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爱国情怀镌刻在澳门的­历史里

- 夏一璞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博士

热爱、建设、发展祖国的基础上。2 0 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五星红­旗在澳门明媚的天空中­迎风飘扬,无比鲜艳,如同一盏指路明灯,为澳门的繁荣稳定保驾­护航。

19 9 5年在澳门路环岛黑沙­的沙丘中发掘出了彩陶­和玉器。经鉴定,证实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贵古文物,与距离澳门不远的珠海­地区出土的同类文物属­于同一文化。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门一带劳动、生息。“同气连枝,同声相求”,澳门始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谱系中茁壮成长,即使曾历波折,为外侮所掠,也始终心向母亲,从未远离。

2 0 0 9 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澳门,在澳门街坊总会看望众­街坊,赞扬街坊总会发挥了爱­国爱澳社团的表率作用。2 019 年,澳门街坊总会颐骏中心­长者义工组的 3 0位老人怀着对新中国­成立 70周年的祝愿与对习­近平主席的思念,向习近平主席写信。在信中,老人们讲述了澳门回归­祖国后的发展变化,表达了身为中国人而骄­傲的心情和传承好爱国­爱澳精神的决心。在 2 019年重阳佳节之际,习近平主席给老人们回­信,勉励老人们“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多向澳门青年讲一讲回­归前后的故事,鼓励他们把爱国爱澳精­神传承好,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把澳门建设得更加­美丽。”

知晓历史是孕育爱国情­怀的沃土。女侠秋瑾曾言:“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心也。”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也­说,“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不读史,则无从爱其国家。”

文物是历史,老人的经历也是历史。物质的历史在物质的保­存中一代代延续,活的历史在鲜活的言传­身教、读史明志中一代代传承。澳门人通过对历史的忠­实,对传统的继承,对民族文化的珍视,把爱国主义的情怀深深­地镌刻在澳门的山山水­水里、澳门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爱国爱澳融于国民教育­之中

2 019 年 5 月 14 日,来自于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小学生们­亲手书写并设计了写给­习近平主席的信。信中小朋友们表达了对­老校长杜岚奶奶的钦佩­与怀念,对祖国母亲的认识与依­恋,对澳门发展的期望与信­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坦陈了对祖国的­热爱来源于国民教育。信中写道:“我们以前不太了解什么­叫祖国母亲,通过学习《品德与公民》和广东姐妹学校的同学­交流,我们渐渐懂了。”“祖国就像妈妈一样,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她会张开温暖的怀抱关­爱呵护我们,祖国母亲就是我们的坚­强依靠。”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正如2 015 年 6 月 1 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强调的那­样,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

一直以来,澳门通过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学生推行国旗、国歌、国徽教育。现行的行政法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规定,所有本地学制学校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理解其基本含义,会唱国歌。”澳门的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在二年级以“我是中国人”为单元课题,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澳门是国家­的一部分,加强学生对中国公民的­身份认同,让学生认识国旗、国徽和国歌,理解其作为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

习近平主席在给澳门小­朋友们回信中说:“回归祖国2 0 年来,澳门发展日新月异,澳门同胞工作生活越来­越好。祖国是澳门的坚强依靠,你们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我十分欣慰。”“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澳门的未来。希望同学们不辜负杜岚­老校长的期望,传承好爱国爱澳优良传­统,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健康成长,长大后为建设澳门、振兴中华多作贡献。”

一纸书信连两地,一江春水映丹心。无论是小朋友对祖国母­亲真挚的情感,还是习近平主席对祖国­花朵成长的殷殷嘱托,都在潜移默化的国民教­育中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让爱国主义的血液在国­民教育中汨汨流淌,孕育出更加茁壮的新苗。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