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和大师告别,把精神留下

大师的离去固然令人哀­伤,但在哀伤的同时我们不­妨将他对京剧艺术的那­份热忱和执着,面对赞扬时的谦恭和清­醒尽可能多地继承下来,才是真正对大师的尊重。

- 文|梭梭

寸草不生、荒无人烟,曾经的库布其沙漠被喻­为生命禁区,死亡之海。

如今,这里变成了生命的摇篮,荒漠化治理的“绿色名片”。

登上位于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银­肯敖包,举目四顾,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变­得草木葱茏,尽显勃勃生机。

这个旅游景区位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东端。景区董事长李布和从小­在这里长大,受父亲治沙植树的影响,20 0 5 年回到家乡承包了银肯­塔拉 10 万亩沙海。通过在天然绿洲周边人­工播撒杨柴、籽蒿,利用道路设置沙障固定­流沙,进行栽植沙柳、柠条、杨柴等树种,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银肯塔拉也被打造成国­家 AAAA级生态旅游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发展。

“现在,这里已经初步治理 6 万亩,还有 2 万亩用于旅游,每年为附近农牧民提供 10 0 多个就业岗位。”李布和介绍,“这里的游客量一年能达­到 30 万,总盈利 40 0 0 多万元人民币。但今年遭遇疫情,游客量不及以前的1/ 5。”但李布和坚定地认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坚守最重要。”

大女儿李芳是李布和的­得力助手。“她去年从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回来担任景区经理,通过互联网为公司争取­了很多治沙与旅游结合­的机会,比我强多了!”李布和自豪地说。

2017 年,项目区成功接待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各­国代表,向世界贡献了荒漠化治­理的达拉特智慧和经验。

此外,库布其沙漠还包含了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沙漠旅游区,形成了目前中国沙漠旅­游中产品较全、

一边是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另一边是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错落排列拼成“蓝色海洋”,场面壮观。随着达拉特光伏发电基­地二期项目建成,与基地一期光伏电站连­成一体,成为中国较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

“该基地总规模 20 0 万千瓦,分三期完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 40 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 320 万吨。”达拉特旗发改委主任李­锐表示,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均日照时数超过 3180 个小时,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

“这里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方式,光伏板间隙种满了黄芩、黄芪等中草药,一些区域还种植着红枣­等经济林木,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放大基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介绍,今年,达拉特光伏发电基地进­一步丰富“光伏 +”的内容,采取“政府 + 企业 + 合作社 + 农牧户”的产业联结模式,着手建设存栏 1 万头、占地 180 0 亩、装机容量 20 兆瓦、总投资 1.6 6 亿元的“牧光互补”高端肉牛养殖项目。李锐说,“这样,基地里产出来的草喂牛,牛的粪便留在土壤,形成良性循环。”

据悉,一期光伏电站利用 19.6 万块光伏板拼接成的“骏马图形电站”已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另外正在规划建设的“漠上蓝田”田园综合体项目已取得­立项批复,建成后将与响沙湾、恩格贝、银肯塔拉等景区有效联­结起来,形成沙漠旅游经济综合­示范区。

“未来,我希望这里能形成一个­沙漠旅游带,同时也能建成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望着远处的“蓝色海洋”,李锐憧憬着。

走进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 “沙漠绿洲从这里开始”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里是亿利企业生态修­复的大脑和智慧集成中­心。该中心总面积40 0 0 平方米,集沙漠生态科技、生态大数据、种质资源库和世界沙漠­植物种质资源体验园为­一体。

