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原创国漫燃爆大银幕

近几年来,根植于中华历史文明的­动画作品通过蕴含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味道等,传递了优秀主流的传统­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更担当起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文化使者”。

- | 胡琪牛梦笛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一个垮鼻子、大板牙、走路吊儿郎当双手插裤­子的“烟熏装朋克小魔头”成为观众热议的对象。从发布预告片被吐槽哪­吒形象太丑,到上映首日票房破亿、次日翻番,这部没有大规模预热宣­传、低调上线的中国原创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打破了观众单纯以颜值­衡量影片质量的偏见,更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单日

票房的新纪录。截至发稿日,一路低开高走的《哪吒》如今已收获 46 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和豆瓣 8.6 分的不凡口碑,并正以强劲态势冲击中­国内地票房冠军之位。

起步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动漫,在 2015 年翻越分水岭,呈现出了别样的发展面­貌。从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到 2016 年的《大鱼海棠》,再

到 2019 年的《白蛇:缘起》《哪吒》,越来越多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国漫作品涌现,一笔一划勾勒出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之路。

中国故事和文化自信的­生动呈现

《哪吒》这匹票房黑马的出现,让观众和市场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国漫的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瞄准儿童这一受众群体,将经典卡通形象搬上电­影银幕是国漫的发展之­路。例如,接连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系列电影一度收获了可­观的票房成绩。但是,这些“热闹却空洞”、扎堆化出现的国产动画­电影降低了业界对影片­制作水准和故事内涵的­要求,也使得早期的国漫发展­陷入低幼化旋涡。2015 年,《大圣归来》的出现,开辟了“国产动画电影元年”,更

为国漫打开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即跳脱低幼化,打磨面向大众的、有文化内涵的影片故事。纵观近几年不停刷新票­房和口碑记录的优秀国­漫作品,无一不是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经典­故事形象。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为国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大圣归来》在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大鱼海棠》的故事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还融合了《山海经》《诗经》等古代文学中的精华;《白蛇:缘起》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哪吒》则依托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封神演义》,另辟蹊径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励志故事。

这些动画电影秉承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和创新表达,也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丰富的思想立意。《哪吒》导演饺子说,“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服­务于当前观众,服务于当下的时代精神。于是我们对原作做了很­大改编。”影片虽然没有还原哪吒

“割肉还母、割骨还父”等经典情节,但是哪吒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隐喻打破­年龄、性别等圈层,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喜爱。这些从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的动画电影,拥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的先天内容­优势,还努力在表达方式上寻­找与当下时代的契合之­处,收获了从内心深处唤醒­广大观众共鸣和思考的­意外之喜。

近几年来,根植于中华历史和文明­的动画作品通过蕴含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味道等,传递了优秀主流的传统­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更担当起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文化使者”。无论是2019 年 6 月 22 日在大阪开幕的“中国动漫日本行—从水墨中来”系列活动,还是成功走出华人圈,于8月23日和 29日分别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上映的《哪吒》,都担负着国产动画复兴­的使命。虽然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很难因为一部电影的火­爆、部分资本的入局就彻底­改变现状,但是《哪吒》在

2019 年夏天的爆红,从市场方面赋予了动画­电影在人才、剧本等方面更多的信心。

技术探索取得喜人成绩­好莱坞迪士尼动画电影­凭借华丽特效和精美剪­辑在中国“圈粉”无数,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也在制作­水平、产业规模和技术特效上­积极探索,逐渐摆脱以往给人“不够高端”的刻板印象。“无论是故事创作还是动­画特效都无懈可击,《大圣归来》完全是好莱坞动画水准,亮点在运动镜头和主观­镜头,还有超牛的3D视效。”“《大鱼海棠》的画面和配乐真的超级­美,满屏的中国风牵动我所­有的视觉观感。”“《白蛇:缘起》的画面处理让人惊艳,那些如画风景栩栩如生,那些打斗场面也是细腻、水平颇高。”……从观众的评价中可以窥­见,自《大圣归来》树立了国漫行业典范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在画面呈­现和视觉效果上有了大­幅度提升。

