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粮食安全的“中国芯”

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

- 文|本刊记者党小飞

种子,是农业之母,是农业科技的“芯片”,也是粮食生产的源头。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都把种子工作­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 20 世纪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作物种植和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进步,实现了用占世界 9 %的耕地养活世界近 20 %人口的目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粮”用“中国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限于当时的育种技术­水平等因素,中国粮食种子的产量低,品质和抗病性也较差。

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 0 %左右。但在 2 0世纪 5 0年代,水稻品种大都是株高在­1 . 5米左右的高杆品种,倒伏现象普遍发生,在较高水肥条件下越发­严重,这成为当时水稻高产的­主要障碍。为此水稻遗传育种专家­黄耀祥带领团队开始了­矮化育种研究,将其降为株高 80-90 公分的矮杆品种,具有耐肥、抗倒、产量高的特性,其亩产从 250 公斤提高到 350 公斤以上。

“这在世界水稻育种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被­誉

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评价说。

第二次绿色革命是常规­稻向杂交稻的变革。从 20 世纪 60年代开始,以袁隆平为首的育种专­家团队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并在 1973年培育成功。1976年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水稻亩产由原来的 3 50 多公斤提高到40 0多公斤, 彻底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

据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水稻首席专家、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远柱介绍,20 世纪 80年代末以前是三系­法杂交水稻,1973年湖北省仙桃­市原种场科研人员石明­松发现光敏不育水稻,拉开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19 8 6 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发展战略设想”,并带领团队于 19 94年成功育成中国第­一个两系法杂交水稻新­品种,大大简化了育种程序、提高了产量,亩产达到 450公斤以上。更重要的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推广­促

进了超级杂交水稻的育­种,亩产 70 0公 斤、80 0 公 斤、9 0 0 公 斤、10 0 0 公斤的目标逐步实现。目前,中国水稻亩产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71 倍。

除了产量上的不断提高,水稻育种在抗病抗虫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据万建民介绍,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靠自主研发的­水稻品种可以完全控制­住。

小麦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何中虎­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小麦育种大致经历­了抗病稳产早熟、矮化抗倒高产和高产优­质高效 3个阶段。“从 1949 年到现在,小麦单产量增加了 8 倍。主产麦区先后经历了 8- 9次大规模品种更新换­代,为单产和总产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何中虎说。

除了水稻和小麦,中国在玉米、高粱、马铃薯等其他粮食作物­育种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成功培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目前,中国良种覆盖率超过 97%,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已实现­全部自主选育,玉米自主品种的面积占­比也由 85%增长到9 0 % 以上,用“中国种”养活了近 14亿中国人。

自主创新助力育种水平­提升

2 0世纪 8 0年代,河北农民种一季小麦要­浇 5 到 6次水,一亩就需要3 0 0 立方米的水,现在只需要浇 2 次,一亩只需要 10 0立方米的水,而且产量也大幅提高。何中虎表示,这样的

种性改良得益于小麦育­种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小麦栽培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

粮食育种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自主创新,中国采取多种措施助推­粮食作物育种自主创新­能力。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通过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明­显提高、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政府还大力推进种业“放管服”改革,通过下放和取消许可审­批事项、改革品种管理制度、开通品种绿色通道等手­段,激发企业创新

活力。

早在 2011 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要求企业加快建立自主­研发体系,大力发展商业化育种。此后,企业的自主研发发展加­快,企业培育品种的比例超­过 80%。如今,企业已逐步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

作为种业企业的领头羊,“隆平高科”十分注重自主研发与创­新。据“隆平高科”综合管理部曾昀介绍,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 10 %用做研发资金。2 018 年,研发投入达到了 4 . 4 9

亿元人民币。投入必有回报,自 2 015年以来,“隆平高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隆两优”“晶两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因其高产、抗病、优质等特性取得了很好­的市场销量。2 018 年,其销量突破2 2 0 0万公斤,年推广面积已超过3 0 0 0 万亩。

“自主创新是种业企业发­展的引擎,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负责“隆两优”“晶两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研发­的首席育种专家杨远柱­感慨地说。他建议,种业企业要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平台,加大投入,提升商

业化育种水平和能力,尤其是加大现代生物技­术在传统育种上的应用,通过种子资源与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来培育更­多更好的品种。同时,要高度重视研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目前,全国农作 物种子公司由2011 年的 870 0多家已减少到现在的­3 80 0 家,但仍然面临“小、散、乱”的局面。对此,万建民表示,“要尽快实行企业的兼并,让小企业成为区域性的­销售性公司。”在他看来,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要­做好合理的研发分工与

合作,“前者要强化基础研究和­种质资源创新,后者要加大商业化育种、加强高产高效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

交流合作推动世界种业­共同发展

国际性种质资源交换是­推动育种进步的另一重­要因素。“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与国际合作密切相关,它得益于从国际水稻所­引进的一批具有强恢复­系的水稻种质。杂交稻是中国利用国外­种质资源最成功的典范。”杨远柱说。

泰国米因其高品质,在中国大米高端市场中­非常受欢迎。目前,杨远柱带领团队利用从­巴基斯坦引进优质稻米­品种与本土稻米品种杂­交,培育出的高端优质品种,其品质达到泰国米,并且亩产在 50 0公斤以上,是泰国米产量的 2 倍。

在育种资源引进的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育种技术­的输出,为世界粮食种业的进步­做出贡献。中国杂交水稻品种目前­已在全球 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三系­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协议。目前,美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水稻种植总­面积的 50%。此外,中国研发的抗赤霉病品­种小麦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不仅如此,中国还为世界各国培训­杂交水稻人才。20 世纪 80年代以来,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已为近 80 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 10 0 0 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近年来,中国正通过一些“一带一路”项目,援助共建国家,把水稻育种方法及种植­方式传授给他们,帮助当地人提高水稻生­产。

 ??  ?? 2018 年杨远柱带领团队在“隆平高科”海南陵水水稻育种基地­选种
2018 年杨远柱带领团队在“隆平高科”海南陵水水稻育种基地­选种
 ??  ?? “隆平高科”关山研发基地水稻田
“隆平高科”关山研发基地水稻田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