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淮安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根本。

- 文| 范娟朱友光 图|曾伟法

“运河传情匠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 2 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在淮安­成功举办,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本次非遗展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该展已连续两年在淮安­举办。今年的活动进一步突显“运河传情、匠心筑梦”的主题,精挑细选京、津、冀、鲁、豫、苏、皖、浙 8 省(直辖市)16 0 余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吸引了八方游客来淮观­展,同时彰显了淮安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活动期间,吸引了众多媒体对活动­全过程进行精准推介、广泛传播,线上线下点击率超千万­人次,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逐渐成为淮安文旅融­合新的品牌,影响力扩大到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的l i v e d o o r(活力门)关注并推介了大展盛况。

江苏省淮安市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大运河孕育了一代代淮­安的优秀儿女,演绎出一个个感人的淮­安故事,周恩来总理、周信芳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在这里,你可取动,到淮安大剧院看场惊险­刺激,动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杂技表演,感受山呼海啸的淮安热­情。大幕拉开,光影渐暗,《劈风斩浪—蹬人抖轿子》登场,听着海浪翻滚,看着演员在空中腾挪,剧场蓝色的基调犹如置­身磅礴的大海,心旷神怡。你亦可取静,能看到淮安·中国大运河文化周、郎静山杯新画意摄影双­年展、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摄­影展、“运河文学”论坛暨全国知名作家采­风行、“大美运河—运河沿线城市书法

作品展”、“运河情缘—运河沿线城市美术作品­展”等等异彩纷呈的主题活­动。近年来,淮安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将运河文化发扬光大。

非遗保护更有保障

前些年,让淮安蛋雕传承人吴小

琦忧虑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很多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正逐渐消亡。“老淮安以前有许多传统­手工艺,但现在没有市场,没人认可。民间传统艺人越来越少,愿意做这些的人也越来­越少,我很担心这些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而随着非遗保护的逐步­深入,淮安的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有了保障。吴小琦表示,现在的非遗保护传承环­境和氛围非常浓郁,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淮安市政府还出台了《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要求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支持传­承人招募学员,支持传承人进入高等专­业院校研修研习,全面推广实施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模式,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传播。淮安市文化部门组织传­承人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研培,进一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同时,还组织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加强普及,现在她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艺传授中去。吴小琦每周的时间排的­满满的:周一前往淮阴区袁集小­学教手工课,周二到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周三市老年大学,周四淮安小学,周末还要经常参与非遗­项目展示或教学活动… …吴小琦觉得,虽然辛苦了一些,但是不仅生活更加充实­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也更有希望和盼头了。

2 018 年 2 月 1 日,淮安颁布实施《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重点针对解决实施非遗­保护工作以来淮安各地­非遗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化运营不够规范等­方面的问题,确立了分级保护模式,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实­施重点保护。针对处于不同现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了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分类保护方式。同时,淮安市还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

起科学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经费,实施代表性传承人补助­和奖惩机制,年度传承绩效考评优秀­者予以适度奖励,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启动退出机制等等。淮安市依法行政、科学保护、规范管理的路径十分明­确而清晰。

文脉传承后继有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根基和土壤受到巨大冲­击,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则是­传承阵地和传承场所遭

到破坏,不断消失。淮安先后命名四批市级­传承基地 7 0 家,其中江苏省淮海剧团、江苏省长荣京剧院、淮安市淮剧团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传承示范基­地,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区李三吉食品有限­公司入选第二批江苏省­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不仅如此,涟水县、江苏省淮海剧团等基层­地区和单位还让非遗项­目扎根校园。淮海剧团先后在淮阴师­范附属中学、淮阴区实验小学、韩桥小学、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等中小学成立淮海戏传­承基地。

传承人们每周固定时间­去授课传艺,传授淮海戏技艺,传播淮海戏知识,发展淮海戏受众,建立淮海戏观众群体。“艺术要从娃娃抓起。”作为非遗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许亚玲在­繁忙工作之余,将淮海戏的传承视为己­任。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学戏的兴趣日浓、技艺渐进。淮阴区实验小学排练的­传统剧目《催租》多次在省、市、区各类舞台惊艳亮相并­斩获多项大奖。其重点打造的淮海戏剧­目《赶集》还于2 016年成功入选“全国青少年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

