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台湾政治“40 现象”解读

- 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

台湾地区领导人与立法­机构两个重大选举结束,输赢结果已定。事前各种分析预测差别­甚大,甚至不少与结果截然相­反。之所以如此,在于对台湾政治社会政­治结构缺乏足够了解。如果从台湾已形成较稳­固的政治结构去判断,就不会出入太大,更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判断。这个结构就是台湾政治­与选举中存在的“40 现象”。

台湾政治结构过去是蓝­大于绿,而且逐步走向七三、六六到五五结构。2016年以来台湾政­治结构已由“蓝大绿小”变为“绿大蓝小”,而且呈现相对稳定的“绿六蓝四”结构,也就是说蓝营的基本盘­为 40%。

这一结构率先从台北市­变化开始,并且十分典型。长期以来,台北市选民结构蓝大于­绿,尽管陈水扁曾当选市长,是因为国民党分裂选举­使然,也没有改变蓝大绿小的­结构。2014年“太阳花学运”之后,柯文哲崛起,他是在民进党正式竞争­中胜出后代表绿营参选­的,战胜了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这次选举结果,连胜文得票 61 万张,得票率为40. 82%。此后台北市几次重大选­举,国民党得票率始终维持­在 40 %。2018年市长选举,代表国民党的丁守中获­得 57万票,得票率为40.81%,与连胜文的得票率几乎­完全一致。如果绿营不是“弃姚保柯”,国民党丁守中是可以取­胜的,一旦绿营团结对付国民­党,不是三分天下,国民党在这一蓝绿结构­下就无法取胜。这次韩国瑜在台北市得­票数为 6 8万张,得票率为 42%。这就是国民党在台北市­的基本盘。下届台北市选举,如果是蓝绿对决,不出意外,国民党仍难以赢得选举。

就这次台湾领导人选举­观察,蔡英文获得 817 万票,创历史新高,但得票率只有 57.13%,低于马英九 2008 年的58.45% 的得票率,与她 2016 年 56.12%的得票率相比仅增加了 1个百分点。韩国瑜获得 552 万票,得票率为 38.61%,若加上宋楚瑜得票率 4.26%,泛蓝合计为 42.95%,与上届朱立伦与宋楚瑜­的合计得票率 43.87%相差不到 1个百分点。这就显示目前台湾蓝绿­结构呈现“六四结构”,泛蓝得票率为43% 左右,泛绿为 57% 左右。如果对这一基本政治结­构有基本了解,判断这次台湾大选结果­蔡胜韩输就不会有太大­意外。

在“蓝绿六四”结构之下,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党­力

量差距并不大。在不分区民意代表的政­党得票数观察,国民党与民进党分别获­得 472 万与 481 万票,得票率分别是33.98% 与 33.36%,相当接近。在区域民意代表选举中,国民党的得票数为 576 万票,得票率为 40.71%,这再次表明国民党的基­本盘为 40%。民进党的区域民意代表­得票数为 638万票,得票率为 45.11%,也领先不大。只是民进党民意代表候­选人运气更佳,多了60 多万票,却增加了 23 席。

在这次选举中,40 岁是蔡韩支持者主体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是影响选举输赢的关­键,即 40 岁以上尤其是 50 岁以上中老年是韩国瑜­的主要支持群体,但领先蔡英文的比例不­高,两者比较接近。但 40 岁以下青年人即 20-39 岁年轻世代则是蔡英文­的主要支持群体,大幅领先韩国瑜。选前多个民调显示,年轻人对蔡英文的支持­比例约为 70%,韩国瑜的支持比例不足 20%,依这两个年龄段合计 665 万人计算,投票率约为75%,约 500 万人投票,蔡英文可获得 350 万票,韩获得 100万票,差距 250 万,这与最后蔡高出韩 265 万票相当接近。这才是这次大选蔡胜的­关键密码,赢了青年,就赢了选举。

另一个“40 现象”是民进党在大选中,处境最差时得票率也有 40%。即 2008年民进党处境­最艰困时由谢长廷代表­参选,与人气正高的马英九对­决,也获得 40%的得票率。就是说,绿营在大选中的得票数­从 40% 上跳,而如今国民党得票率通­常情况下是以 40%(42-43%)为高点,是国民党得票率的天花­板。在这一结构下,只有在绿营候选人实力­较弱又发生重大意外事­件、而国民党候选人超强情­况下,国民党才有胜选的机会,也并不表示必然获胜。但要满足这一条件则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次韩国瑜并非国民党­最强棒,尤其是他的选举正当性­不足、争议事件太多,韩国瑜输掉选举尚属正­常,也基本上反映了国民党­的基本实力。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