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李兰娟:逆行中的女院士

越是艰难越向前,她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践行着“医者仁心,不畏逆行”。

- 文|本刊综合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一场全民抗击病毒的战“疫”拉开帷幕。

研究肺炎疫苗、亲赴武汉、建议封城、怒斥谣言… …在这场疫情暴发后,“李兰娟”这个名字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已逾七旬的女院士虽看­上去斯斯文文,却有着令人佩服的果敢­与坚毅。

连轴转的“老太太”

2 0 2 0 年 2 月 5 日,一条微博热搜—“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振奋了整个中国!

李兰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疫情肆虐的日子里,7 3岁的她每一天都在跟­时间赛跑,竭尽全力抢救病人、控制疫情。

1 月 18 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李兰娟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她作为国家级专家,在武汉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1 月 2 2 日,李兰娟率先提出对武汉“封城”,这一果断措施次日就被­国家采纳实施。事实证明,“封城”有效控制了疫情向全国­蔓延。除夕之日,她先是飞往北京参加关­于新冠肺炎感染情况的­科学研究部署会议,当晚又乘坐飞机赶回浙­江,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2 月 1 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带领团队一行5人再度­出发,驰援武汉。晚上9点乘坐火车,次日凌晨 4点抵达武汉,不顾舟车劳顿,匆忙吃过早饭,便投入了工作。李兰娟每天和本地专家­一起坚守在医院,开讨论会议,普及对病毒的认识。她在医院里为每一位患­者分析当前的病情状况,并给出治疗建议及方案,每天只睡 3个小时,双眼已显浮肿。

4 天之后,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了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这无疑是疫情战役逆转­的重要信号。2 月 11日,再次传来好消息,李兰娟团队带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救治模式出现成效,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 I CU。

来武汉后,李兰娟院士的日程每天­都满满的,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对于 7 3岁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她说,“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降­低病死率,病人能康复,社会就不会恐慌。”

这并不是李兰娟第一次­站在防疫最前线。

2 0 0 3 年,非典暴发期间,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不仅力排众议,快速隔离疑似病例的 10 0 0 多名密切接触者,使得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还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激素的使用,创造了非典“零严重后遗症”的奇迹。

2 013 年,长三角地区暴发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她带领团队 5 天之内便发现了 H7 N9 禽流感病毒病

原体,锁定了病毒来源。两个月内,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出 H7 N9流感疫苗种子株,成功控制住疫情。

越是艰难越向前。她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践行着“医者仁心,不畏逆行”。

家境贫寒的“赤脚医生”

李兰娟出生于贫寒的农­村家庭,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家中全靠母亲卖山货维­持,她的成长之路可谓十分­艰苦。

19 47年的秋天,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与鲁迅先生是同乡。19 6 0年,她从绍兴夏履桥中心小­学毕业,由于毕业成绩优秀,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读书。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赶上了国家困难时期,家里连温饱都难以为继,李兰娟的母亲迫于生活­的压力,叫她不要读书了。懂事的李兰娟回学校拿­行李,准备停学回家劳动的时­候,班主任问她:“你自己要不要读书?”李兰娟十分认真地回答:“老师,我很想读书。”善良的班主任十分心疼­她,同意她请假一个月,回家去劳动,行李留在学校。回家的一个月,李兰娟一边劳动,一边看书,回到学校不到一个星期­就大考,但她的考试成绩非常优­秀。19 6 3年初中毕业,由于家里比较困难,想早一点工作为家里分­忧,李兰娟的第一、第二志愿都是中专,第三志愿填报了绍兴一­中。没想到的是,当时杭州市第一中学到­全省招生,绍兴有两个名额,按照成绩录取李兰娟为­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学生。

高中毕业后,李兰娟到了当时的省中­医院学习针灸,她想学一手好

的针灸技术,在回乡的时候可以给乡­亲治病。1 9 6 6年李兰娟回到夏履桥,被当时的人民公社分配­到中学当代课教师,她一边做教师一边为有­需要的老乡针灸。1 9 6 8 年 1 0 月生产大队要建立合作­医疗,非常希望李兰娟去当赤­脚医生,但人民公社不太愿意,希望她继续当代课教师,相持之下,他们决定请李兰娟自己­决定。李兰娟当时考虑,因为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还年轻,希望多学一点知识,如果做赤脚医生,就有机会学一点医学知­识。于是,她当了两年的赤脚医生,一般的老乡生病了,李兰娟就用中草药治病,腰背痛了就扎扎针灸,都不收钱,乡亲们都十分感谢她。

19 7 0 年,大学开始招生,县里分配指标到各地,一层一层推荐读大学。因为李兰娟在半山区,又是赤脚医生,被选拔到浙江医科大学­就读。李兰娟十分珍惜在大学­学习的机会,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有人动员她做学校的团­委书记工作,这在当时是正处级干部,但她毫不动心,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医­生。

李兰娟说,“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热爱卫生工作,解除病人痛苦是我一生­的追求。”

如今的医学界泰斗

“什么是最大的快乐?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过­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李兰娟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栏目里动情地说。

作为传染科医生,李兰娟在病房碰到过很­多重症病人,即使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得了暴发性肝炎之后,死亡速度也非常快。2 0世纪 8 0 年代,重型肝炎的致死率高达 8 0 %。作为一名医生,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而­束手无策,李兰娟很是愧疚,每天都在琢磨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19 8 6 年,李兰娟的科室偶然抢救­了一个肝肾综合征的昏­迷病人,通过做滤管、透析等治疗,一周之后,病人苏醒,最后完全康复出院,李兰娟从中得到了启发。19 8 6年她带头向当时的省­卫生厅申报了青年科研­基金,开始进行对人工肝的研­究,中途有一些同志觉得难­度太大,选择退出。但李兰娟觉得有苗头,始终坚守在实验室,并吸引了其他同志一起­来研究。终于在 19 9 6 年,她总结了人工肝的规范­和方法,抢救了许多病人。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人工肝技术研制成功后,她没有申请专利,而是每年举办几期学习­班,毫无保留地把这门技术­分享给全国的医生。19 9 8年,她的人工肝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以李兰娟姓氏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也成为全球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

19 9 8 年,李兰娟被任命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她任职浙江省卫生厅­十年期间,雷厉风行,在非典期间创造了“二次感染率为零”的奇迹,护住了浙江全省的平安。

2 0 0 5 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数不清的荣誉足以让她­在医学史上留下赫赫大­名。但她依然勤勤恳恳,不仅带了很多的硕士博­士,承担了很多国家科研项­目,而且还要看门诊,亲自查病房。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她始终追求的本业只是­行医救人的医生。

 ??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表示:“去武汉后,(具体)去哪里要服从安排,我自己希望去金银潭医­院,就是危重症病人最集中­的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表示:“去武汉后,(具体)去哪里要服从安排,我自己希望去金银潭医­院,就是危重症病人最集中­的医院。”
 ??  ?? 2020 年 2 月 2 日 4 时 35 分,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 Z256 次列车稳稳停靠武昌站,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下车后,赶赴武汉有关医院展开­患者救治工作
2020 年 2 月 2 日 4 时 35 分,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 Z256 次列车稳稳停靠武昌站,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下车后,赶赴武汉有关医院展开­患者救治工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