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文旅康养融合的“金手杖”

郑各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从让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到创立“金手杖”品牌,将文旅康养融合,造福更多老人方面所做­的努力,展现了一幅新时代新农­村的生动画卷。

- |王建生田秋平

郑各庄,原本是京郊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如今,因其文旅康养融合的“温都水城”而为外界所认识。

2019 年 7 月 9 日,由今日中国杂志社主办­的《今日中国》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报告会暨北京宏福商学­院揭牌仪式上,北京昌平郑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北京宏福集团董事局主­席黄福水接受记者专访,他畅谈了郑各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从让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到创立“金手杖”品牌,将文旅康养融合,造福更多老人方面所做­的努力,展现了一幅新时代新农­村的生动画卷。

中国村官登上哈佛讲台

当地时间 2012 年 4月24日上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挤满了对中国农村充满­兴趣的年轻人。

这是哈佛大学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主任托­尼·赛奇的案例课堂,而走上讲台的是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村委会­主任黄福水。

中国村官登上世界名校­哈佛大学讲台的故事,要从 1984 年说起。这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的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当时年仅 20 岁的黄福水担任村大队­长。其间,他发现家庭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村民种地积极性不高,觉得成年累月在庄稼地­里折腾,不知道何时才能富裕起­来。

穷则思变!当时北京正在筹备第十­一届亚运会,郑各庄村离亚运村不过 10 公里。1986 年,黄福水向亲戚借款 5 万元买了二手挖掘机和­推土机,拉上同村的十几位小青­年组建了一个土方施工­队,从此拉开了郑各庄村脱­贫致富的序幕。

如今,在宏福大厦 19 层黄福水的办公室里,一张拍摄于1986 年的老照片十分抢眼。照片上,年轻的黄福水意气风发,驾驶着挖掘机,笑容灿烂。“那是因为我选择组建施­工队这

条路走对了,我们十几个人凭着一股­干劲儿,当年就挣了50 多万元。”黄福水回忆道,那时北京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仅 100 多元,市中心的房价每平方米­也才不到 2000 元。

但是没过多久,这支农民施工队就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只能接手一些小工程项­目,扮演“别人吃肉我喝汤”的配角,勉强维持生计。“我们没有大型运输车,只能租,眼睁睁看着别人参与大­项目,赚更多的钱。”至于为何不加大投资购­置车辆,黄福水坦言: “农民穷怕了,胆子小。”

就这样,黄福水的队伍一直谨慎­地保持着十几个人的规­模。直到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他­打了一针兴奋剂,“小平同志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把改革的步子迈大一些。”黄福水决定买大车,掏出自己兜里所有的钱,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144 万元,购置了4台大型运输车,成立了北京宏远机械施­工公司。1996 年公司更名为北京宏福­集团。

郑各庄北面的温榆河,是大运河的上游,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麓。温榆河的开发利用始于­汉代,它的名称最早正式见于《汉书·地理志》与汉代桑钦编撰的《水经》。古人以温榆河为无数泉­水汇流而成,谓之“百泉水”,又称“湡水”,历史比郑各庄还早。

2001 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建造各类场馆以及­奥运村。这一次,奥运村离郑各庄更近了。2003 年,黄福水一边率建筑队参­与奥运场馆的建设,一边带着村民利用村里­的地热资源发展旅游。2006 年,位于郑各庄村的温都水­城正式营业。

“温都水城的‘温’,就是把温榆河的文化融­合进来了。同时,借助温泉,打造温泉产业、温泉文化。”黄福水说。

郑各庄人在黄福水的带­领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没有路自己修,为改善本地的道路交通­环境,先后垫资3000 多万元对东起立汤路口、西至二排干的 4 公里七北路段进行了 宽改造,新修了南与北清路、北与定泗路衔接的上承­路。没有学校自己建,投资重建了平西府中学­和郑各庄村小学,并且以优惠的条件为中­学的教职员工解决了住­房。没有大学自己引进, 2000 年引进民族大学,2007 年引进戏剧学院。同时,引进科研成果,引进科技人才,提升了郑各庄的文化科­技水平。

经过 20 年的不断发展,黄福水带

领郑各庄实现了由“村”到“城”的巨大跨越,形成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科技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四个功能­板块。完成了农民上楼工程,村民住房面积由 23 平方米提高到 70 平方米,人均纯收入达到人均 6.7 万元。

“中国企业入选哈佛案例­的不少,可是在村庄治理方面,郑各庄还是第一个。”与托尼·赛奇教授有过密切合作,并积极促成此行的时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说。

经过实地探访了解郑各­庄的发展概况后,胡必亮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城镇化转­型较为成功的特色村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城镇­化的一个微观案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以案例教学而著名,很多很深刻的研究不是­纯粹理论到理论,而是以案例来说明。

之所以把郑各庄列为案­例,是想通过郑各庄解剖中­国新的城镇化模式以及­一系列问题,如人口城镇化、工业化、集体福利等。

托尼·赛奇也同样认可郑各庄­的研究价值。他认为,地处城乡 合部

的郑各庄不仅是大都市­的郊区而且靠近首都政­治中心,如果深入分析这个村子­的发展经验和现实困境,能透视出很多中国发展­的状况,能看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活生生实践、企业家精神、政府的治理行为和乡村­的民主与自治。

“同学们普遍认为中国农­民贫穷、素质低,都想离开农村去城里打­工。”当黄福水告诉哈佛学子­们在郑各庄村,村民们不用出去打工,不用到城里去挤公交车,到 2015 年人均收入可以达到1­万美元时,他们表示出震惊与赞赏。

课堂交流气氛异常热烈,这次课后来被同学们认­为是“近年来最好的案例课”。课后仍有很多学子追出­课堂提问。

在胡必亮看来,郑各庄之所以能入选哈­佛案例,是因为它成功实现了城­镇化转型。“成功首先体现在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福利改善,民主化程度提高。其次,郑各庄通过产业转型,完成了工业化,进而改变人口聚居方式,代表了城镇化

发展的方向。郑各庄的一些创新性探­索,实际上是突破了现行的­制度和体系,但从长远来看代表了未­来制度变迁的方向。”

黄福水自豪地说,“现在郑各庄人的福利是­双重保障,一是享受郑各庄村的福­利、发展成果,同时作为集团的员工还­有社会保障。对于宏福集团有奋斗史­的老员工,还有一份‘宏远基金’,最高的可拿到 8000 元,加上股份、社保的,每月能拿到一万五六千­元。75岁以上的村民免费­进‘金手杖’,吃住都由集团负担;百岁老人送10 万元尊老金,现在已经有了3位,这些都是过去不敢想的。这都跟宏福集团的发展­有关系,这就是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打造康养之路

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黄福水谈了他对幸福指­数的看法。他说:“农村都有个现象,就是大家攀比盖房,房子越盖越高,但周边环境仍然非常恶­劣,和污水、猪圈等生活在一起能幸­福吗?”

因此,他认为幸福指数应该是­一个综合指数,既包括收入水平,更要包括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

哈佛大学所在的波士顿­是美国东北部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中心。黄福水在参观学习中,听说波士顿的养老业很­不错,就一连参观了3 家。他认为,中国已步入老年社会,养老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宏福集团要为今后 10 年、20 年打基础,养老产业是一个大方向,而且可以整合宏福集团­的休闲娱乐设施、酒店旅游资源。于是,他下定决心投资 10 亿元,

 ??  ?? 京
 ??  ?? 事 主
事 主
 ??  ?? “   ”会 丰    业余
“ ”会 丰 业余
 ??  ?? 体休
体休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