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李凤德:南村集体经济的领路人

改革开放,让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那个贫穷落后的南­村,已经成为历史。

- 文|郑树平

山东省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谋略家、“智圣”诸葛亮的出生地。地处城区的南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然而,他们过去一直固守着小­农经济,靠种地谋生,这里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地瓜、玉米、谷子、水稻等。1978 年,南村人均分配只有 52.48 元人民币。到了1979 年,粮食平均亩产 350 公斤,村民虽然人均占有土地­一亩以上,却一年到头衣食不足。那时候,村民住宅多为石墙草房,有的还住“团瓢屋”,低矮狭窄。街道也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

如今的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耸入蓝天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用它恢宏的气势和雄伟­壮观,打破了对农村的传统定­义和认知。宽敞整洁的街道上,绿树成荫,车水马龙,动静之间描绘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2017年,社区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0 多亿元,实现年产值 19.8 亿元,社区集体收入 1.36 亿元,居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 2.9万元,成为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样板。昔日那个贫穷落后的南­村,已经成为历史。

舍小家顾大家

“请凤德回村领着大伙干,是我一生中办的最漂亮­的事之一。”南村居民魏杰自豪地说。

1962 年出生的李凤德,土生土长的南村人。他浓眉大眼、身体壮硕、话音洪亮,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

李凤德 1980 年参军入伍,在部队大熔炉经受了5 年锻炼和考验,在各项训练和工作任务­中表现出色,第二年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提升为班长,多次受到表彰奖励。

1985 年,李凤德恋恋不舍地告别­军营和战友回到了家乡。

部队严格的纪律、紧张的生活、艰苦的训练,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铸就了一往无前的品格­和火一样的激情。退伍后,他用微薄的复员费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 6000元,买了一辆拖拉机跑起了­运输,并靠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由于人品好,干劲足,很快,李凤德担任了村干部。1992年,他兼任了村办企业—沂南县福利石英砂厂厂­长,由于经营有方,这个不到 30人的小厂,每年向村里上交利润1­8万元,让全村干部群众刮目相­看。

2000 年,李凤德组建了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经过几年发展,拥有矿山、石英砂加工场、物流公司等多家企

业,固定资产上亿元,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

“那时候,一点不觉得累,就知道埋头苦干。”李凤德说。

2005 年,就在李凤德商海经营顺­风顺水,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时,南村几位领导和村民代­表来厂里找他,代表全村老少请他回村­率领大伙干。

“我们请他的理由就两条,一是有能耐,二是有公心。”去请李凤德的村民代表­之一魏杰说。

李凤德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大家热切期盼和高度的­信任,让他感动。可是自己的企业正处在­发展关键期,如果回村任职,企业经营肯定受影响。“还有,管理村庄与经营企业毕­竟不是一回事,如果干不出成绩,自己丢面子事小,辜负父老乡亲期望事大。”李凤德不无担心地说。

这时候,他的亲戚和朋友也纷纷­相劝,还是搞自己的企业吧,何苦操这份心啊。家人也不支持,“咱企业干得好好的,干嘛回村受累。”妻子常春美说。

担心并非多余。当时,南村领导班子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欠债多,这时候回村任职,自己企业经营受影响,而且容易出力不讨好。

得知李凤德心思后,村里十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党员再次找­到他,掏心窝子说:“凤德,你自己富了,可大伙还很穷,你能安心挣自己的钱?”

连续请了三四次后,李凤德松了口:“你们回去吧,这样,如果大家选我,我就回村。”

村委换届选举中,李凤德全票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这个结果让我吃惊,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村为­乡亲们服务?”李凤德说。

于是,李凤德将自己的几个企­业交给亲朋打理,自己回村担任了村委会­主任。不久,他又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006 年,界湖南村改为南村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委,李凤德担任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抵押家产为村建厂

李凤德上任时,村里欠了几百万元债。他深知,想让南村尽快富起来,必须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

当时,村里许多人想不通,李凤德说:“这样,如果村集体亏了,算我的。有利润,赚钱了,算大家的。”

李凤德和村干部一起奔­赴江苏、温州、东北等地考察市

场,并郑重承诺:“南村经济没有好转前,我不坐集体的车,不加集体一分钱的油。”

李凤德不仅兑现了承诺,而且主动承担了村里外­出考察市场、联系业务、来客的全部经费。仅这些,他一年就支出近百万元。“他不仅不沾集体的光,而且倒贴给集体不少,这样的当家人让人敬佩。”居民苗秀山佩服地说。

为筹集开办企业启动资­金,李凤德拿出自己的 280 万元,买下县城两处破产企业­闲置院落后,让集体开发建设,当年为村集体增收 100 多万元。

村里创办山东正壮饲料­有限公司时,急需建设资金4000­万元,他冒着自家企业破产的­风险,用自己的企业和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400­0万元用于建厂,解了燃眉之急。正壮饲料公司建成后,年产优质饲料25 万吨,产值 5.2 亿元,利税上千万元。

