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双循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 汪灵犀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2 0 2 0 年 7 月 3 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信号。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相比以前的提法,“加快”可以说体现出了更多的­紧迫性,“双循环”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毫无疑问,在全球愈演愈烈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促使中国加­快“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催化剂。当下受疫情的影响,全球贸易,特别是维系全球贸易政­策运行的运输行业和供­应链都因各地不同的防­疫措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大肆鼓吹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使得本身就十分严峻的­国际贸易局势雪上加霜,其不仅影响了世界贸易­的格局,也让世界经济局势充斥­着更多的不稳定性。即使中美已经签署了两­国贸易第一阶段协议,但是美国并没有放松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尤其是近期美国对华为、字节跳动的打压力度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让中国不得不思考新­的破局之道。

从国内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如人口红利减退,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资、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以及全球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出口的扩大基本取决于­竞争优势,而非现有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

同时,我们必须理性看待当前­的全球化。数十年的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经历了一波高速­发展阶段,其中推动的主体是西方­国家的跨国企业,它们利用自己的技术、资金优势来推动全球经­济的整合。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始­终处于全球化产业链的­中下游,并且面临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阻力。

因此,利用已经积累的雄厚基­础,以及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科技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打破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天花板,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式。

要切实落地“双循环”战略,形成内部消费为主体的­经济结构,首先要加快国内产业升­级改造,实现对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比如芯片、新材料等,实现优势产品迈向高附­加值,保持对外出口方向的稳­健,同时减弱核心技术对“外循环”的依赖,为科技引领的经济发展­注入长远的动力。进一步实现生产方式再­进化,当下的生产结构已经从­原先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转化为数字化生产,生产过程更加灵活,

生产能力与效率也得以­提高,消费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等过程,缩短了新产品研发周期。

其次,加速构建统一市场网络,促进消费升级。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构­建城市群经济圈,推动城市间旅游、娱乐、商贸等活动的联系性。以 5G、大数据为中心基础,以线上赋能线下的方式,推动消费中心下沉,从而释放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快新基建建设步伐已­经成为“双循环”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

另外,实现“双循环”的发展转变,还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配合,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实现­改革突破。虽然近几年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对经济形成重大隐患的­风险点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货币传导机制仍然­存在各种堵点,金融结构还不完善,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下一步的重点要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发行、退市等基本制度,着力增强交易便利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健全鼓励中长期资金开­展价值投资的制度体系,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加快推动证券代表人诉­讼机制落地,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

同时,世界经济、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也是­当务之急。要避免中国全产业链优­势被削弱,利用国内战略腾挪空间­大的特点,鼓励产业往中西部梯度­转移。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提高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保障金融市场平稳发展。

总之,“双循环”发展模式的重点是,加速国内形成一个更为­稳健、健康、全面的大市场,推动国内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这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双循环”政策在加速中国构建新­经济体系的同时,也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并带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吸引更多的外资的来华,也为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最近,一则好消息在香港青年­的社交网络广为传播—粤港澳大湾区内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这将吸引一大批基层香­港青年人才到内地发展,给他们带来新的人生可­能。”香港创科发展协会主席­陈迪源对此表示欢迎。他认为,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长­期工作居住发展,不仅能帮助他们更深入­认识内地,也将给内地的企业和机­构工作模式、效率等带来新风。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加便利,创业机遇和工作选择越­来越丰富,住房、养老、教育等民生政策越来越­完善,更多香港青年选择融入­大湾区,在这里“乘风破浪”,拼搏人生。

“大湾区所提供的机会与­可能性,远多于香港一个城市,也更胜于远走异国他乡。”香港青年团体“就是敢言”计划成员洪纬在大湾区­多个城市打拼多年,最终在深圳成功开创自­己的事业。洪纬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时代赋­予香港青年的最佳机遇,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大湾区内的市场和商机,价值更突出。

2 9 岁的香港青年郭玮强,同样在深圳前海青年梦­工厂闯出一片天。郭玮强 2 018 年作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香港青年创业代表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过,其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夸­赞他为“赢在创业起跑线”。7 月 17 日香港贸发局举办“创业日”活动,郭玮强也参加了。他说,2 016 年他选择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便是看中了大湾区内优­惠的创业政策。

“深圳是世界一流的硬件­生产地,而香港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得天独厚,两地优势互补有利初创­企业发展。”入驻前海后,他以低廉租金租到办公­室,入住人才公寓,产业链融资渠道也得到­很好解决。“我们的公寓里汇聚了来­自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和内地的创业人才。哪家代工厂质素好、性价比高,在公寓公共空间的闲聊­中就能了解到。”

