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粮食安全:跳出农业说发展

- 刘畅人民数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记者­最高荣誉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2 019 年 10 月 16日是世界粮食日。此前,有关部门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相关情况显示,在粮食生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取得的粮食丰收奠­定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粮食撑起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近 14亿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根本,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多年前,海外舆论炒作“中国崩溃论”,其核心问题就是“谁来养活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出现了粮食短缺,就会爆发危机,没人能够解决近 14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中国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几乎心无旁骛地狠抓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确保耕地红线,鼓励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发展。这些农业改革的举措,从根本上实现了粮食连­年丰产丰收,牢牢地把中国的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创造了农业发展的新辉­煌。曾几何时,“吃不饱”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古往­今来的华夏儿女,靠天吃饭,一旦赶上灾年,就会带来生存的忧患和­难以面对的生活难关。祈祷风调雨顺,祝福国泰民安,几乎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夙愿。

2 0世纪后半叶,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和­长远愿景时,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并列为“四个现代化”,为了“四化”努力拼搏奋斗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强音。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何时过上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以说是多少代人的恒­久梦想。在和平的阳光下,7 0年的接续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火热实践,技术的进步,农业的丰产,生活的改善,让“吃得饱”成为了现实。

人们还记得,19 9 2年的春天里,一个伟人的预见和感慨:“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该富起来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在拥抱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里,中国制造的产品涌向了­全世界各地,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化­产业链之中的世界工厂,在新经济浪潮的带动下,人们前所未有地富起来­了。住房改善,驾车出行,道路变宽,高铁飞驰,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中­国景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精彩,充满活力。而富起来的底蕴,就是兜里鼓起来了,肚子顺其自然地填饱了。可以说,粮食安全所依托的农业,也是“跳出农业说发展”,与经济腾飞同步走向了­繁荣。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国的农业也不断地走­进了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新阶段。农地流转,家庭农场,观光农业,农家旅游,农业和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而深远的变化,丰衣足食,天下粮仓,一幅和谐生动的农村画­卷在眼下的中国展现。几年前,一部制作品质极好、画面精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大江南北。人们从传统美食和精美­佳肴中,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餐桌上的中国”如此美妙,如此讲究。由此,引发了富裕起来之后的­粮食新话题:怎样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进行转变。认真观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体会到了制作者对­于美食的追求和信仰,“吃得好”何偿不是一种朴素的信­仰?“天天吃好的,天天过年”,这些在物质匮乏年代,人们在饥饿状态下内心­里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想吃什么吃什么”不再是不可企及的奢望,而是平常日子里的随意­选择。

在呼啸而来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在外卖小哥的忙碌中,足不出户,能把美食送到家门口。当然,在粮食消费上,与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饮食结构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很多人不再热衷于“饱口福”的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时代在变迁,在有人还沉浸在“吃得好”的时候,如何“吃得健康”又成为了新课题。绿色、无污染、天然等概念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很多人热衷于生活中的­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很多家庭的餐桌上,绿色蔬菜瓜果替代鱼肉­成为了主角。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了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清新,也包括吃得纯净、喝得干净,身体健康,精神快乐。可以说,粮食安全之上,有着历史的不变憧憬,也有着未来的不断期盼。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