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高原特色产业助力农牧­民增收脱贫

西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并通过专业合作社,构建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助力农牧民增收脱贫。

- 文图 | 本刊记者李媛

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并通过专业合作社,构建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助力农牧民增收脱贫。朗县地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西南部,雅鲁藏布江穿境而过。这里全年气候平均11.4度,日照2400-2600小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孕育了特有的辣椒­品种“小牛角”,其维生素 C和花青素含量都远远­高于其他品种。

朗县辣椒有 100 多年的种植历史,但在 2016 年之前,种植模式以家庭为主,老百姓自给自足。

今年 28 岁的阿旺旦增是朗县洞­嘎镇滚村村民,在他的记忆里家里一直­种着“小牛角”。过去,在果蔬并不丰富的西藏,富含维生素的辣椒既是­水果也是蔬菜。

“我们这里地处高原河谷­地带,常年没有高寒天气,适宜种植作物。村民们一般会在田里种­植青稞、苹果、核桃等,但苹果需要 3- 5 年才能挂果,核桃需要 8-10 年才能收获,所以为了增加土地的使­用率,村民们会采

取果间套种的方式,在苹果树或核桃树下种­植辣椒。”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次­央介绍。

在种植过程中,人们发现辣椒上会出现­黑斑。起初农技人员还担心是­病虫害,于是就拿到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朗县每百克辣­椒中花青素含量5 . 5 6 毫克,每百克辣椒中维生素 C 含量 22 6 毫克,远远高于其他辣椒品种。这一发现让朗县辣椒愈­发成为市场上的紧俏货。

“下一步我们会根据朗县­辣椒花青素含量高的特­点进行深加工,提炼花青素,进一步提高辣椒的附加­值。”次央说。

阿旺旦增家现有 4 个大棚和 5 亩露天田种植辣椒,阿旺明显感觉到大棚的­产量和收益远远高于露­天田。“大棚里的辣椒能够长 6 个月,反季节销售可以卖到 30 元 / 斤。露天田的辣椒只能卖个­应季价格,一斤 5 元左右。”阿旺说。

次央也算了笔收益帐:大棚辣椒从 12 月份种植到转年 2 月挂果,挂果时间 6- 8 个月,可以收 4 茬,平均亩产量 20 0 0 -2 50 0 斤,收入可达 750 0 元以上。这个收益远远高于之前­村民们种植青稞等作物。

2016 年,朗县将辣椒种植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整村推进。刚开始村民们对大规模­种植辣椒心存疑虑,担心收成和销路。于是县政府推出了“企业 +合作社 + 种植户”的模式,进行集约化管理。村民们把土地交给村集­体进行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他们只需要每天过来,在村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种植就可以了。

与此同时,朗县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种植。“过去为了追求产量,村民们种辣椒使用化肥。从 2016 年开始,我们开始推广农家肥和­有机肥。今年共调运 12 91 吨有机肥用于辣椒种植­堆肥,此外每年县政府拿出 50 0 万元辣椒产业资金进行­注入,引导老百姓种植绿色健­康更高品质的辣椒,从而卖出更好的价格。”次央说。

朗县辣椒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模式不但确­保了产业收益,还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现在阿旺旦增家 7亩辣椒地种植劳动妻­子一人就能搞定,他在县城打工,每年家庭收入 10万多元。坐在装修一新的房间里,阿旺盘算着今年争取把 5 亩露天田也盖上大棚,把日子过得更富裕。

2020 年,全 县 辣 椒 种 植 面 积80 0 0 余亩,预计实现产量 60 0 0 吨、产值 2 40 0 万元人民币,带动 1570 户群众实现户均增收 1. 22 万元,朗县辣椒已成为群众的“致富椒”。

朗县辣椒香飘藏乡。2 018 年,朗县辣椒通过国家评审,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朗县也有了“西藏辣椒之乡”的美誉。

辣椒产业的红火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朗县村民的­发展积极性,现在全县有三家农牧民­成立合作组织,其中一家还拿到了 SC 认证,可以直接为大型商超供­货。与此同时,朗县政府招商引资,与企业合作,提高产品工业化程度,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朗县辣椒已研发出了辣­椒佐料、辣椒酱、火锅底料、豆瓣酱等特色产品,在西藏自治区及内地都­有很好的销路。为了逐步培养村民们商­品意识,朗县政府还积极鼓励村­民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直播等方式扩大产­品知名度。

如今,为更好地促进朗县辣椒­产业发展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林芝市朗县辣椒产业发­展规划(2020 年—2030 年)》已经出台,明确了辣椒产业发展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为辣椒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根据规划,朗县正在积极申报更大­规模的朗县工厂化育苗­基地项目,同时强化辣椒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链条机制,让我们的朗县辣椒行销­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对于未来朗县辣椒产业­发展,朗县县委书记扎西有更­长远的谋划。

当雄,藏语意为“天选牧场”,辽阔的草原、丰美的水草,为生长在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高寒地区的牦牛­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曾经粗

放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链­发展滞后,使当雄牦牛产业发展受­阻,优势产品没能形成优势­产业。

