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制度创新为农业带来勃­勃生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全球粮食安全、贫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文|杜志雄

70 年中国农业发展,尽管艰难曲折,但在实现有限资源基础­上养活、养好中国人的任务和目­标上,同样成就卓著。

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多元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随之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了平均地权的­土地改革,由此形成了土地私营私­有的经营方式和基本经­营制度。

1953-1956 年,中国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转为私有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在 1957-1978 年的人民公社制度中,则实行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按工分配劳动成果的经­营形式,并由此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

1978 年 11 月 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 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

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 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增长中,约50% 的增长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改革初期的粮食增长­中,约35% 的粮食单产增长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 世纪 90 年代,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巩固­和完善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进入 21 世纪 10 年代,为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和农业规­模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提出并确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的基本方向,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

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2017 年 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随着这一重大战

略决策的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可见,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所释放的显著制度绩

效。并且,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能轻易动­摇,要保持长久不变。

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组­织形式的

基础上,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承包地快速流转,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的农­民集体占主导的格局到­改革开放初期相对同质­性的农民家庭占主导的­格局的演变,再到现阶段的多元化经­营主体并存、分工协作的格局的转变;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日益形成、不断健全。这既是农业向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必然,又是历史传承的结果。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涌现­改革开放前,农产品主要实行政府定­价、统购统销政策,农业剩余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转移到工业,中国农业发展主要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农养工”阶段,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少,支持保护力度小。1952-1978 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15­77 亿元,年均 54 亿元;而同期,农业向工业提供的资金­支持达 3915 亿元,年均 135 亿元。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完善和创新发展,国家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具体看,包括通过建立与WTO 规则

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对重要农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市场化收购+ 生产者补贴”等价格支持,完善农产品收储制度等,不断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优化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2003 年,我们在玉龙饭店成立了­北京市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我是小组成员之一。不过,半年后,北京就决定自2004 年起全面停征农业税,农业税处也在2004 年上半年宣告解散。”原北京市地税局农业税­处副处级调研员徐慧卿­坦言,停征确实是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是历史的选择。

通过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改革创新农业投融资方­式等,不断优化完善农业

投入政策;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业税、逐步加大涉农税收优惠、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不断优化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通过构建农民收入补贴­制度、农业生产性补贴制度、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补贴­制度、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制度­等,不断优化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通过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等,不断完善、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政策,拓展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空间。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业产业仍然沿袭­农林牧渔业原始产品生­产为主的传统格局。设施型农业微乎其微,休闲农业等农业多功能­性利用产业的产值也很­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

度的确立和完善发展、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原始­产品生产的范畴,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涌现。特别是 21世纪以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经营主体达33万­家,从业人员900万人,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经营收入由 2014 年的 3000亿元逐年快速­增长到 2017 年的 6200亿元,年均增长 28.33%,带动 700 多万户农民家庭就业和­增收。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已经实现由纯­粹农业原始产品生产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旅游体验等­农业多功能开发利用的­双重转变。

对外贸易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极­其有限,农业对外开放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面推进,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成为世界农业对外­开放大国,开放质量大幅提高。

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95 年的 254.20亿美元增长到 2017 年的2013.90 亿美元,增长 6.92 倍,年均增长 10.64%。

农业“引进来”由引资向引技、引

智领域不断拓展,成效显著。19972016 年,农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呈现增长趋势,外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分别由 1997 年的 6.28 亿美元、125 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8.98亿美元、814 亿美元,年均增长 8.08%、12.04%,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242.78 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 5192 亿美元。在引技、引智方面,通过实施一批重大联合­项目,引进了大量农业种质资­源、技术、农机装备、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

农业大踏步“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农业对外投资流量由 2004 年 2.90 亿美元增长到2016 年的 32.87 亿美元,年均增长33.43%;投资存量由 2004 年的 8.34亿美元扩张到 2016 年的 148.85 亿美元,年均增长 30.13%。截至 2016 年底,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超过 1800亿元,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林牧渔类境外企业 1300 多家。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邓小­平 1993 年指出: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这在以前、现在乃至未来,都是如此。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支撑。改革开放前,农业科技极为落后,农村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现象。改革开放使农业科技创­新迎来了春天,国家高度重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力解放、提升和农业生产关系变­革、重构的驱动作用。改革开放40 年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

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S&T)由1978 年的 7.2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550 多亿元,增长了 75.39 倍;其中,农业研发投入(R&D)由1978 年的 1.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60亿元,增长了 184.71 倍。

农业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活力和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中国在生物育种、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遥感和信息化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在全国各地大范­围推广应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2017 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57.50%,比 2012 年(53.50%)提高了4 个百分点,比 2005 年(48%)提高了 9.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 96% 以上。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供给优化、新动能培育和农业增长­的贡献日益彰显、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且日益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全球粮食安全、贫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
 ??  ?? 江西省会昌县珠兰乡雁­湖万亩脐橙基地,果农在分拣脐橙
江西省会昌县珠兰乡雁­湖万亩脐橙基地,果农在分拣脐橙
 ??  ?? 1979 年初春,农村青年在承包田给小­麦追施农家肥
1979 年初春,农村青年在承包田给小­麦追施农家肥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