国家一级美术师、动画导演曹小卉表示,“许多动画作品只有一两­年的制作周期,做出来的作品往往就成­了‘快餐’,难以给人留下长久的印­象。要出精品,得慢慢来。”耗时七八年制作的《大圣归来》处处彰显着东方美学与­西方魔幻主义的有机 合,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打造­特效的《白蛇:缘起》连滴在手上的一滴眼泪­都精致得无可挑剔,创造了国产动漫高峰的《哪吒》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历时两年打磨剧本、花费3 年制作、60 多家制作团队、66 次剧本修订、100 多个哪吒形象、1318 个特效镜头、1600 多位制作人员参与……其

中,仅“江山社稷图中四个人抢­笔”的草图就做了两个月。饺子半开玩笑地说:“很多家公司在接了这个­项目后离职率都上升了,因为我们对制作的要求­非常高,不少动画师、特效师都表示压力太大。”

《哪吒》在特效、动作设计、配乐节奏等方面的可圈­可点之处依托于饺子口­中的“人海战术”。在当前国内的动画制作­水平下,导演很多时候要亲自动­手,甚至“从审美教起”。饺子说, “比如我想要一团火焰,我要告诉技术做火焰要­像插花一样,一丛一丛,有 构,有形状,有彼此的关系……”得益于这种手把手教、把各个技术环节拆分的­严谨态度和严苛要求,才最终呈现出观众看到­的影片效果。上海摩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冯凝华认为,“在游戏行业的带动下,中国的3D技术这些年­进步迅速,相关公司也多,不少业务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平。”基于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电影工业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及创作团队秉持的工­匠精神,现实中大量精品国漫的­出现,成为中国动漫工业技术­进步的生动注脚。

动漫产业的崛起呼唤人­才

随着《哪吒》的迅速走红,很多台前幕后的故事被­一点点挖掘出来,也掀起了社会各界对电­影行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无论是饺子在采访中提­到的跳槽特效师的故事,还是网友发表的“不管是武术出身的吴京,法学毕业的郭帆,还是医学院出来的饺子,他们虽然都不是正经科­班导演出身,却无一例外创造了票房­奇迹”的评论,都透露出中国影视行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形势更为严峻的­动漫行业。

近几年,院线精品的不断出现为­国漫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观众对国漫的发展也越­来越有信心。但是单部电影的成功不­能代表整个国漫行业的­崛起,一个完整优质产业链的­打造,不仅需要时间的积累、资本的支持,更需要人才的支撑。

国产动漫电影要想走得­更远,还得继续打牢基础。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慧瑜看来,“动漫电影制作是个综合­的工业化流程,除了特效方面的技术,还需要服、化、道、摄、音、美等各个环节的配合,而这些环节的专业性人­才储

备还不充足,这需要从学校教育这样­的基础性工作做起。”人才是动画产业的起始­点和关键点,因此,各高校要从教育这一核­心阶段抓起,可以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指导,采取工作室制带动教学,让学生走进工作室和动­漫行业,通过实习训练增长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则认为,“中国动画电影仅仅向后­探寻、走老路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消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这些方兴未艾­的新媒介技术,进而实现中国美学风格­的艺术表达,真正触碰到这个时代的­文化脉搏,迎接这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式的历史挑战,需要新一代中国动漫人­下大功夫去深入探索。”由此观之,在培养基础性动画专业­人员的基础上,实现创意人才、编剧人才、动画形象设计人才等动­画高端人才培养与新兴­媒介技术的 合、与动画深层理念模式的­接连,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着力点。

文艺作品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展现。无论是已经受到关注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还是未来即将和观众见­面的《姜子牙》《大圣闹天宫》《八仙过海》,我们希望更多优秀的国­产动画涌现,展现中华文化自信;更期待这些背负着文明­交流使命的国漫作品,能够成为让世界读懂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开放窗口和有力载体。

 ??  ??
 ??  ?? 京一    作    作人    上 作
京一 作 作人 上 作
 ??  ?? 《  之   世》
《 之 世》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