为让“当雄牦牛肉”这一地理标志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近年来,当雄县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发展牦牛产业为基础,以家庭牧场为运作平台,以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为品牌的产业­链为依托,积极探索高效养殖育肥­技术,实现了草场生态持续好­转、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2018 年 4 月,占地近 3 0 亩的当雄县净土牧场郭­庆场运行。净土牧场负责人阿旺多­布杰告诉记者,目前牧场分 4 个牛舍,一期项目共养殖 40 0头牦牛。值得一提的是,每头当雄牦牛的耳朵上­都植入了一枚带有芯片­的电子耳标。“在牦牛 5-7 岁出栏时,可通过扫描电子耳标查­看牲畜户主基本情况、牲畜健康状况、免疫情况接种疫

苗等有关信息。”阿旺多布杰介绍说。这样推向全国市场后,每一块牛肉都用标签写­上编号、重量、牧户名、追溯电话和监督电话,实现了“一个电话可以追溯肉的­来源,一张标签可以证明肉的­品质”。

此外,为了解决冬季牧草短缺­问题,2019 年年初,当雄县投入 20 0 余万元,修建了占地 416 平方米的集装化智能牧­草生产厂房。“有机牧草生产系统采用­生物营养液无土栽培。通过智能温控、自动微喷浇灌、LED 灯光照射等,满足种子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营养等条件,能够一年四季不间断地­为牦牛提供新鲜牧草。”阿旺多布杰介绍说,牧草工厂周产量能够达­到 8-10 吨,有效解决了全县牧草资­源短缺的现状。

同时,当雄县还积极培育新型­农牧民,吸纳当地群众到牧场就­业。3 6岁的次仁桑珠是当雄­县净土牧场郭庆场的饲­养员,牧场建立之初他就来到­这里工作,主要负责一个牛舍 60 头牦牛的管理。次仁桑珠是郭庆村一组­的建档立卡户,来这里之前,他家仅养殖了 20 多头牦牛,并且总是担心牦牛的繁­殖和销售问题。现在,次仁桑珠不用愁了,他将自己家的牦牛入股­了牧场,还成为了这里的员工,每月工资5 40 0 元,不仅掌握了标准化养殖­技术,还懂得了经营管理,一家人也实现了脱贫摘­帽。2019 年年初,富裕起来的次仁桑珠还­花 6 万元购买了一辆汽车,每天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这是他以前不敢想的。

目前,净土牧场按照个体、联户、国营三种方式,实施牦牛入股(买断)、草场流转、牧民入园的养殖模式,公司将牧户牲畜以活体­称重的方式进行入股,以入股资金总额的 12% 向牧户分红。截至目前,已入股牲畜有 1755 头,对于超出载畜量的牲畜,当雄净土牧场有限公司­将一次性买断,目前已收购 2578头。2019 年,该牧场出栏 1010 头,为员工发放工资 104 万元。

当雄净土有身份证的牦­牛肉通过“云集”等电商平台销售,2020 年 2月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增加了 20%。“去年牦牛育肥出栏 1010 头,今年准备出栏 150 0 头至 20 0 0 头牦牛。随着牧场的发展,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阿旺多布杰说。

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牧民”方式构建畜牧全产业链,当雄县形成了畜群畜种­结构合理、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牧民增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55 岁的索南益西有着丰富­的“搬家”经验。他从小生活的西藏自治­区噶尔县门士乡门士村­是典型的牧业村。赶着牦牛和羊群的他,一年又一年的时光就是­在夏季牧场、秋季牧场以及冬季牧场­的三次迁移中度过。2017 年底,随着索南益西一家入住­噶尔县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点,他们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项扶贫措施在西藏被­赋

予了高原特色—把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区的居民,搬迁至低海拔地区,让迁出地居民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保障和公共­服务,同时减少极高海拔地区­的人类活动,把大自然还给野生动物,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索南益西坐在自家阳光­房的客厅里,向我们讲述了他的进城­故事。“易

地搬迁前,村里、乡里干部征求大家意见,我第一个举手同意搬迁,因为想在城镇生活。”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索南益西卖掉家里 30 多头牦牛和 60 只羊,赶在2018 年来临前搬入新家。他的新家是一栋 150 平方米的两层藏式小楼,楼下 5 个房间装修成厨房、客厅、洗手间等,楼上沿着走廊分布着 5 间卧室。

“搬到低海拔地区,不但呼吸顺畅多了,生活也方便了。”索南益西说,新家

所在的地方通水通电通­路,而之前上厕所要去屋外,饮水需要化冰,取暖靠牛粪,太阳能发电连手机充电­都满足不了。

住在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森布日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的次强­姆深有同感。次强姆来自那曲市双湖­县措折羌玛乡,2019 年底搬迁到森布日。她的父母和 7 个已经成家的子女各分­到一套上下两层的联排­庭院,宽敞整洁。“住在安置点,老人看病,孩子们上学都更方便了。最重要的是,周围都是自己的老邻居,虽然居住环境是新的,但一点不会感到陌生和­寂寞。”次强姆说。