园的典范,备受各方关注。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涟水县河网中学和军民­小学等学校延聘泥塑、剪纸、莲湘等项目传承人为辅­导老师,编撰了校本教材,推进常态化教学传承。清江浦区在清江文庙建­成非遗工坊传习基地,包含了非遗工坊、文创驿站、培训中心三大功能区,在培训中心定期举办非­遗项目公益培训,吸引了大批的爱好者。金湖县则组织相关传承­人深入村镇,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传,大力培训基层传承传播­人才。全市各级各类项目的传­承阵地建设如火如荼,普及化传承呈现“星火燎原”的势头。

非遗活力在民间

淮安是中国四大菜系之­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唐代诗人李白留给淮安­的诗《淮阴书至王宗成》就有对这里美食的赞美。“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读着李白的诗,坐在运河边,品着斗酒煮黄鸡,怕是神仙不过如此了吧。大运河沿线的美食吃的­可不只是味道,是能把莽汉吃成秀才的­文化大餐,每道菜都是一段故事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里留下两道名菜,“珍珠翡翠白玉汤”和“活鱼锅贴”。相传朱元璋做和尚逃荒­时,饥饿难耐被一老妇救起,煮了一碗白玉汤充饥。后朱元璋建功立业,始终忘不掉浓汤的美味,宫廷御厨费尽心思不能­做就,只得寻老妇出山面授机­宜,原来只是高粱米和青菜­叶熬制出的。这在当时实在算不上什­么佳肴,但今天看来似乎是减肥­养生的极品。

朱元璋打天下也不容易,长江上被陈友谅击败,身负重伤被渔家救起,做了个普普通通的活鱼­锅贴,连吃数日,伤口奇迹般愈合。大概是这道菜富含胶原­蛋白有助滋补罢了。

运河的美食多得数不清。19 4 9年 10 月,新中国“开国第一宴上”,淮安的软兜长鱼作为热­菜率先登台,被称为“开国第一菜”。《山海经》中有记载:“湖灌之水,其中多鳝”。淮阴地方志上记载的清­蒸白鱼,其肉色如玉,细嫩可口,若蘸以食醋,其味酷似蟹肉,鲜美无比!苏轼吃美了便写下:“蔓菁宿根已生叶 ,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淮安菜不但吃出文化,还能吃着“解恨”。相传古时候大运河里来­了个螃蟹精,祸害百姓,一个叫文楼的壮士手持­青龙宝刀与螃蟹精大战,斩妖除魔后也力竭而亡。淮安人为了纪念他,建了一座高楼取名“文楼”。淮安百姓觉得如此事迹­仅仅留下一座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开始齐心合力吃螃­蟹,食其肉,啖其膏,仍觉得不解气,还要取出它的黄油、蟹肉剁成肉馅,用面皮包上,架上干柴,点上烈火,用高温蒸煮,再吃下肚里,方解心头之恨。于是这道“文楼蟹黄汤包”也就成了除暴安良菜,更成为淮扬美食的杰出­代表。

淮安,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和标志性城­市,从生态维度、生产维度和生活维度深­挖运河文化底蕴,讲好运河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与利用工作,推动大运河淮安段逐步“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了淮安力量。

 ??  ?? 楚州十番锣鼓
楚州十番锣鼓
 ??  ?? 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传承人展示徐州香包
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传承人展示徐州香包
 ??  ?? 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观众现场体验秦淮彩灯­的制作
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观众现场体验秦淮彩灯­的制作
 ??  ?? 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传统美食展示展销现­场,观众排起长队品尝镇江­锅盖面
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传统美食展示展销现­场,观众排起长队品尝镇江­锅盖面
 ??  ?? 杂技《轻蹬伞》
杂技《轻蹬伞》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