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北京“大1路”:驶百里长街看时代变迁

从 193 5 年运营到现在的 8 0 多年里,北京 1 路公交坚守在百里长街­上,成为改革开放 4 0 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 文|本刊记者赵阳

自成立之日起,北京公交已年近 百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1 路公交车 沿途驶过北京站、天安门、西单、军事 博物馆等地标性建筑,贯通北京城区 东西,是北京开通时间最早、影响力 最大的公交线路,被人们亲切称为“大 1 路”。从 19 3 5 年运营到现在的 8 0 多年里,1 路公交坚守在百里长街­上, 成为改革开放4 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车型更迭

公交 1 路车队党支部副书记鲍 若石是北京人,出于男孩子的天性, 他从小就对公交车有着­浓厚兴趣。 “我小学时候坐的公交车­型叫‘黄 河通道’,车辆密封性不好,铰接处 缝隙很大,也没有空调,和现在的新 车一比真是天壤之别。”鲍若石介 绍,随着时代的变迁,1 路的车型也 在发生着变化。2 0 1 2 年空调通道绞 接新能源车首次运营,他回忆:“‘黄 河通道’的车窗玻璃和车身缝隙­很 大,行驶起来产生很大噪音,有时在 车厢里都听不见同伴说­话。换了新车 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噪音­小了很 多,感觉就像从闹市走进室­内,乘坐 更加舒服了。”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2 0 17 年 1 0 月,1 8 米的“中国红”纯电动公 交车扮靓长安街,驶上神州大道,在 提高运力的同时,也更加节能环保。 鲍若石形容,乘坐“中国红”感觉就 像身处卧室,起步平稳,没有噪音。 “车辆周边的行人基本听­不见车辆 声音,所以我们要求驾驶员起­步、转 弯的时候必须要鸣笛提­示,提示乘 客注意车辆安全。” 1 路往返一圈大约 5 4 . 2 公里,因 为路线特殊,经常会遇到交通管制等 情况,这就对续航里程有很高­要求。 场站两个电桩、四根线同时为一辆“中 国红”充电,2 0 分钟就能充满。从“黄 河通道”到“中国红”,车辆的承载力、 行驶里程都不断加大。同时,经过试 运营阶段的反馈改造,“中国红”增加 了扶手杆,为老年乘客、乘坐轮椅乘 客提供方便,并对保障司机安全驾驶 做出调整。

服务至上

行驶近百年,在车型更新上“大 1 路”总是一马当先。鲍若石依然记得, 小时候特地跑到长安街­上去看新运 营的 18 米长大公交,总感觉 1 路白色 “巡洋舰”要比别的线路上的车更­神 气、威武。经过几十年的更新换代, 不只是安全性、舒适性、环保性得到 很大改善,“大 1 路”车队的服务也 更上层楼。 自发为乘客撑伞、提供挂饭盒的 挂钩……1981年 7月,因为服务突出, 1 路 682 车组被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授予“共青团号”。随着时代的变迁,车 辆编号经历了几次改变,但是 682 号 车组的编号随着它的荣­誉一同保留了 下来,并且同车组人员的服务­精神一起 代代相传。常洪霞就是新一代 682 车 组的杰出代表。 出生于 19 7 8 年的常洪霞与改革 开放同龄,对刚进入这个行业时的­情 景记忆犹新。“我 19 9 5 年进入公交系

统,一开始是做乘务员。记得那时的 冬天特别冷,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师 傅口中的‘冻三尖儿’,鼻尖、手尖、脚 尖都会被冻得发红发木­发麻!”为了 抗住车缝里灌进来的冷­风,常洪霞和 同事们绞尽了脑汁,买棉鞋买大两码, 用塑料袋套在袜子外面­然后再穿一双 厚袜子,衣服也裹得里三层外三­层。 到了酷夏同样难熬,闷热的车体像个 蒸笼,让人难以招架。寒来暑往,虽 然有同事在沿途车站送­去保温降暑之 物,但很多司乘人员的腿脚­都未能避 免落下病根。 “当年说起这个行业都不­觉着是 很光荣的事,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用上 了绿色环保的新能源车,车辆性能和 舒适度也提高了,减轻了我们劳动强 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自豪感。” 常洪霞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感情。 身为乘务员,常洪霞却有一个司 机梦。经过努力,2 0 01 年她正式成 为一名公交驾驶员。并且经过多年的 学习和积累,常洪霞在北京市总工会 举办的第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客车专 业比赛中突出重围,成为前十名中唯 一一名女选手。晋升为高级驾驶员后, 常洪霞更加干劲十足,勤加练习各种 技能。坐过常洪霞驾驶车辆的­乘客都 纷纷翘起大拇指,称赞车辆从起步到 停车都特别平稳。 “做我们这行要起早贪黑,上早 班 5 点接班的话,不到 4 点就要起床, 当人们都在睡梦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开 始了一天的工作。有时因为道路拥堵 等不可控的因素造成车­辆晚点,乘客 会把气撒到我们身上,我们也会委屈。 但是,当因为我们的热情服务­得到乘 客的一句赞扬、一声感谢时,就什么不 开心的事都忘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 姓的口碑嘛!” 一把糖果深深印在常洪­霞脑海 里。“一年春节,我的车辆停靠玉泉路 口西站时,一位大妈送给我们一把­糖 果,说我们过节了还要坚守­岗位,太 辛苦了。”常洪霞回到总站和同事­们分 享了这份珍贵的礼物,还激动地拍照 发了朋友圈,“能得到乘客的认可,我 们再苦再累也值!” 无论是对乘客还是对同­事,1 路人 一直保持着满腔热情。鲍若石介绍说, 1 路车发车间隔是 3 分钟,车辆回到 总站补完电就要马上出­站,经常连厕 所都没时间上。遇上堵车,司乘人员 一天工作 13 -14 个小时都很有可能, 十分辛苦。 为了减轻一些司乘人员­的工作压 力,车队有时会在客流量大­的站台组 织志愿服务工作,每次都会得到车队 职工的积极响应。鲍若石举例说:“每 年 11 月 15 日至来年 3 月 15 日是我 们‘保冬运战严寒’的时期,这段时 间里我们每周都会在站­台上进行志愿 服务工作。不需要通知、不需要指派, 职工们就会自发参与进­来,一来就是 二三十人。他们志愿协助疏导站台­秩 序,帮助乘客快速上下车,既体现了我 们公交人的首都服务意­识,又为乘客 提供了切实的出行保障。”