同样是搬家,次强姆和索南益西却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缓解草畜矛盾,一群牧民赶着牛羊,从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向­北迁徙 300 多公里,来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繁衍生息,由此也诞生了中国海拔­最高的县—双湖县。

作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极高海拔对群众生命健­康造成的伤害显而易见。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风湿病、心脏病等高原病地方病­多发,不少群众因病致贫。加之地广人稀、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及度低,这里成为生态保护任务­最重、贫困程度最深、发展难度最大的区域。

然而,被称作“鬼地”的双湖,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双湖县,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迁徙活动的重­要区域。

“随着人口增长,群众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家畜与野生动物争夺草­场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造成了很大困难。”西藏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扎西­多吉说,包括双湖在内的极高海­拔地区涉及自然保护区 9 个,草场以每年3%- 5% 的速度加剧退化。

2019 年底,为了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给野生动物腾出家园,双湖县2900 人向南跨越近千公里,搬迁到了海拔 3600 米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在更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下开启了新的生活。

为了解决人走后牛羊的­问题,西藏政府部门设置了数­年的过渡期,迁出地按村成立合作社,迁出群众以草场、牛羊等入股,由部分青壮年留守统一­放牧,暂时解决牲畜和生活来­源的问题。过渡期满后,留守的青壮年也将来到­森

搬得出还要住得稳,做好群众搬迁后续生活­安排也同等重要。

来到拉萨市羊八井镇的­彩渠塘村,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整齐排列,村委会、活动中心配套设施齐备,周边医院、学校、市场也一应俱全……除了这些所有安置点的­标配,彩渠塘村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温泉。

据彩渠塘村第一书记德­吉白珍介绍,彩渠塘村海拔 4300 米,有着丰

富的地热资源,彩渠塘村也因此成为精­准扶贫风湿患者集中搬­迁安置点。2017 年冬,来自那曲、阿里、昌都高寒山区的数百名­患有严重风湿性疾病的­牧民集中搬迁到这里,通过藏医药与温泉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逐渐康复。彩渠塘村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 +藏医药健康扶贫”的创新之路。

“我患风湿病 5 年多了,搬到这里以后,打开水龙头,在家就能享受到温泉水。”旦增塔杰高兴地说。

旦增塔杰来自平均海拔 5000 多米的那曲市尼玛县,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的病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17 年,旦增塔杰跟 600 多名乡亲们一起搬迁至­彩渠塘村,“每天在家就可以泡温泉,病情减轻了很多”。

拉萨市人民医院驻彩渠­塘村工作队队长次旦白­吉说:“在 625 人中,无劳动能力的 361 人,患有风湿性、类风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彩渠塘村多次组织开展­就业培训,涉及汽车驾驶、厨师等多种技能,确保搬迁群众每人至少­掌握一门务工技能,外出务工的群众月收入­都在 3000 元人民币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后,扎曲全家分到了120 多平方米的两层独家小­院,第一层用来开茶馆,每天至少收入200元。“我和女儿开茶馆,顺便照顾孩子,比之前全家人打工和放­牧的收入都高。政府还组织技能培训,我准备让家里的其他劳­动力都去打工。”扎曲告诉记者,村委党委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如今村里已经有 15 家商店、4 家茶馆、4 家台球室,收入都不错。

彩渠塘村里的绵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内,青储窖、干草棚、水泵房等设施一应俱全,这里饲养着 2250 只绵羊(户均 15 只),出栏后将为搬迁群众户­均增收 3700 余元。德吉白珍说,村委党委正在积极申报­更多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民们在家门口能有­更多就业选择。

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近些年,西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中科院等部门监测评估­显示,西藏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 9 5 .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9 7. 5%;全区森林、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得

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汽车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出发后,继续沿着国道 219 线行驶约 12 公里,连绵山峦间,一片蔚蓝映入眼帘—这便是班公湖。

这是一条典型的河道型­湖泊,也是一个东淡西咸的湖­泊。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生活着黑颈鹤、藏原羚、棕头鸥、高原裸裂腹鱼等十几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水天一色间,湖畔的绿草、湖面或游弋或飞翔的棕­头鸥点缀其中,为这片灵动的水域增添­别样景致。

为了守护这水清岸美,2002 年西藏班公错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批准设­立,2004 年班公湖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2007 年这里成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班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下设普古拉龙管理站等 6 个保护管理站点,野

保员(湿地保护员)索南达瓦和 39 名当地农牧民群众一道,在班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范围开展经常性­巡护,及时制止非法捕捞、盗取鸟蛋等违法行为。

在湖面平均海拔 42 40 米、总面积 5 63 03 . 22 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开展­巡护并非易事。“大面积的巡护,即便是开着车,都需要一整天时间。”索南达瓦的工作内容繁­多,时而弯腰在湖边捡拾垃­圾,或守护鸟岛上繁衍后代­的鸟儿们,或保护洄游产卵的鱼儿,或在湖边维护种植的树­木……12 年的风吹日晒,让索南达瓦一脸黝黑。“以前湖边没有建筑物,鸟儿跟人类很亲近。随着班公湖的名气越来­越大,旅游的人增多,鸟儿见到人就飞。通过这些年的巡护,它们又能在这里自在生­活了。”他说,现在人与自然相处越来­越和谐。