在李凤德和大家共同努­力下,南村又建起了编织袋厂、建筑公司、开发公司等村办集体企­业,南村集体经济很快有了­很大改变。

后来,他们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山东广汇集团,业务涵盖旅游开发、旅游休闲度假、酒店餐饮服务、文化传媒、影视制作、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物业管理、进出口贸易、仓储物流、农业开发、饲料、民航机场、电子商务等。

9年免费分房123 套

当下,儿女结婚购买婚房成为­家庭最大负担。如果不花一分钱,就能得到一套 120 平方米的婚房,不仅极大减轻家庭购房­压力,而且成为最好的结婚礼­物。

这不是梦想,这样的福利,真实地发生在南村社区。

从 2009 年开始,这个村为到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人免费分配婚­房,此事入选了“建国 60 周年影响中国的 100 件大事”。至今,南村已经分了四批共计­123 套房子,123 名青年享受到了这个超­级福利。

2012 年第二批分配楼房时,居民沈贵德一对双胞胎­儿子都到了法定结婚年­龄,他一下免费领到了两套­楼房,激动得脸都红了,连声说谢谢。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放在过去两个儿子一块­结婚,房子会把你愁死。”沈贵德说。

3 岁时父母离异,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夏丹丹,领到新房钥匙后,激动万分。“社区分给我的这套 120 平方米

的房子,是给我的最好嫁妆。我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李凤德这样的书­记,是我们的幸运。”

“你回村担任领导十多年­来,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是2009年首次免费­给适龄结婚青年发放婚­房那天,许多青年领到免费楼房­钥匙时感动地哭了。看到此情此景,我当时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李凤德动情地说。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民们充分享受到了走­集体经济带来的福利—除免费分配婚房外,南村居民人人都可以在­村集体企业就业;村里60 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6000 元生活补贴,其他居民每年每人30­00 元;免费为全体居民办理医­疗保险;免收水电费、物业费……

“我们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玩不愁,生活比蜜甜。”居民郭彦超说。

红色文化传承人

李凤德的父亲是194­7年入党的老党员,是一位老支前,李凤德从小有着特殊的­红色情结。

2007 年,42 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拍摄,2008 年,县里决定在常山庄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并实行吸引社会资本、民间力量合作开发红色­旅游新举措。时任县领导经研究,决定这个重担由李凤德­来挑。

李凤德深知,这个担子不轻,他有两个担心,“一是我以前经营的都是­加工型企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毫不沾­边,如何做,心里一点谱没有。再就是建影视基地投多­少钱?投入产出效益如何,心里也没数。”李凤德说。

县领导数次登门拜访,做了他半年工作。李凤德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承担起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重任,“决定接过建设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任务,真有点提着脑袋上阵的­感觉。”李凤德说。

经过深入考察,并认真听取文化界专家­建议后,确立了保护性开发思路。他们严格遵循不大拆大­建、不损坏古村古貌、不影响影视拍摄的原则,根据需要把常山庄古村­落划分为三大功能区—爱国主义教育区、影视拍摄区和古村民俗­体验区。十年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累计­投资 7.8 亿元,拍摄了《沂蒙》《红高粱》《铁道飞虎》《斗牛》等 300 多部影视剧,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莱坞”。2012 年,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成为­国家4A 级景区,2015 年被评为“CCTV 中国十

大最美乡村”。

“常山庄是红嫂之乡,红嫂们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应该为她们树碑立传,把她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李凤德说。

李凤德利用古村内的十­多个农家院,建起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用图、文、雕塑等形式,详细介绍了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红嫂的事迹。这是国内首个由农民自­发建设的,以普通人物群体为主题­的红色纪念馆。

《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建成后,李凤德觉得缺点什么, “没有党政军领导,就没有红嫂,要把红色纪念馆系列化。”李凤德说。

于是,李凤德又组织建起了介­绍在沂蒙山区战斗工作­过的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将帅和刘少奇、谷牧等高级领导干部事­迹的《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接着又建起了反映党政­军民建设、巩固发展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事迹的《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

系列红色纪念馆活化了­红色教育载体,为传承“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搭建了平台,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李凤德说:“传承‘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必须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些纪念馆建起后,了却了我一个心愿。”

李凤德计划,打造“一小镇”“一 5A”“两园区”“两基地”—到2020年,打造起“国家级影视演艺文旅小­镇”“国家 5A 级景区”“国家级影视文化产业园­区”“东方陆港物流产业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集团。

 ??  ?? 界湖街道南村社区
界湖街道南村社区
 ??  ?? 李凤德
李凤德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