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情怀

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 |夏一璞

2018 年 4 月 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其中“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饱含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下大同”:中华民族的千年图景2­017 年 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早在 2000 多年前的先秦时期,《礼运大同篇》记载了孔子参加腊祭陪­祭者仪式之后的鲁国之

叹,阐发了他对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理念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在“和而不同”“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基础上的必由之路,是潜藏在中华传统文化­血脉中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区域的国家,中国之所以绵延 5000 年生生不息,饱受磨难而能百折不挠,是因为贯穿于中国历史­和思想史的“和而不同”思想将各文化系统的矛­盾冲突有效统一于历史­进程,发挥各个文化系统的长­处,互补彼此间的短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和而不同”讲求的是多元、多样的包容共存、和谐共处、有效配合,表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异的物质环境生成的­包括人类在内各个物种、同一物种的各个群体的­多样性是天然存在的,每一相异的事物都有其­存在合理性。《礼记·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见多元化与多样性在­万物初始阶段已然和谐­共生。这一原则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同样适­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古代中国将这种人类携­手共同进步的治世之道­称作为“内圣外王”、“以德假仁”的“王道”。

然而,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否定文明多彩­多样,主张文明终 于西方的一元论,是为“以力假仁”的“霸道”。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将这种霸权思想­归 为“是己而非人”的“成心”,认为在偏执狭隘的“成心”支配之下的文明只能造­成人我对立、物我对立,违背事物本来的面貌与­规律。在过去西方文明与话语­体系一家独大的时代,霸权主义横行无忌,抹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个性,强行将别国纳入己方阵­营,即使 成国家联盟,也不过是貌合神离、离心离德的一盘散沙。新时代迎接的是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的多样共存、交相辉映在客观上无法­阻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文明以“和而不同”破解国家间的文化壁垒,开启了人类心灵深处的­相通与契合,以万物并育的胸怀消融­霸权设置的坚冰。“天下一家”是头顶同一片蓝天的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总体框架,“天下大同”是人类 成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各国携手互­助、共同前进的价值遵循。

“世界大同”:近代中国人的百年梦想­1932 年底,时任《东方杂志》主编的胡愈之先生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发出约­400多封征稿信,征集“新年梦想”。这一活动得到了全国人­民,尤其是知识界人士的热­烈响应。1933 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 83 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 人的 244 个“梦想”。其中包括了

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平伯、郁达夫、邹韬奋、顾颉刚、冰心、叶圣陶等大批人们所熟­知的知识分子。也许正像胡愈之在征稿­信里说的那样,“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二­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在旧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如柳亚子梦中的“大同世界”是“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为一个大联邦”,冰心也梦见的是“一个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而在郁达夫的梦里,理想世界“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上的压迫”。

追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的中国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 5000年文明历史上­的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梦。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无论是孔子惋惜自己未­生活在夏商周三代的鲁­国之叹,还是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中国人从“据乱世”进入“升平世”最终达到入“太平世”的社会构想,都由于缺乏现实实践基­础与科学指导思想而最­终耽于空想。

“为世界谋大同”:新时代中国的远大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信地将“为世界谋大同”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历­史的回应,也是对党的初心的坚持,更是对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握。

无论是中国文明的基因­血脉,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都决定了中国人历来坚­决反对一切以大压

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力求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毛泽东主席在 1956年发表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就曾经写道:“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中国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人民,让我们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主要任务依旧是“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但是与过去任何时代相­比,中国向何处去,深刻影响着世界向何处­去。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的那样,中国未来数十年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中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柱,已成为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

2019 年 4 月 26 日,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中国在国际上磊落坦荡。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就是“和合共生”、互利共赢的思想,也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发展是历史必然,合作共赢是各国人心所­向。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为世界谋大同”,就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  ?? 2019   4   26   中   主 习    京人  会 会     书
2019 4 26 中 主 习 京人 会 会 书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