日常巡逻管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系­列措施的实施,让班公湖及周边水质、空气、土壤、植被等状况明显改善。2019 年西藏自治区环境公报­显示,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班公湖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标准。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的同­时,班公湖的经济效益、旅游价值进一步提升。2011 年以来,当地共计投入资金12­20 余万元人民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 2020 年 6 月,日土县旅游人次达 69567人,旅游收入达 9739 万元,旅游行业就业人次达 652 人,群众增收 19. 2 万元。处于“世界屋脊的屋脊”,人们“不负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它被誉为西藏的生命脉­搏,孕育了悠久的藏文化。但因为沙土,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山南人对它的感情却­十分复杂。

奔涌的江水行至中游,地势变缓,裹挟而来的泥沙大量沉­积。丰水期过后水位下降,泥沙裸露,加之当地风很大,泥沙被吹到农田里、道路上,形成了很多移动沙丘。“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20 世纪 80 年代,饱受风沙之苦的沿江群­众开始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以改善河谷生态环境。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草方格固沙……都是山南人治沙历程探­索的足迹。

2009 年,中国政府颁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 年)》,文件中明确沙化土地是­治理重点,将防沙治沙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同时,逐步形成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2017 年 5月,有“全球治沙领导者”之称的亿利集团,带着“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库布其模式”进入山南。亿利集团开展多项防沙­治沙

项目,包括特色经济林示范区、防沙治沙区、亿利苗圃基地、亿利新村等,总投资 6.83 亿元人民币。

“我们目前已完成投资 7000 万元,带动 615 人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实现增收,累计增收 400 万元,人均增收 6500 元。”亿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治理沙化土地 7650亩,通过生态防护林和绿色­产业林建设,区域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还将逐年增加。

随着防沙治沙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走进西藏、扎根西藏。2017 年,扎囊县政府与西藏藏草­生态科技公司合作,开展万亩植物种苗繁育­与生态修复工作,依托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扩繁等一系列手段,以科技力量守护高原圣­土。

在位于扎囊县阿扎乡章­达村的藏草万亩苗圃基­地内,暑期返乡的大学生曲吉­卓玛正在和其他村民一­道忙着种植藏草,“一到假期,我就会来这里打工,既挣了钱也积累了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宝贵经­历”,曲吉卓玛说。在“为生态保护出力”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双重情感下,越来越多村民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

如今,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贡­嘎至桑日段已经有了长 160 公里、均宽1800 米、面积约 45 万亩的防护林,葱郁蜿蜒的植被犹如一­条“绿色哈达”披落在雅江两岸,山南地区沙尘天气也从­每年 60 余天降至 7 天左右。

2019 年,西藏自治区累计投入1­17 亿元用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持续加大“两江四河”流域植树造林力度。据国家公布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森林面积已­达 1491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12.14%,森林蓄积量达 22.8 亿

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

2020 年 7 月 26 日,阿里地区改则县林业和­草原局微信工作群里传­出一段视频:3000 多只雌性藏羚羊带领幼­仔出现在改则县古姆乡­境内。

改则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仁增罗布介绍,这段视频是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玛日管理­站管护人员在日常巡护­中拍摄的。改则县境内藏羚羊迁徙­有 3 条大的通道,分别是久扎、玛东玛和章萨 ( 均为当地地名 ) 通道。每年大概 4 月底到 5月初中旬,藏羚羊会从栖息地往北­部产仔迁徙;大概 7月底 8月初,再携带幼崽返回原栖息­地。

仁增罗布说:“现在,藏羚羊回迁通道的管理­站管护人员已加强巡逻, ‘护航’藏羚羊回迁。通过加强巡逻及时救助­被困围网栏的藏羚羊,同时及时拆除回迁通道­上可能阻挡藏羚羊回迁­的围网栏。”此外,如发现有藏羚羊试图穿­越公路,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临时交通管制,确保回迁藏羚羊安全通­过。

据悉,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 1993 年,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29.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栖息­于此。保护区覆盖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尼玛县,阿里地区改则县等地,其中改则县境内保护区­面积约 10.6 万平方公里。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近年来藏羚羊种群数量­上升到 20 万只左右。

布达拉宫座落于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因其独特的建­筑、数量众多的宫藏文

物,被誉为“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

2018 年底,国家计划投入 3 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开展为期 10 年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目前,工程进入一期实施阶段。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 7 世纪,距今已有 13 0 0 多年的历史。19 61 年,国务院将布达拉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 9 4 年,布达拉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西藏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布达拉宫宫藏在册的汉、藏、满、蒙、梵等多文种珍贵古籍文­献近 4 万函。其中包括藏量居世界之­首,自公元7 世纪以来的近 3 万叶 4 60 多函贝叶经珍品;目前保存最完整且最早­的,明永乐八年(公元 1410 年)印制朱砂版藏文《甘珠尔》刻本;历代高僧、学者

各类文集;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宫廷­御制典籍文献;西藏及其他地方各大印­经院刊印的上乘经典等。

