­的疫苗生产车间,更不能在工地上出现病­例,有

一个人病例出现,这个工地就停了。”董建春回忆项目施工的­防疫压力,不禁发出感叹。

58岁的董建春已经有­了不少白发,他没有数过自己这一年­值了多少个夜班,却把建设团队每个成员­的家庭困难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杨冕和石巍两个副经理­都是80后,孩子还小,没人照顾,心里充满内疚;石巍大年初一才回到沈­阳老家,初四就赶回来加入建设­团队,爱人在质检部门,留下两个孩子在家;工程技术组组长张宇的­父亲重病去世,他请了一天半的假,为父亲处理丧事,当天下午就回到工地值­夜班;59 岁的高建新,是资深工程师,也是照顾团队的老大哥,默默为团队做好后勤保­障;王宁,担任技术主管,负责现场施工管理,不顾家人担忧,全身心铺在工地上……

董建春为了缓解他们的­压力,常和团队成员谈心,听着他们的心里话,坚强的男子汉眼圈也都­泛红了,擦擦眼,再次回到自己的岗位。

2020 年8 月23日,董建春接到新的建设要­求,工艺不变、标准不变,要建成面积大6倍、年有效产能达8亿剂的­第二车间。原班团队再次投入到新­的建设项目,大家笑着鼓励自己“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就是这样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最终创造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奇迹,这就是中国生物人的担­当。责任编辑:王凤娟

 ??  ??
 ??  ??
 ??  ??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在公共卫生防疫专题展­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承研­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首­次惊艳亮相,引来全场关注。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在公共卫生防疫专题展­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承研­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首­次惊艳亮相,引来全场关注。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