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格尔木:风雨兼程扶贫路

2018 年 9 月 29 日,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成功退出贫困县。这标志着全市 16 个贫困村顺利实现退出、237 户 741 名贫困人员稳定实现脱­贫。

- 文图 | 潘建芳段海望

格尔木,位于大美青海西部,是祖国聚宝盆—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是中国西部重要交通枢­纽、“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正在打造青海省副中心­城市。中共十八大以来, 格尔木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市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2 018 年 9 月 2 9 日,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成功“摘帽”,退出贫困县。这标志着全市 16个贫困村顺利实现­退出、2 3 7 户 741名贫困人员稳定­实现脱贫。

一个村庄的变迁

时钟回拨至 2016 年 8 月 22 日下午,雨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海­拔 3000米的长江源村­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沸腾了。

长江源村为藏族村,是一个移民定居点。2004 年 11 月,128 户 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 400多公里之外、海拔 4700米的唐古拉地­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一个美丽的高原新村由­此诞生。

搬迁后村民过得如何,总书记牵挂在心。

那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申格家中,同主人拉起家常,他非常关心村民们的收­入问题。申格告诉总书记,生态移民前,他们住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住帐篷、睡地上,点的是羊油灯。搬迁后,住上了国家给盖的新房,睡在了床上,家具家电也都齐全了,生活比以前更好了。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表­示:“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

长江源村的变迁,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格­尔木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自三江源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保护,通过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及民族特色手工业等,三江源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2016 年底,格尔木编制了《格尔木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向全面“脱贫摘帽”发起冲刺,长江源村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长江源村的老支书更尕­南杰是当年响应搬迁的­第一人。他介绍,过去在山上时,他们家一年的人均收入­不到2000 元人民币。搬迁后,政府不仅通过培训推进­劳务输出、发展汽车维修和藏族衣­饰加工等,还实行了草原奖补及提­供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政策,使“家家有产业”,村民的收入稳固提升。2017 年,长江源村人均收入已经­突破 2万元。

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长江源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畜

棚、沱沱河扶贫宾馆、长江源村农贸市场项目­全部实现盈利,每户村民因此得到了 2000元左右的分红。此外,随着观念的转变,村里外出打工、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村民自身“造血”能力显著增强。村里的自来水和下水管­网、汽车站、文化广场、村委办公楼等基础设施­近年来也相继建成,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

在格尔木,长江源村的这种变化并­非“个案”,类似的脱贫故事在诸多­村庄上演着。

构建“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格尔木于 1954 年建政,是因路而建、因工而兴、因位而重的一座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西部大开发以来,依托青藏铁路、盐湖百万吨钾肥、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等重大工程,格尔木逐步构建起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盐湖化工、冶金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农牧业和轻工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体系。一代又一代格尔木人的­持续奋战,早已使昔日的荒漠戈壁­变为一颗耀眼的高原明­珠。

然而,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格尔木 实现整体脱贫的深层次­矛盾长期存在。

格尔木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量少、自然灾害频繁、贫困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干旱、高寒等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市场影响、政策因素与区域环境、个体素质等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相互交织,因病、因残、因劳动能力丧失及缺水、缺电、行路难、缺土地致贫现象较为普­遍。贫困人口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能力素质低和“等、靠、要”思想严重。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

中共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市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向贫困发起总攻。

2015 年底,格尔木市通过开展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 16 个、动态核定贫困人口 237 户 741 人,全面掌握了全市贫困“家底”,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奠定了基­础。

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格尔木市把脱贫攻坚摆­在“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大局统筹谋划,高位推进,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级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为 16个贫困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逐一签订责任书、逐级写下承诺书,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市区乡村四级抓精准扶­贫的良好局面。格尔木市还抽调各部门“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骨干力量成立6个工­作组,层层抓落实。与此同时,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逐步形成了全市党政军­企、各 行各业齐助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对口援建互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奏响了昆仑山下脱贫攻­坚“大合唱”。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当­初共核定贫困村 9 个,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

郭勒木德镇中村是格尔­木市最贫困的移民村。2 016 年 2 月,在青海省政府的安排下,由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负责、青海销售格尔木分公司­协助对郭勒木德镇中村 6 户特困户开展精准扶贫。接到帮扶任务后,企业先是用了 1 个月时间逐一对6户贫­困家庭进行了家访,寻找病根,然后制定了“一对一”的致富方案。

贫困户井含奎一家 4 口,主要经济来源是 2.4 亩耕地,因为地少,又缺乏壮劳力,帮扶企业想到在养殖上­做文章,帮其搭建了一间 50平米的彩钢养鸡房,并购买了 100 只蛋鸡。当年,井含奎家便通过卖鸡蛋­实现了每天约 80元钱的增收。另外,企业还帮井含奎妻子找­到了一份看护林带的工­作,每月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现在,井含奎一家一个月的收­入已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收入。

格尔木是“全国双拥模范城”,近年来广大驻格军(警)部队和市属有关部门也­积极加入到扶贫攻坚队­伍中来,帮助贫困户筹集盖房资­金、翻种枸杞地,定期送米面油和常备药­品等,还帮助解决就业等生活­困难。民康村的回族贫困户张­拉比牙,就是在驻格军(警)部队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林业管护员,每月有了 3000元的工资收入,再加上家里枸杞地的收­入和低保金等,已基本实现脱贫。

一曲脱贫攻坚“大合唱”,使一项

项民生愿景在格尔木大­地上变成一幅幅现实的­幸福图景。

产业扶贫挑大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格尔木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按照“扶贫对象参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基本思路,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交通优势等,重点推进现代农牧业、民族特色旅游业等扶贫­产业,形成了“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产业扶贫格局。通过“养殖合作社 +贫困户”的投资型模式分红、积极探索“贷款 + 贫困户”模式、“股份+贫困户”模式等,在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下,让产业扶贫的魅力得到­绽放。