目前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主要存放在灵塔殿、佛殿、经堂及数间古籍文献库­内。这些珍贵古籍文献基本­涵盖了藏民族古籍文献­的所有形式,内容可大致归纳为:经藏、律藏、论藏等三藏典籍;大、小五明;佛本生传记;各语种医药学、史学、戏剧;各类志书、目录等。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既是­文物,又是档案,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也正因如此,布达拉宫古籍文献整理­保护一直都在进行。据布达拉宫管理处文物­保管科科长边巴洛桑介­绍, 20 世纪 70 年代,布达拉宫组织成立古籍­文献整理小组,保护修复了部分古籍文­献,整理出版了四部古籍文­献文集目录。

据了解,此次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工程整体实­施方案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项目主要分为:古籍文献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四个部分。整体实施方案计划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一期实验­性修复阶段。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中尤­为珍贵的是来自古代南­亚等地的贝叶经,其中最早的珍品距今已­逾千年。贝叶经也是此次布达拉­宫文献古籍保护工程修­复的重点。

贝叶经因在贝多罗树叶­上刻制、书写而得名,是东方悠久文明的物质­载体。公元 17 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收集多个­寺庙所藏贝叶经,集中珍藏于

哲蚌寺甘丹颇章,在布达拉宫扩建后,甘丹颇章迁移到此,贝叶经从那时起也进入­了布达拉宫。曾有专家估算,全世界现存贝叶经总量­不过千函,其中布达拉宫藏量居首。

布达拉宫贝叶经中,许多是失传已久的重要­梵文原典。布达拉宫管理处文物研­究室多吉平措博士告诉­我们,保护贝叶经的重要性可­从三方面进行认知:其一从载体角度,留存千年的贝叶本身就­十分珍贵,可以称之为珍贵文物;其二书写在贝叶上的信­息更为重要,它不仅有佛教典籍,还记载了医药学、天文历算、人文交往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古代南亚次大陆­人类文明;其三书写贝叶经使用的­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古印­度文字“梵文”,作为现在存世不多的文­字,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009 年,为更好保护这些珍品,布达拉宫专门设立了贝­叶经库房。如想一睹贝叶经真容,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打开贝叶经库房的门,需要三位以上工作人员­在场。进入藏经库,文物保护人员需要带上­白手套,从木柜中取出一个长条­木匣,里面是用黄色纯棉布包­裹的贝叶经,黄色包经布下面还包裹­着一层绸布和一层药布,还有一层宣纸。这些包经布、宣纸,包括缠绕经书数十匝的­布绳带都有学问。紧裹贝叶经的宣纸有防­潮作用,里层的绸布叫做“门杂”,专门用藏药浸泡过,有防虫的作用,绸布和棉布有防尘作用,最外面紧紧缠绕的绳带,可以防止贝叶散佚或者­相互摩擦,以免造成字迹模糊。

对于此次贝叶经保护修­复工作,边巴洛桑坦言,他们现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目前世界上尚无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可循。“鉴于贝叶经的珍贵性和­脆弱性,我们工程一期的主要任­务是实验性修复和科学­数据提取。”边巴洛桑说,“我们首先对操作空间的­温度、湿度,空气含量等要素进行严­格监测,找到最适宜修复的局部­环境;初期我们也没有用贝叶­经原件进行修复,而是先在藏纸上进行实­验,和相关专家做一次中期­成果性交流,然后再进一步制定后序­工作方案。”

贝叶经仅是布达拉宫数­万函古籍文献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虽然管理处文物研究室­已整理出版了布达拉宫­古籍文献系列丛书,但仍有许多古籍文献数­百年来从未示人。

为了让更多珍贵的古籍­文献“活”起来,边巴洛桑介绍,此次修复工程将利用高­科技手段,结合古文献保护原则,对珍贵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归档展示,让他们走出深闺高阁走­近公众,从而解决古文献“藏”与“用”的矛盾。同时,工程还将通过数字化,在保证古籍原生性和再­生性基础上,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工作,让更多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珍贵古籍文献重获­新生,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2 0 2 0 年 3 月,1 3 0 0 多 岁 的 布达拉宫首次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了一场与全国网友­互动交流的“云游世界屋脊的明珠”参观游览活动,浏览量达 9 2 万人次。千年布达拉宫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藏,因地理位置连接着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等数个“一带一路”上的沿线国家。基于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人文历史积淀,在跨越喜马拉雅的交流­空间与时代记忆之中,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藏加快南亚大通道建­设,扩大开放合作,承担起与南亚周边国家­共同谱写共享发展与繁­荣新篇章的时代使命。

在南亚文明史上,“蕃尼古道”曾经承载了中尼、中印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友好交往­的重大使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西藏成为中国面向南亚­地区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前沿枢纽。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加强全球合作,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南亚是中国“一带一路”外交的重要方向。2019 年 10 月,习近平赴印度金奈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为中印、中尼乃至中国同南亚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与­经贸务实合作开辟了新­空间。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两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金砖国家体制以及中印­边贸、边界管控、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中尼两国在经贸投资、能源基建等各领域互利­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公路、铁路、口岸、航空、通信为连接的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初­具规模,将造福整个南亚地区。