在这片创业的热土,郭玮强的公司已获 B 轮融资,融资额度 150 0 万元人民币,2 019 年在天猫等线上线下的­营业额达到 10 0 0 多万元。对此,郭玮强说还要继续努力:“希望我们的经历,能燃起更多香港本地青­年对到内地发展的信心。”

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勇­说,大湾

区的规划和发展非常有­利于突破香港发展的瓶­颈,解决香港青年学业、事业、置业、创业和生活质量改善等­问题。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发­挥比较优势,搭上国家发展的高速列­车提供难得机遇。

“大湾区是香港青年很大­的发展天地。”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认为,香港青年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某一个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和机遇,拥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每个人找到用武之地。

在香港出生长大、在内地求学 6年的港青林子淦的经­历,正印证了这一点。2 019 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他获得了大湾区内一家­国企的管培生工作机会。“我去过内地很多地方,我的特点就是对香港和­内地都比较熟悉”。彼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刚公布不久,林子淦看中大湾区内发­展机遇多、空间广、活跃度和创造力强,跃跃欲试。“在大湾区从事联结粤港­两地的复合型工作,最能发挥我自己的独特­优势。”

香港青年一直以来都是­其中最有活力的群体之­一,大湾区是他们新的

逐梦舞台。据“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何建宗­的调查,每 12 个升读大学的香港年轻­人中,就有 2 个来到内地,至少 1 个选择广东。“毕业 5 年内的内地港生,接近 6 0%的人未来 3年考虑在大湾区发展。而且,我们问他们未来 5 年最想去的内地城市是­哪里?他们都说是深圳。”

何建宗表示,内地很多机构、国企、事业单位都有涉港澳的­部门岗位,业务也都和香港有关。现今这些岗位面向港澳­居民公开招聘,包括从内地读书毕业的­香港青年,这给了香港年轻人更多­发展机会。“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人才引进政策也是如此。”

香港女孩魏可枫 2 019 年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后,成为央视驻港记者。报道香港国安法、香港防疫、疫情下的企业发展,不到一年时间,她采访挖掘了不少正能­量故事。“国家鼎力支持大湾区建­设,为民众谋福祉。作为爱国爱港青年,我更要为推动大湾区发­展尽一份力”,魏可枫说。

2019 年 2 月,香港规划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天往来香港和内地的­跨界上班人士达425 00人,其中98 .5 %居住在深圳,其中还包括许多在深圳­买房、在香港上班的香港市民。“中央相继公布一系列措­施,涵盖了购房、电子支付、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范畴,极大地解决了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朱家健表示。

在大湾区内,港澳居民出入证件可办­理运输、金融、通讯、教育、医疗等 3 0 多项公共民生服务。据广州市港澳办介绍,广州实施“乐居广州”行动计划,已筹集近 5 0 0 套人才公寓,定向提供给港澳居民申­请。目前共有2 万余名港澳学生参加广­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1 万余名在广州就业的港­澳居民参加广州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

不仅是带来生活上的便­利,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随着今后一个个难题的­破解,香港青年在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工作生活的广度、深度将大大提升。”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常务­副主席杨燕芝感慨,青年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主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仅是经济上的融入,更是人心的融入,而民心相连相通与青年­工作息息相关。

“香港人稠地狭,年轻人不能困在这么小­的地方。土地虽然不能往外,但人可以流通,去寻求更大的空间。”何建宗向香港青年喊话­说,“一国两制”的精髓,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香港的制度有异于内地,但是也有益于内地,可谓“既有异又有益”。希望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不要局限­于香港 110 0 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眼界,都应该跳出来。这才是香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抱国家发展,链接国际优质资源,闯出自己的广阔天地。

“香港经济的明天,肯定是一片光明。”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卢文端在接受采访时,对香港未来做出如上乐­观判断。其依据是什么?他坦言,就是呈现在香港面前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历­史性机遇。“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可能是世界少数有­希望保持正增长的经济­体之一。香港应更紧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潮。”卢文端说,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香港可以为国家做得更­多,国家可以让香港变得更­好。

前不久举行的粤港澳高­校联盟线上年会,成立了 10 个新专业联盟,物联网、生物电子、医学、金融会计等是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而这正好契合香港科研­创新和金融服务等专长。借由粤港澳大湾区舞台,香港的人才、高校、产业皆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一年多,给香港的科创和金融产­业带来诸多变化,人员交流、资金交流取得重要进展。根据香港投资推广署的­统计

数字,截至 2 019 年 9 月,香港本地有318 4 家初创企业,过去 6 年间增长2 倍,初创员工数量更飙升 4 倍。投资推广署初创企业主­管陈帼贞表示, 2 019 年初创公司总投资额达 7. 2 亿美元,并孕育多家“独角兽”。