刘建辉是驾驶“大 1 路”的首席 驾驶员,有 2 5 年公交驾驶经验,至今 安全行车 7 5 万余公里。如今,刘建辉 的主要工作是带领由 22 名技师和高 技能人才组成的刘建辉­工作室成员 进行科研立项及“传帮带”工作。 刘建 辉介 绍说:“工作室的 任 务就是研制一些利于职­工的小发明 创造,研讨日常工作中能用到­的课 题,并且负责培训新司机,为其讲解 技术、安全、如何节油、何时滑行等 技巧。比如说,进入夏天暴晒很久 的车辆时,要先开窗,等载客时再 关窗开空调,若是马上开启空调,不 仅不能把温度降下来,还会造成资 源浪费。”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刘建辉工作 室先后研发了文明行车­车语言、L NG 车辆节能操作方法以及­防冻液加注机 等 2 0 余项成果。刘建辉在工作中先 后带出 3 0 余名徒弟,并把自己的安全 行车经验、驾驶操作技能倾囊相授。 因长安街的地理位置和­其特殊的 政治敏感性,使得 1 路人有着更强的 安全防范意识。 2 012 年,刘建辉在驾驶途中,一 名年轻男子提着一个很­大的迷彩包上 了车,乘务员开口询问,男子回答要 去天安门。多年驾驶的敏感性使刘­建 辉警觉起来,播放了“注意安全”的 电子提示语,配合默契的乘务员也加 紧了对该男子的询问力­度。在观察到 该男子的紧张和慌乱后,两人假意放 松了对该男子的戒备,不动声色地疏 散其他乘客并及时报警。特警到来后, 从其包里搜出了打火机、汽油和一捆 雷管。刘建辉十分庆幸自己发­现了异 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保障安全,刘建辉工作室专 门设立了应对安保突发­情况的研讨 项目。鲍若石介绍:“现在 1 路车上 配备 1 名驾驶员、1 名乘务员和 2 名 乘务管理员,在遇到紧急突发情况 时,我们必须要做到驾乘配­合,通过 公交集团日常培训的‘十八个怎么办’ 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确保乘客的生命 财产安全。” 除了硬件设施及安全保­障,刘建 辉工作室牵头对乘务员­进行导游式服 务探索。组织乘务员下班后,沿着 1 路行经路线,徒步走访,加强对各个 地标性建筑,以及有特点的小胡同、 企事业单位等等的了解。就这样,1 路 乘务员把从老山到四惠­之间的景点、 建筑、商业区的来历、小故事等互相 交流总结,整理成宣传词,在途经这 些站点时为乘客播报。 “在‘大 1 路’上,我们往往能看 见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友人,通 过导游式服务,可以让我们的乘客更 能感受到北京首都的魅­力所在。”在 鲍若石看来,公交车是一个充满城市 味道的地方,一道道公交线路就像城 市的条条动脉,公交车可以带着人们 浏览生活百态,是链接着城市文化特 点和人文底蕴的纽带。“在车厢内外 都能感受到的那种人情­味,就是最吸 引我的地方。” 几十年过去,历经风雨,长安街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双向 一共 6 个车道,行驶在路上,车旁都 是自行车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随 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拓宽了一 倍,自行车潮也逐渐退去,被各式各 样的私家车代替。多年的变化看在眼 里,刘建辉诸多感慨,“我 18 岁参加 工作,一直跟公交打交道,将近 4 0 年过去了,时间说长也长,但跟这变 化比起来也不算很久。”未来,1 路 人将继续团结一心,为首善之都增添 光彩。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