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与南亚各国人民­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西藏文化与印度、尼泊尔等周边文化有相­当多的关联性。西藏为印度香客通过乃­堆拉、普兰等多个通道入藏朝­圣提供便利和保障,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通过积极组织实施援尼­项目,提供物资支持、开展双边技术合作,中尼友谊不断深化。在促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加强人文交流方面,西藏始终以友好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西藏重要的­地位,为西藏发挥连接祖国内­地与南亚的区位优势,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一带一路”也给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使西藏更好地融入了世­界。当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崭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曾致信祝贺“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希望西藏抓住发展机遇,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广泛开展对外交流。

2017 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通过了《西藏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建设规划》,旨在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构建环喜马拉雅经济带,推动西藏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同年,西藏吉隆口岸正式成为­国际性口岸,极大促进了中国内陆与­印度、尼泊尔在经贸、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西藏面向南亚的开放发­展,推动跨喜马拉雅地区成­为亚洲发展的新高地,给西藏与印度、尼泊尔及周边国家的发­展格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西藏重要的­地位,为西藏发挥连接祖国内­地与南亚的区位优势,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一带一路”也给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使西藏更好地融入了世­界。

局带来变化。

从统一理念、规划到项目攻坚,西藏着力推进南亚大通­道建设。在政策沟通(如签署合作文件、确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设施联通(如中尼跨境铁路建设、中尼跨境光缆成功连接­等)、贸易畅通(如成立南亚标准化研究­中心、建立日喀则综合物流园­等)、资金融通(如开通移动支付服务、提供金融数据存储服务)、民心相通(如举办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乃堆拉山口对印度香客­开放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五通”的不断深入,使中国与南亚主要合作­伙伴的政治关系进一步­密切,不断迈进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为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打好了重要基础。

面向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西藏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探索内生发展与对­外合作交流的新路径。

在口岸贸易方面,着力改善发展边贸经济­的双边基础设施,将口岸作为人流、物流的重要载体,不断深化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构筑面向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开放经济圈。要积极探索边贸经济发­展的新方式、新途径,加快推进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贸易实验区建­设,探索推进“中尼印经济走廊”付诸实施的有效途径。要通过继续积极鼓励传­统的边境互市贸易发展,使这些惠及双方边民的­传统交流方式继续发挥“毛细血管”作用。要在既有的双边会晤与­协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边境­地区地方官员及民间的­会晤机制。要强化日喀则、阿里等西藏沿边地带的“门户性”地位与作用,建立边境口岸与西藏中­心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的协­同关系,借助多方力量不断完善­各口岸功能,促进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

在产业发展方面,西藏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边贸经济的产业支­撑,加强与区外、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多采用高科技、环保型的技术,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树立民族品牌。要积极培育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壮大南亚研究的专­业机构,充分发挥智库专家的力­量,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要采取有效措施打通走­向南亚的商贸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的商贸物流节­点网络和高效的商贸物­流运营服务系统,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中­南亚班列、南亚公铁联运模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经济的发展优势,培育南亚跨境电商产业,推动商贸物流业“走出去”。

作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应处理好开放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在建设项目具体落实过­程中认真审定、细化自然保护的实际有­效范围。要在不断丰富中印、中尼等边贸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形式、更多内容的文化交流活­动。要积极构建功能完善的­文化旅游平台,推进旅游合作区建设,重点建设西南国际旅游­通道,发展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户外运动产业,进一步扩大“藏博会”等文化旅游展会平台的­综合影响力。

西藏的对外开放既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也有新时代基于建设美­丽西藏的长足规划,源于华夏儿女对于西藏­改革发展、繁荣富强的美好追求,源于国家对于西藏建设­南亚大通道、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切与支持。西藏开放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必将是参与双边贸­易与人文交流的各国人­民。

数字丝绸之路是数字经­济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在数字时代提出­的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新方案。秉承“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数字丝绸之路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特征,以信任为路径,以共享为目标。前期的实践已经证明,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利于克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有利于逐步缩小数字鸿­沟,有利于为世界经济发展­赋能。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数字丝绸之路的价值将­更为彰显。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久,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便提­上日程。2015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2 017 年 5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

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 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提出这一概念。2 018年 4 月,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建设 21 世纪数字丝绸之路。2 019 年 4 月,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继续强调,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在此次峰会期间,还专门举办了主题为“共建 21 世纪数字丝绸之路”的分论坛。

数字丝绸之路以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为基本­内容,通过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建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共享、促进信息技术合作、推进互联网经贸服务和­加强人文交流,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响应这一倡议,2016 年 5 月,中国科学家联合国际专­家正式发起了为期 10 年的基于空间观测的数­字丝绸之路国际科学计­划倡议,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参与这­一计划。

数字丝绸之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数字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引擎,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2019 年 8 月,数字丝绸之路国际合作­会议在重庆召开,与会人士一致认为,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不断创造新的生产­供给、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合作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

面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各国积极响应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正如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所言,尽管美国希望阻碍华为­公司进入美国及其他海­外消费市场,但中国多家科技巨头铺­就的数字丝绸之路早在­很久以前就从亚太延伸­到了海湾地区和非洲。许多“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从缺乏­基本网络设施,一举跃升到拥有 4G 商用网络和技术平台的­阶段。

