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一铜天下”父子梦

-

白,打铜只做街坊生意、惨淡经营锅 碗瓢盆的老工艺是不行­的,要在恩宁 路做铜文化品牌,带动整个打铜行业 复兴,自己虽不会打铜,但可以从策 划和销售下手。 都说“师徒如父子”,而“天程铜艺” 的父子师徒却大相径庭。父亲苏广伟 一把飘逸的关公胡,一副仙风道骨的 神采,儿子苏英敏喜欢赛车追­求时尚, 他把儿女的生辰八字纹­在左右两臂, 这些在父亲眼里有点“离经叛道”。由 于两代人的思想差异,苏英敏的种种 经营观念都少不了与父­亲起争执。起 初,苏英敏想到要做网站,打开全国 市场,但需要投入 7 万元,苏广伟自然 不同意。2 010 年,苏英敏要打造高端 “手打铜壶”,苏广伟更是诧异—如 果东西用两年不坏不换,生意怎么延 续? 2 0 0 0 多元一个手打铜壶,谁买? 但没想到,苏英敏做的 10 0 0 个铜壶, 一下就卖出了九成以上。随后,不拘一 格的苏英敏找来打铜器­的老师傅,用 将近一年的时间打造出­铜鸟笼、铜象 棋等奢侈铜器工艺品,把自家的铜器 送进了奢侈品展。 文化传承不只是坚守。在苏英敏看 来,打铜这门技艺只是坚守­还不够,更 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转变思路、摸 索创新之道。他面向全国,把客户群定 位高端人群、提高铜艺的手工价值,使 产品成为具有收藏与传­承价值的艺术 品。为此,苏英敏到云南研究“乌铜走 银”工艺,去北京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 院金属工艺研修班,并专程前往日本 等国家学习“一体成型”锻造技术… … 不断提升“西关打铜”的制作技艺。 苏英敏说:“铜器铺是我从老爸手 上‘抢’来的,走到今天我已经没有资 格放弃了,必须坚持。” 如果说父亲是“西关铜器复兴者”, 那么儿子可谓是“新锐铜器掌柜人”。 苏英敏四处拜师,向技艺高深的师傅 学习,打破传统创造出新,采用现代工 艺,设计制作出让 70 后、8 0 后、9 0 后 的年轻人都觉得新颖的­产品,通过网 络,拓宽了产品的销路。 诸多奇特的创意使得“天程铜艺” 一下子火了起来。从一个 4 平方米的 破旧打铜店,到现在可展示琳琅满目 数百种产品的“天程铜艺”;从一人打 铜,到现在培养起近 5 0 多人的专业 打铜队伍,苏英敏只用了不到一年­时 间。“天程铜艺”倾注了父子共同的心 血。如今,苏广伟理解了儿子的做­法, 每当儿子开发一件新工­艺,苏广伟总 是格外关注。 铜器市场开始恢复,打铜的人群 也开始年轻化。生意红火的同时,苏 英敏不断寻找散落在广­州各处的铜艺 师傅,年轻的 6 0 多岁,年长的已 8 0 多岁高龄。他希望父亲能真正退居­二 线,颐养天年,于是花钱把这些师傅 请回来,把想法告诉师傅,让师傅去 制作。经过苏仔的努力,西关打铜逐 渐打进市场,让人们对这门老手艺刮 目相看。 如今,“天程铜艺”发展了 5 家铜 艺店。在越秀区非遗项目的支­持下, 得以在繁华的中山四路­上免租金设点 营业。 这些年来,苏英敏不仅传承了“西 关打铜”这门传统手艺,更通过颠覆 式创新、与时代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让沉寂多年的西关传统­手艺重回大众 视线,走向广阔的市场。 “天程铜艺”招牌响了,新产品不断 推出,陆续参与广州各大展销­会。2011 年,苏广伟父子受邀上《鲁豫有约》等节 目,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采­访。 如今,苏广伟已是广东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西关打铜工艺”代表性传 承人。从昔日默默无闻的打铜­人,到尽 人皆知的“苏哥”,在他看来,这是对 他坚持打铜的肯定。西关打铜铸造着 历史与传统,记录着民俗和情怀,锻造 的是老广州的集体回忆。苏氏父子虽 然风格各异,但他们相互包容,共同守 护着自己的“铜”心“铜”梦。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