红柳村,距格尔木市区 12 公里, 2013 年 11 月建村,是因城市扩建搬迁安置­自然形成。曾经,村民们主要依靠到城里­打工挣钱维持生计。为摆脱落后面貌,红柳村开始寻求适合自­己的产业,近年枸杞产业已成为拉­动格尔木市农牧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引擎。看到枸杞种植正红火,村民们便通过自筹资金­于 2012年创建了仁达­枸杞种植合作社。在最初的两年里,合作社靠种植销售红枸­杞实现了收益,后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又将业务拓展至农副产­品市场,发展蔬菜大棚和养殖场。种植黄瓜、萝卜、西红柿等无公害蔬菜,同时利用卖不出去的蔬­菜养殖生猪与家禽。了解到食用百合和玫瑰­经济效益可观后,合作社又通过努力,实现了沙葱、食用百合、食用玫瑰的本地化种植,并获得可观的收益。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 2000多万元。年生产枸杞 干果 150 吨,销售收入达500 多万元,年利润 200 万元。还带动了 200 多群众就业。村民们也通过入股,纷纷从农民变成了合作­社社员。社员李光荣以前主要到­城里打零工,生活过得紧巴巴,自入股合作社成为社员­后,每个月都有几千元工资。

富了之后的红柳村,还主动承担了郭勒木德­镇其他一些贫困村贫困­群众的帮扶工作。2016 年帮扶了 20 户外村贫困户,2017年增加至 34 户。

郭勒木德镇阿拉尔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 2011 年,作为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社,于 2017年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当年实现销售收入 92.8 万元,其中 75.8万元用于分红。2018 年合作社开始牛羊肉深­加工,反季节销售。合作社理事长祁生发表­示,合作社还将继续吸纳社­员,2019年分红会再提­高,牧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格尔木市近年还大力推­进电商扶贫,青藏电商工业园、昆仑梦工厂以及格尔木­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服­务点的建成,助力更多贫困群众走上­了“互联网+特色产业”的致富新路,并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增收增智并举”的电商扶贫新格局。

目前格尔木全市 42个行政村均拥有集­体经济,结合“联企兴村1+1”行动,格尔木争取财政及企业­配套资金,发展壮大了“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在全州率先实现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全市 42个村全部建立稳定­增收机制和渠道,16个退出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5 万元以上。

作为脱贫攻坚战略的重­头戏、主战场,格尔木的产业扶贫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挑起了格尔木脱贫攻坚­的大梁。

2018 年 11 月,格尔木市入选中国

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 100 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为了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格尔木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一方面,依托“传统媒介 +信息平台”和“文艺扶贫惠民演出”等方式,加大扶贫政策宣传,让勤劳为荣、脱贫光荣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群众主动脱贫的愿­望和信心。

马青芳是郭勒木德镇小­岛村的一名贫困户,2017年她与同镇的­其他 21户贫困户脱贫后一­起在《自愿脱贫申请书》上,摁上了手印,主动申请“脱贫摘帽”。她说,很感谢政府和大家的帮­助,既然自己条件已大幅改­善,就尽量不给大家添麻烦­了。她的话道出了不少脱贫­群众的共同心声。

另一方面,格尔木市深入实施阳光 工程和雨露培训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截至 2018 年,累计为 1582 人(次)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有 234人(次)成功转移就业,38 名贫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业,成为产业工人。225名困难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

就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拓宽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渠道路径,为格尔木市实现长效稳­定脱贫提供了根本支撑。

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脱贫攻坚持续推进,格尔木加速发展,这座西部重镇、资源宝地、战略枢纽,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走在格尔木街头,一座座崭新的房子,一条条整洁的公路,乡村处处呈现着旧貌换­新颜的喜人景象。

郭勒木德镇乐苑村村民­余才昌说,他们村以前环境不好,随着这几年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贫困户得到了大力­扶持,村民家庭条件更好了,村里的整体环境也变得­更好了。“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村里到处都干干净净的。”他说,大家也不像以前那么闲­了,都忙碌得很。忙着找工作、打工,有些以前不想干的工作,现在也都愿意干了,大家的思想观念转变很­大,这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2017 年,格尔木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6851 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1.5 万元;贫困家庭低保覆盖率 100%;贫困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贫困村道路、饮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完­善。通过巩固提升工作,不 仅解决了农牧区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还解决了农牧区非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生计问­题;不仅解决了户籍人口的­脱贫问题,还兼顾了非户籍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困难。

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以来,格尔木全市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已转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 2020年全市各族群­众与全国一同高质量迈­入小康社会。

未来,格尔木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五四战略”“一优两高”战略,把巩固扩大脱贫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建立农村宜居宜业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为目标,以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为内容,切实抓好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提升工作。

以“一优两高”战略为方向指引,牢牢把握中国西部重要­交通枢纽、“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城市、全省副中心城市这一发­展定位,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对口援青等政策机遇,着力做好打通通道,做大枢纽,全力融入国家战略;依托资源,调整结构,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区同建,转型升级,竭力打造宜居城市等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积极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脱贫攻坚是一项民心工­程,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从现在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通过脱贫攻坚之役,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格尔木自身也积聚了巨­大发展潜能,如今踏上新征程,“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格尔木人必将“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这项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  ??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钾肥­工业生产基地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钾肥­工业生产基地
 ??  ??
 ??  ?? 格尔木城市一角
格尔木城市一角
 ??  ?? 村民正在采摘红枸杞
村民正在采摘红枸杞
 ??  ??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仁达合作社,村民在现代化的蔬菜大­棚中忙碌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仁达合作社,村民在现代化的蔬菜大­棚中忙碌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