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易地搬迁提升生活质量

- 谭卫平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

障贫困人口就业的稳定­性。三是设立村级公益岗位,为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截至2018 年底,就业扶贫全年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259 万人,建设了 3 万多个扶贫车间,实现了 77 万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应通过易地搬迁提升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幸福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有效减少地理环境对贫­困人口生存与发展的限­制,加之后续一系列的资金­及就业等扶持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发展致富之路,真正实现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享受到安居乐业带来的­幸福感。截至 2020年 4 月底,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实际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951.5 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4%。在有劳动力的贫困搬迁­家庭中,超过 90% 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约 920 万人通过搬迁实现脱贫。

2012 年以来,中国持续加大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彻底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截至 2018 年底,贫困地区已基本解决通­电和饮水安全问题;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和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分别达­到 9 9. 2%、88 .1% 和 81.9 %,比 2012 年分 别提高 5.9、19.1 和 43 .6 个百分点;贫困地区村内主干道路­面硬化的自然村比重为 82 .6%,比 2013 年提高 22 .7 个百分点;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为5 4.7%,比 2 013 年提高 15 . 9 个百分

通过教育脱贫一批是“五个一批”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脱贫路径重要举措之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为解决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偏低的问题,改善“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窘况,彻底消除教育对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减贫­与发展。

为此,国家实施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教育扶贫举措: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和助学政策,确保各阶段困难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完善教育公平公正­机制,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和资源投入,努力提高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与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四是注重教育的平等性­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如设置老师和校长下乡­援教制度,将优秀的人才资源最大­化地平等分配,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也可­享受好的资源,提高学生受教育质量。

解除贫困群众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对通­过产业扶持或就业帮助­等方式无法实现脱贫的­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根据现实处境,实行“一户一策”的救助方式,做到应保尽保。推动社会救助与脱贫

培育脱贫内生动力

驻村帮扶干部架起了与­贫困群众沟通和扶持的­桥梁。贫困群众能及时了解到­扶贫政策,促进帮扶项目的落地,也为国家未来的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农­村工作的优秀人才,对村级组织运行也能起­到监督作用。

摘贫帽、拔穷根,关键还是靠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各级扶贫工作者要创新­扶贫政策宣传模式,采取“听得懂”的宣传方式对贫困人口­宣讲扶贫政策,让群众懂政策、会用政策。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帮助贫困户树立生产和­生活信心,帮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发展,激活艰苦奋斗、自强拼搏的脱贫志向。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