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以创新开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关键一招在于我们通过­把握世界开放发展的大­势,将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紧紧把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牢牢锁定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之上。

- 文|夏一璞

思想塑造灵魂,理念确定方向。 4 0 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 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征­程。在“贫穷 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 伟大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被写进了 指引我们前进的社会主­义旗帜之上, 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独立而高尚 的灵魂,中国改革发展的征程因­为独 立探索,志存高远,必历尽艰辛,也必 伟大不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确立了 “发展是硬道理”的核心发展理念, 迈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

在于我们通过把握世界­开放发展的 大势,将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紧紧把 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牢牢锁定在正 确的发展方向之上。中共十八大以来, 在赞叹奇迹和分享硕果­的同时,中国 社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突出,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却日 益增长,这一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 确立,科学地概括出了包括经­济发展 在内的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这也 同样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大 势。只有善于观大势,才能正确地谋 大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 经济的巨大体量,国际形势的变化, 生产要素重要性的更迭­等都决定了中 国必须转入做好做强的­新轨道上。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 央综合国际国内情况,把握国际国内 发展大势,提出了中国正处于“三期 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 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的重要判断,做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 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阐明了中国必 须实现速度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 换,善于把握大势、抢抓机遇、顺势 而为,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稳中 有为,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 经济高速发展是改革开­放前 30 多年的重要特征。在此期间,中国经 济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全局 性、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中国成为 了世界上少数具有完整­工业体系尤其 是制造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为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 构建了具有较高素质,层次丰富的人 才资源体系,为实现发展方式转换、 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能增强提供了 人才与智力支撑。中国拥有着世界上 最大且健全而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整合两个 市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 良好的市场条件。在 2 010 年,中国经 济发展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中国 经济总量(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产值 首次超越美国,跻身全球真正的制造 大国之列。可以说,21 世纪的前十年, 是中国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导下,秉持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以 沉着自信的气势有效应­对国际国内风 险挑战,以不断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 崭新未来,以把握历史发展风潮大­势 的眼光构建中国发展格­局而获得高速 发展的黄金十年。 然而,随着 2 0 0 8 年国际金融危 机席卷全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趋 深入,对中国这样外贸依存度­高的经 济体冲击巨大。同时,随着劳动力成 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源 环境约束增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新技术革命带来传统行­业的式微等 等,决定了以消耗资源能源、牺牲环 境生态、增加要素投入为特征的­粗放 发展方式必须下大力气­转变为以科技 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为核心要素的 高质量发展方式,最终使得中国经济 实现由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由追 赶型、借鉴型经济体向赶超型、引领 型经济体的跨越。 2 013 年,中共中央综合分析世界 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 其相互作用,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 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认识、适应、引 领新常态,是今后长时期内中国经­济 发展的大逻辑,表明了中国经济增长 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 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 济结构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 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 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 入转向创新驱动。 这一科学论断表明,中国经济的 新常态是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中的新常态,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 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为此,2 015 年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了中共中央“抓 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的思想,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 济结构为抓手,进行供给侧改革,更 加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深入分析市场和消费心­理、引导和调 整社会预期、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 护、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建设绿色生 态文明、推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全面 创新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记所说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 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 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 活福祉”。 新科技革命呈现出发展­速度迅 猛、成果转化周期短、产业更新换代 快等特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化融合发展为特点的战­略性、颠覆性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 定性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2 018 年 5 月 2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 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发 表重要讲话,用“形势逼人,挑战逼 人,使命逼人”生动形容了新时代中国 科技创新的形势、挑战与使命。即将 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 史性交汇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唯有 革故才能鼎新,唯有把握住时代科技 创新的动能,才能与历史机遇的交汇 期同频共振,否则只能擦肩而过,望 洋兴叹。 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高速发 展,为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发展奠定 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对中国 人开阔的眼界、高远的格局、不断创 新的理念之形成提供了­客观途径。随 着资源、环境、劳动力红利的逐渐消 失,当代经济的发展破局之­作便是在 以往的物质基础上完成­新的生产力 要素革新,不断拓展我们看待世界­的 眼界,创新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开 展深刻的发展动力革新,以科技创新 作为取代传统要素驱动­模式的新驱 动力,完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壮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和社­会主义 在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转变过程中,推动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关键所在。以 技术变革和知识创新为­内生动力是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升经济增长 的质量和效益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表 现形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理念 不能闭门造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 践行动更不能自产自销,我们要依靠 创新驱动形成的核心竞­争优势与国际 竞争能力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现 发展的质量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摒 弃低成本比较优势,提升中国国际贸 易增加值的占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 全方位的开放。 2 0 1 8 年 11 月首届中国国际进 口博览会的举办是中国­推动新一轮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是 中国今年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 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博鳌亚洲论 坛年会之后四大主场外­交的“压轴 戏”,以全面开放、扩大进口的姿态 助力高质量新经济发展,体现了中 国坚持全面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从需求侧来看,高质量的消费是 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中 国的开放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 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向往的必由之路,让人民群众从高质 量的开放中实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 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 人为本的根本立场与核­心要义。从供 给侧来看,全面的开放与进口,一方面 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风貌与成 就,也通过吸引境外资金、技术与中 国企业与生产深度融合,促进中国技 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2 0 15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出访 美国时强调,“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 第一要务”。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是 改革,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率、要 质量;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 闭,只会越开越大,唯有开放交流, 才能分享世界最优秀的­文明成果, 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最前沿的信息咨 询,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世界­发展大势 的脉搏。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