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武志荣:我听见" 时间 "行走的声音

从 19 7 8 年进厂,武志荣见证了中国表业­的兴衰和如今高质量发­展的历程。4 0 年来,他只为做好一件事儿:制出更好的模具,助力中国手表民族品牌­的崛起。

- 文|本刊记者马力 图|郭莎莎

6 2岁的武志荣 2 018年从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简称辽表)模具制造加工岗位退休。返聘后,武志荣成为辽表工具厂­厂长,他说责任更重了。

武志荣所在的辽宁丹东­孔雀表业,其前身是始建于 19 5 7年的辽宁手表厂。作为国家三大重点手表­生产基地之一,辽表是一个集手表研发­和生产的现代化轻工企­业。

从1 9 7 8 年进厂,武志荣见证了中国表业­的兴衰和如今高质量发­展的历程。4 0 年来,他只为做好一件事儿:制出更好的模具,助力中国手表民族品牌­的崛起。他说,工作中的每分每秒他都­能听到“时间”行走的声音。

结缘

19 7 5 年,18岁的武志荣以知青­的身份来到丹东市宽甸­县永甸村。“当地老乡的生活极度贫­困,没有电,饭都吃不饱。”

19 7 8 年,武志荣返城,进入辽宁手表厂,成为一名加工手表零部­件的模具工人。“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返城、进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是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的梦想。而要想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工人,绝非易事。“做手表零部件模具最需­要的是细致认真,工艺误差都以‘缪’单位来计量,而一‘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为达到师傅的要求,武志荣通常在工艺台上­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很多人因坚持不下来,打了退堂鼓。“我格外珍惜,不敢有丝毫懈怠。”

半年下来,师傅说武志荣是少有的“干模具的料”。凭借自身的努力,一年后,武志荣当上了班 组长,领着 20 名工人成为手表厂模具­车间的“顶梁柱”。

1 9 7 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2 0 世纪 8 0年代中期, “孔雀表”已经成为东北乃至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之一。此时的辽宁表业与上海、天津两家精密机械企业­在全国形成三足鼎力之­势。

由于好学上 进,1 9 9 0 年,武志荣跟随师傅前往瑞­士朗达表业公司学习模­具制造先进技术。“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知­名表业的差距,但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相信我们也会做出和­他们一样水平的模具来。”瑞士之行,不仅让武志荣开阔了眼­界,更明确了未来的目标。

从头再来

2 0世纪 9 0年代中期,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冲­击着延续几十年的计划­经济。19 9 6 年,孔雀表业进入半停产状­态。“工人们走了一大半,生活是现实的问题,大家都面临着养家糊口­的压力。”武志荣说。他从心里不愿意看到手­表厂就这样倒下,近 2 0年的工作让他难以割­舍留存心底的感情。“尽管企业不行了,我还是坚持到 19 9 8 年,之后是因为要供子女上­学,无奈离开。”

就在武志荣离开后的 2 0 0 0 年,辽表迎来了改制重组,“迈向新世纪,感觉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我又重新回到企业。”武志荣说离开的两年感­觉很漫长。

此时的武志荣满怀欣喜,踌躇满

志,同时他也明显地感受到­了技术革命带来的压力。“这绝对不是大家想到的­重操旧业,以前是按国家计划生产,如今企业的产品是要去­追市场需求,一切全变了。”武志荣说,当时他研发的第一款产­品就是市面上流行的运­动手表。

“由于以前没有做过此类­产品,所以手表零部件模具的­制作工艺要从头开始。”为了研究出8 2 0 5型超薄手表机芯模具,武志荣带领 6 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关组,查资料、搞研究,整天泡在工艺平台,终于用一周时间研究出­该产品的机芯模具,成为在辽表和全国制表­行业轰动一时的“头号新闻”。

从2 0 0 0 年至今,辽表经历了从运动表到­陀飞轮,再到双陀飞轮的发展,如今已研发生产出七大­系列上百个品种,经济效益不断攀升,而每一款手表的背后都­凝聚着武志荣的心血和­汗水。“当你的劳动被行业和更­多的人认可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欣慰的,是微笑的。”武志荣说,之所以每分每秒能听到“时间”行走的声音,是因为它时刻提醒自己,还有更多的技术挑战,不要虚度光阴。

4 0余年不虚度光阴,4 0余年只为做好一件事。2 018 年,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开展的首届轻工“大国工匠”评选中,武志荣实至名归,获此殊荣。

人生能有几回搏

“女儿和老伴儿都劝我,这么大年龄了,该回家休息了。可我想到公司还需要我­来带年轻人,我就再干几年吧。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就是让中国表的民族品­牌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再努一把力,梦想就更接近一点。”武志荣说,坚持工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再为中国手表走­向世界发挥点余热。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的话,一直是武志荣工作的座­右铭。武志荣说,即便是自己上了年纪,只要有技术上的难题,他都愿意去尝试、去挑战。

2 018年返聘后的武志­荣接到一个与国外某公­司的技术合作项目,这需要他带领的技术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擒纵叉”的方式制作一次成型的­一款运动型名牌手表的­机芯模具。

“此时有人劝我,都已退休了,就知难而退吧,弄不好把自己多年在行­业里的名声全毁了。”可我认为人生就短短几­十年,这时候不放手一搏,今后恐怕就不会再有机­会了。“这不仅是与对方技术合­作的好机会,也是对方对‘孔雀表’技术的考验,如果这个坎儿过不去,‘孔雀表’的技术就立不起来。”

生性要强的武志荣带领­技术团队,经过近两个月的苦心钻­研,终于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为公司争来了机会和荣­誉。一次成型落料模具曾是­手表公司几代人的梦想,在武志荣的手里终于得­以实现,他打破了从前仿苏联制­造模具的模式。瑞士专家到公司拿起擒­纵叉与样板做对比后,禁不住连声赞叹。

“时计(钟表)好不好,时间会证明。”武志荣说这是孔雀表人­深谙于心的一句话,他相信“时间”的力量,他始终能听到“时间”行走的声音。

 ??  ?? 手表零部件模具
手表零部件模具
 ??  ?? 武志荣是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零部件模具工,“大国工匠”殊荣的获得者
武志荣是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零部件模具工,“大国工匠”殊荣的获得者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