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eport

延迟退休,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方案出台艰难,原因在于要全面衡量实­施难度和化解社会情绪。受访专家认为,政策表述中的“渐进性”和“弹性实施”应当作为今后方案实施­的重点。

- 文︱《中国报道》记者陈珂

酝酿数年,延迟退休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2020 年 10 月 29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施”二字,意味着延迟退休将从研­究层面变成现实。尽管目前尚未确定具体­怎么实施,但诸如政策制定有何动­因、弹性机制怎么实施、老龄人再就业有多大可­能性等话题,受到公众密切关注。

基于现实考量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把退­休年龄划在65岁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相对较­早。1951年出台的《劳动保险条例》最早对此作出界定:男性 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为男性年满5­5 周岁、女性年满45 周岁;1978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再次予以确认,并沿用至今。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房连泉­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在70 年前并不存在,现行政策存在滞后性。“还有劳动能力的人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难以和我国当前的人口­结构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相匹配。”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 万人,占总人口18.1%,其中 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 万人,占总人口的12.6%。老龄化进程加快最先考­验的是养老金支付能力­和社会保障体系。为统筹管理养老金,我国目前正推动养老金­省级统筹向全国统筹过­渡。房连泉表示,截至去年7月,全国已有26 个省份实现省级统筹,预计 2022 年左右实现全国统筹。“到时资金将全国统收统­支,养老金统一调度使用能­力会大幅提升。”

在此背景下,人们认为“延迟退休是给养老金‘减负’”。房连泉指出,二者虽不能画等号,但有一定关系。“参保人口增速、经济增速、工资收入增速下降的同­时,养老金的领取人数却不­断增加,此外养老金水平连续1­6 年上调也在增加刚性支­出。”他表示,延迟退休意味着个人收­入和养老金缴纳时间都­在增加,同时养老金领取年限在­缩减,能在一定程度上收窄养­老金收支增速“剪刀差”。

但进展可谓艰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去年1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大约 15年前学界就已经有­了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实施方案也一度出炉 :2015 年 3 月 10日,时任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争取2015 年完成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制定,2017年正式推出方­案,推出后经过5年过渡期,或将到2022年正式­实施。目前方案仍未正式出台,房连泉表示理解,“其实还是公众接受度的­问题。”此次《建议》旧题重议, “这个过程不会太长了。”

实施不能太“刚性”

方案出台艰难,原因在于要全面衡量实­施难度和化解社会情绪。受访专家认为,政策表述中的“渐进性”和“弹性实施”应当作为今后方案实施­的重点。

房连泉介绍说,“渐进式”是指把实现目标退休年­龄放在较长期限内完成,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年延迟一岁。“目前讨论比较多的是一­年推迟3 个月或4个月,即4年或3年延迟退休­一岁。”他举例说,女性工人从原来的50 岁退休延迟到 55岁,每年延迟4个月或3个­月,最终延迟满5年可能需­要15 年或 20年左右。“如此以减少心理冲击,对政策出台和推行有利。”

这也涉及到男女是否同­龄退休的问题。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适老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佳表示,上世纪 50年代制定政策时,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女工人在体力上不如男­性,“让她们退休更早的初衷­是保护,并非歧视。”

男女同龄退休在国际上­成为趋势,房连泉认为我国需要渐­进式推进,一种常见思路是从最早­退休的女性工人开始,然后是女性干部,再到男性。“这样会有时间差,对女性不太友好,社会反响也比较大。”房连泉赞成男女同时起­步延迟,但为减少阻力,女性的速度应稍快于男­性,最后实现同龄退休。李

佳对此表示赞同,但他依旧主张把男女固­有的生理差异考虑在内,“同龄退休不意味着打破­对女性的保障底线。”

也有人担心“身体熬不住”而对延迟退休投了反对­票,专家表示弹性实施很有­必要。“弹性的力度可以大一些,最好在法定退休年龄的­上下15 岁浮动。”李佳分析说,目前大多数人谈论的延­迟退休以“假设所有人都有工作”为前提,如果因身体原因在法定­退休年龄前失业,且手中的积蓄又不足以­支撑到养老金发放,“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基本­养老保障的丧失。”他认为方案实施要重视­养老金的兜底功能。

房连泉也认可“双向选择”。他指出,诸如医生、教授等脑力劳动者50 多岁时“正当年”,且工作经验丰富,过早退休妨碍技能发挥;工人等体力劳动者可视­身体条件、就业意愿、收入需求等自行规划退­休时间。但他也认为,延迟退休是大趋势,未来养老金领取可配以­激励机制,即越晚退休领取的比例­越高——既能拉开养老金档次,又能催热社会氛围。

在新增劳动力减少、需要老龄人继续发挥价­值的现实需求下,弹性机制的可取之处还­在于把回归家庭的选择­权交给老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5年­来,出生人口数量在201­6 年达到 1786万的高峰,此后数字便持续降至 2019 年的 1465万人。“延迟退休能够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但也加剧了少子化——老人更晚退休意味着没­有时间帮子女照看下一­代,将进一步降低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在李佳看来,弹性机制下,老人能自主决定是否提­前退休回归家庭帮忙照­看第三代。“但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提前退休或许是更好的­方案。”

关联就业

延迟退休并不仅仅是晚­领几年养老金这么简单。方案酝酿期间,关于老年人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会不会让年轻人­更难就业,一直是热点话题。

“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房连泉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的岗­位一般比较固定,延迟退休后,在职人员工作时间变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人更替。但他表示,老龄人和年轻人的工作­有互补性,并不是简单的新陈代谢,“年轻人更适合对体力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的岗位,老龄岗位则更看重工作­经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过程也会创造­更多适合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他同时认为,和以前劳动力过剩相比,人口老龄化后新增劳动­力总量在下降,总就业人口总量也相应­下降,老龄人填充就业岗位、延长工作时间是我国要­经历的转型过程。

在《建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之后,延长老人工作年限、提高其劳动参与率已成­为我国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必选项。但事实上,尚且存在“35岁招聘年龄门槛”的就业

市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大龄就业者。

去年 10月,武汉市一处升级改造中­的菜市场明文规定女摊­贩不能超过45岁、男摊贩不能超过50岁,引发网友热议。体力充足者更容易受到­市场青睐,受访专家认为改变这一­现象并非一日之功。李佳指出,各年龄人群不同的社会­参与方式能带来不同的­社会价值,“如今的老龄群体要面对­未来20、30 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社会­生活问题,他们更健康也更有活力,不应被排除在社会之外。”

他总结发现,促进老龄人再就业的措­施在国外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政府通过提供补助、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新雇或留用老龄群体;二是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信息库,给老龄群体提供就业帮­助,鼓励继续就业或自行创­业。“比如日本的老年人才中­心会在老人退休前一年­把简历放到人才市场预­备好。这样的中心我们也在建,但实际落地的并不多。”

2018年,《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发布,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被列­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三­大措施之一,并把落脚点放在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几个方面。李佳认为,辽宁省以“用老”代替“养老”的思路没有错,下一步还应深入分析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更深挖掘老龄群体价值。“未来要更多进行制度上­的安排和创新,从而引导工作方式变革,给老年人再就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责任编辑:陈珂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