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减贫事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 文|尹岩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近 14亿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出台惠农政策、推进农村改革,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减贫事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确保大国粮仓根基牢固,时刻不放松粮食生产,展现了中国在粮食安全­上的战略眼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智慧:粮食安全安邦之本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中国的长期发展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出

发,对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做出深刻阐释,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在战略立足点上,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要陷入被动。

在战略出发点上,始终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在战略着力点上,努力确保产能,强化科技支撑。保护耕地、完善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持续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 衡。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 1.3 万亿斤,比1949 年增长 4.8 倍。数字的变化体现出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迈上新­台阶。从8 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完,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纵观中国农业基本面,大国粮仓根基牢固。“粮食生产基本面持续向­好,我们有能力、有底气牢牢端稳饭碗,保障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

中国方案: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

新中国用不到世界 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0%左右的人口,不但解决了近14亿人“吃饱饭”的“世纪难题”,而且如今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良。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兴修水利、稳住耕地、推广农业机械化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原始局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让中国人碗里装的主要­是中国粮,离不开中国的种子。中国农业育种不断寻求­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

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70 年来,中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技术推广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2018 年的 58 .3%,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68%,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80%……步步攀高的数字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如今,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农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收获机、智能结算系统被广泛使­用,中国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数字化、智能化进一步为现代农­业赋能。

在科技的支撑下,中国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更注重粮食生产的绿色­安全。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农­业的主旋律。“吃饱”之余追求“吃好”是中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

中国担当:为全球粮农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2019 年 6 月 23 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第 41届会议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首轮选举中以­高票当选粮农组织新任­总干事,成为该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

此次当选体现了各方对­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全球粮农事业发展­的高度赞赏,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安全以及农村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

实际上,在成功让全球1/ 5 以上人口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中国没有忘记世界。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从 19 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各国代表及专家对中国“绝无可能养活 10亿人口”的深度忧虑,到19 8 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从 2 014 年、2 015年先后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少饥饿­目标证书、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减少­饥饿目标证书,到成为南南合作的最大­贡献者,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宝贵的技术援助;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到­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中国以实际行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同时,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灌溉及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化等技术,正助力粮食短缺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产出更多粮­食。

为促进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近 10 0个国家建立了农技示­范中心、农技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数万­人次,帮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粮食技术人员。而中国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的­做法,更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一米一饭,关乎国家安危、人民幸福。中国的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中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加、质量越来越好、结构更加合理。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增强了中国人民对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信心。

 ??  ?? 浙江金华,在义乌市粮食生产基地,农民正在使用农业机械­播种早稻
浙江金华,在义乌市粮食生产基地,农民正在使用农业机械­播种早稻
 ??  ?? 2018 年 11 月15 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双新­双创博览会现场,多款新型农业植保无人­机吸引观众
2018 年 11 月15 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双新­双创博览会现场,多款新型农业植保无人­机吸引观众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