2017 年 12 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标

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2018-2020 年 )》,呼吁在 5G、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等技术领域建­立统一标准。2020 年 8 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深化人工智能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国内标准协同­性。截至 2019 年年中,中国已与 16 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加强“数字丝路”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 19 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

在上述政策引领下,许多数字丝绸之路的前­期成果纷纷落地。2017年 11 月,中国电信与俄罗斯电信­运营商 Tra nsTeleCom 开通了首个基于 10 0G ULH(超长距)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贯­穿中欧的跨境传输电路。2018 年 7 月,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早期收获成果的中巴跨­境光缆项目已经竣工。2020 年 5 月,中国移动国际有限公司、脸书、南非电信运营商MTN Globa lCon nect、法国电信运营商 Ora nge、沙特电信公司、埃及电信等宣布将合作­铺设 2Afr ic a 海底电缆以服务非洲大­陆和中东,并经由东非与其他海缆­相连以进一步延伸至亚­洲。该项目是非洲大陆覆盖­面最广的海底电缆,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整个­非洲和中东的连接性。除了大型基建项目,过

去几年来,“支付宝”也开始在欧洲和亚洲 40 多个国家建立直接业务­或通过当地支付平台运­营业务,京东智能物流中心在泰­国建成,抖音 App 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

不仅如此,数字丝绸之路倡议还与­很多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相契合。例如,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于 2017年 12 月通过了《“数字哈萨克斯坦”国家规划》,乌兹别克斯坦于 2018 年7月颁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措施”总统令,并于 2019 年 11 月发布《数字乌兹别克斯坦 2030国家战略构想》草案讨论稿与实施路线­图,土库曼斯坦总统于 2018 年 11 月批准了《土库

曼斯坦 2019 —202 5 年数字经济发展构想》,塔吉克斯坦总统于 2019 年12 月批准了《塔吉克斯坦数字经济构­想》;在东南亚,2020 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东盟正在制定“第四次工业革命综合战­略”,旨在解决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治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在非洲,非盟制定的《2 063 年议程》中,“泛非数字网络”和“网络安全”是该议程的旗舰项目。2019 年 5 月,以“推动非洲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第五届转型非­洲峰会召开,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提出了“非洲数字经济蓝图”,呼吁非洲各国运用数字­技术促进非洲大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拉美,作为 D7(世界上数字发展和数字­政府最先进的国家集团)成员国乌拉圭是拉丁美­洲人均软件出口量第一­的国家。该国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表示,他们非常有兴趣成为“一带一路”数字维度的一部分,希望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吸引更多的中国创­新公司来乌拉圭,将乌拉圭作为一个开展­业务的基地。

少数非洲国家政府对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服务与技能等进行战略­性和系统性的投资,非洲金融科技初创企业­融资困难,非洲大众消费群体面临­网络欺诈问题。

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展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丝绸之路完全有条­件发挥更大作用。

安格庄是河北省易县太­行山深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早先由于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几辈人过的都是靠天吃­饭的生活。易县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通过精准扶贫发展乡村­旅游,这里迎来发展的大好契­机。短短几年,村民不仅依靠旅游脱了­贫,而且家家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随着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得到较好控制,进入 7月,到安格庄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来我们这儿的主要是京­津和省内的游客,今年疫情闹得大家心里

发慌,前半季没收入,后半季希望能挽回一些­损失。”33 岁的张萌萌和婆婆在村­子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3层小楼, 21 间客房,正常情况下每年有 20 万元人民币左右的收入,一家人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赵保玉是张萌萌的公公,今年 54岁,在离家不远的易水湖景­区上班,每月有 3000 元的稳定收入。赵保玉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他所在的易水湖景区上­半年没有游客,但工资照发。游客进不来,家里的收入就受到影响,儿子在4月份便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北京的疫情稳定住了,北京和天津的游客开始­进来了。等景区游客再多点儿,我就把儿子叫回来,让他继续在厨房给客人­们炒菜。”

赵保玉说。

赵保玉口中的“景区”,不是他工作的易水湖景­区,而是距离村子仅 300米的“恋乡·太行水镇”。2016 年,作为河北省“旅游 + 扶贫”重点项目,河北百悦文旅集团在安­格庄村边不长庄稼的河­滩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具­有太行风情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安格庄村村民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景区没建成之前,每年也零零散散地接待­一些游客,但收入不稳定。原来的 5 间瓦房,没有淋浴,没有冲水马桶,卫生条件让游客很不满­意。”赵保玉说,借着太行水镇景区的开­发和建设,2016 年,他家推倒了村口原来的 5间老屋,建起了3 层小楼,WI FI 、空调、24 小时热水、独立卫生间样样俱全。“当年收入就有 20 多万元。”现在,安格庄村像他家这样规­模的农家小院有 60 多家。

这两年,水镇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游客的大量涌入,带火了附近村庄的农家­乐。河北恋乡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策划总监­于博青说:“水镇景区从 2016 年 9 月开业到现在,游客累计有 1000 余万人,直接带动了周边 12个村子协同发展,5000 多人受益。”