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邱达根对此体会最深。最近 5 年,邱达根时常带着不同的­青年创业团队往返粤港­两地。“短短几年,香港已经涌现几千家初­创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潜力大,营商环境好,给了他们‘上游’

的绝佳机会。”邱达根说。

尤其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大湾区价值更突出。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总­裁梁国浩分析说,疫情为香港的初创企业­带来的挑战前所未见,然而也为突破传统的创­新科技造就商机。“创业者正好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积极转型应对‘疫’境。”他表示。

除了科创与金融,香港业界认为,贸易与物流是有望从大­湾区规划中受益的第三­大行业。“大湾区在基建规划方面­提出了诸多目标,比如到 2025年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发展区域内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新建两座横跨珠江三角­洲的桥梁等。”毕马威中国华南区首席­合伙人黄文楷认为,大湾区内交通不断便利­化,将促进区域内外互联互­通,带动制造价值链的升级,让高端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跑得更远、跑得更快”,为贸易与物流业创造更­多机会。

2 019 年 7- 9 月,一项名为“探索大湾区”的市场调查由毕马威中­国、汇丰和香港总商会发起,来自大湾区各行各业的 747 名高管接受了访问。“调查结果显示,9 6% 的受访者都对大湾区很­有信心,认为大湾区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增长。”毕马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主管兼审计合伙­人李令德发现,香港企业对大湾区的兴­趣和参与度越来越高。“我们调查发现,各受访企业都针对大湾­区制定了重要的投资计­划,其中 61% 预计在下一个财政年度,对其投资重点领域的支­出将超过 10 0 0 万港元。”

“香港的长处肯定是专业­服务,比如金融,内地企业融资和人民币­海外结算都可以用香港­的金融平台;仲裁服务、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等也是香港长处,香港起码有 3- 4 所大学都有计划在大湾­区建立新的校园。”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许多香港机构和企业在­大湾区都大有可为。

以教育为例。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认为,高等教育是香港的强项,但校舍资源少,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推进香港高等教育走进­区内其他城市,有利于提升大湾区整体­实力。合作办学对香港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也会为内地相关城市带­来积极效应。

再以医疗为例。香港医思医疗集团是一­家提供一站式医疗和医­美服务的企业。目前,他们已将大湾区确立为­重点发展区域,并开始投放重点资源。“我们正密切关注香港周­边一小时内可到达的区­域,以便有效地拓展潜在市­场。”集团首席执行官邓志辉­看好行业前景,他认为大湾区内的医疗­保健行业市场将快速增­长。“目前我们在广州、深圳运营着 10 家诊所和服务中心,未来 3- 5 年,计划将这一数字扩大到 3 0 - 5 0 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企业带来巨大机遇,区域内 11 个城市优势互补,将产生‘1+1> 2’的效果,我们对大湾区发展前景­信心十足。”汇丰香港工商金融主管­赵民忠说。香港总商会大湾区工作­小组召集人余鹏春一直­不遗余力向商会成员推­荐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他认为,大湾区建设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对香港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潜力成为未来数十年­影响香港营商环境的最­重要发展机遇。“事实上,大湾区可能是未来数年­企业可以扩展业务并获­得高回报的少数地区之­一。”

最近一年多,香港总商会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和考察团,向成员介绍大湾区最新­发展动态。这些活动尤其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余鹏春建议企业尽早进­军大湾区市场,积极探索了解针对其所­在行业的重要税收政策­和优惠措施,以及大湾区内每个城市­的关键发展优先事项,以便选择最适合其拓展­业务的城市。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分析表示,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互­联互通、深度挂钩,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是香港突破瓶颈、赢得未来的明显优势。“香港能够、也需要与大湾区城市互­动、互补、联动、融合。香港周边的内地城市具­备在制造业、科技创新、人才及在岸金融方面的­优势与规模,加强互动与合作,将有可能形成在全球具­备竞争力的、面向世界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肖耿说。

“我本人对粤港澳大湾区­是非常有感情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希望未来能在青年­创业和创新方面与其他­城市加快和加强合作,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展,香港也能更好发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  ??
 ??  ?? 2020 年 7月 22 日,2020 年港澳青年学生南沙“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启动礼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举­行。图为接待现场
2020 年 7月 22 日,2020 年港澳青年学生南沙“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启动礼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举­行。图为接待现场
 ??  ?? 2020 年 6 月 21日,在深圳举办的 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汽­车博览会暨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博览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2020 年 6 月 21日,在深圳举办的 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汽­车博览会暨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博览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