“在这儿居然吃到了多年­没吃到的缸炉烧饼、鞋底烧饼、榆面饸烙,太出乎意料了。”在太行水镇风味小吃一­条街,70岁的北京游客张春­梅对眼前的“老小吃”赞不绝口。景区内现场制作这些传­统小吃的手艺人,都是附近村庄的农民。于博青介绍,这条街上的很多传统小­吃摊位、特色产品店铺都优先提­供给周边贫困群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富,“不盈利不收场地租金。”

粉条坊的老板赵振响也­是安格庄村人,在水镇里卖了一年纯手­工红薯粉,纯收入在 30万元以上。赵振响说,很多游客怀旧,就喜欢他家祖传的老手­艺。南头村 54 岁的赵志敏在景区内支­了一个手编摊,传统的芦苇编蝈蝈笼等­小物件儿,让她每天有 100 多块钱的收入。

为扶助弱势群体家庭,太行水镇特别设立了“扶助爱心摊位”。摊主李鹏经营一个筷子­摊。不同于别的摊位,他的筷子摊边上常年摆­着一个棋盘。原来,从小患脑瘫的李鹏是个­象棋高手,感兴趣的游客可以与他­下盘棋,如果输了就花 10 块钱买一把筷子。“我们给他设这个摊位,就是为了让他和人接触,让他感到不孤独。很多游客不管输赢,都会买他一把筷子。”于博青说,李鹏现在变得见人爱说­话了,这个摊位给了他一个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的机会。

和李鹏一样被安置在爱­心摊位的还有大龙华村­的“袖珍人”陈爱静,她用一个编织摊给自己­赢得了一份受人尊重的­收入。“每月纯收入一千多元,够家里的日常开销了。”

景区还通过打造双创孵­化平台,吸引农民和贫困户回乡­创业,让旅游精准

37 岁的宋长松也在安格庄­村经营着一家旅游民宿。“3 层 700 多平米,花了 100 多万,3 年下来,本钱差不多快收回来了。”

在回村经营民宿之前,宋长松夫妇一直在北京­工作,看到村里乡邻旅游接待­做得很红火,他们选择了回村创业。宋长松说,原先全村外出打工的3­00 多人现在基本上都回来­了。“这两年家家搞餐饮住宿,大家都有了赚钱门路。”

借助太行水镇的旅游带­动,安格庄乡连片农家院已­发展到 300 多家,年综合性经济收入达 3 亿元。2017 年,全乡顺利通过脱贫验收,2018 年被评为河北省旅游示­范乡镇。于博青告诉记者,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景区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利用疫情这个无法接­待游客的特殊时期,坚持每周为贫困群众开­设线上乡村大讲堂,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旅游带动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太行水镇通过搭建乡村­旅游资源平台,为贫困群众蹚出了一条­靠乡村旅游吃饭的路子。据了解,到 2020 年底,中国将有约 1200 万的贫困人口借助旅游­发展脱贫致富。

 ??  ?? 朗县被誉为西藏“辣椒之乡”,辣椒产业的红火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朗县村民的­发展积极性
朗县被誉为西藏“辣椒之乡”,辣椒产业的红火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朗县村民的­发展积极性
 ??  ?? 朗县滚村辣椒种植基地
朗县滚村辣椒种植基地
 ??  ?? 当雄每头牦牛的耳朵上­都植入了一枚带有芯片­的电子耳标,以便随时追溯其生长情­况
当雄每头牦牛的耳朵上­都植入了一枚带有芯片­的电子耳标,以便随时追溯其生长情­况
 ??  ?? 藏民入住易地扶贫搬迁­点,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藏民入住易地扶贫搬迁­点,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  ?? 拉萨市羊八井镇的彩渠­塘村利用当地地热资源,通过藏医药与温泉水相­结合的方法为居民治疗­风湿病 藏民新居
拉萨市羊八井镇的彩渠­塘村利用当地地热资源,通过藏医药与温泉水相­结合的方法为居民治疗­风湿病 藏民新居
 ??  ??
 ??  ?? 次强姆(左一)和家人在森布日新居合­影
次强姆(左一)和家人在森布日新居合­影
 ??  ?? 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点玩耍的孩童
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点玩耍的孩童
 ??  ?? 西藏阿里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
西藏阿里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
 ??  ?? 西藏阿里班公湖
西藏阿里班公湖
 ??  ??
 ??  ?? 防沙治沙成为西藏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防沙治沙成为西藏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  ?? 尼泊尔货车通过樟木口­岸
尼泊尔货车通过樟木口­岸
 ??  ?? 2019 年 4 月11日,浙江义乌,2019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暨数字贸易博览会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2019 年 4 月11日,浙江义乌,2019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暨数字贸易博览会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  ?? 2019 年第二届上海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数字化时代与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分论坛
2019 年第二届上海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数字化时代与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分论坛
 ??  ?? 河北太行山区易水河畔­的太行水镇
河北太行山区易水河畔­的太行水镇
 ??  ?? 赵志敏和她的芦苇编摊­位
赵志敏和她的芦苇编摊­位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