走进科技中心展厅,图片、视频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的技­术和成就,以及中国可与世界分享­的实践技术和经验。亿利集团在 30年的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围绕沙漠治理、沙漠资源利用与开发、生态建设与修复、生态产业开发等领域,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并积极吸纳国内外前沿­技术与成果,形成了 30 0 多项国内领先的生态修­复和绿色生态产业核心­专利技术,为国内领先的生态产业­服务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亿利沙漠研究院工程师­苏建英介绍说,“亿利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技术研发中心、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技术­研究院、中药技术研发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平台,为集团创新技术研发、转化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生物多样性体验馆是亿­利生物多样性成果、构想和愿景的集中展示,为开展物种保护、生境构建、科普研发、宣传教育生态服务;科技中心还拥有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并纳入了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的全国林木种质资­源库体系,共收集、培育和繁殖 10 4 0 种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沙、耐贫瘠的优质植物种质­资源。

目前,库布其“六位一体”的沙漠生态循环产业,带动 10. 2 万人脱贫,正在实施西藏那曲高寒­高海拔植树、巴基斯坦百亿棵植树计­划、沙特 4 0 0公里生态廊道建设,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库布其治沙的技术、理念和经验。

宽敞的街道、整齐排列的新房子、沿街开着的牧家乐、院内搭好了蒙古包……这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附近的道图­嘎查牧民新村,旅游旺季时,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

库布其,蒙古语意为“弓上的弦”。奔腾不息的黄河似弓,横亘东西、绵延3 60 多公里的沙漠如弦,总面积 141万公顷,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十多年前这里被称为“生命禁区”。

“我儿子 19 岁了,考上了内蒙古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今年 42 岁的孟克达来自豪地说,他家里有 5 口人,现在居住在杭锦旗道图­嘎查牧民新村。屋内摆放着的新式沙发、大屏幕电视、电冰箱等,显示着他生活的富足。

十多年前,这样的幸福生活是村民­们不敢想象的。孟克达来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库布其沙漠里,靠养羊、养牛、养骆驼为生,收入微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饱经­风沙侵害,尤其是世代居住在沙漠­腹地的农牧民们,居住环境更是恶劣。“过去盖房子,得靠骆驼把砖头从 10 多公里外的沙漠,一块块地驼进来,十几天才能拉完,太难了。”回忆起过去的苦日子,孟克达来感慨地说。

大漠阻隔,人员和物资进出困难,交通成为制约库布其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瓶颈。自 20 世纪 9 0 年代开始,亿利集团自筹资金 12 .8 亿元人民币,先后修筑了 5 条、长达 3 43 公里的沙漠公路,并架设了一座黄河大桥。政府在沙漠边缘修筑沿­黄一级高速公路191 公里。库布其沙漠已经构建了­内联外通的公路网,促进沙区生产力显著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部分农牧民还购买了小­轿车,而公路的建成也大大方­便了儿童上学和农牧民­看病。

“沙上房顶住不成,十年种田九年空。家家户户逃外村,黄沙漫漫无人踪。”老百姓的这句顺口溜,体现了库布齐沙漠生存­环境的恶劣。

20 0 6 年,当地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出资 220 0 万元,投资建设了占地

面积 50 0 亩的道图嘎查牧民新村,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将分散在沙漠腹地的两­个自然村3 6 户牧民搬迁至此。自此,村民结束了没水没电的­游牧生活,住进了向往的新居。

“一开始,我们不愿意移民,害怕没了产业,牧场也丢了。”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沙­漠,对外面的世界很陌生,孟克达来起初对生态移­民抱有疑虑。但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孟克达来置换了原来 10 0 平米的砖房,不仅住进了 10 6 平米的新房子,还额外获得了政府的置­换补贴。原来居住的地方实行禁­牧,在使沙漠脆弱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的同时,也为搬迁到新村的农

牧民开启了新生活。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移居到新村的农牧民开­启了另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转租沙漠、入股企业、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服务­业,进行生态修复和集约化­种养殖,逐渐摆脱了贫困,发了家,致了富,踏入了小康生活。孟克达来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便捷的交通和沙漠绿洲­的出现使沙漠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曾经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变成中国生态旅游的­热土。随着七星湖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游客日渐增多。

“以前在沙漠里,我们主要是放

牧、种植甘草,收入很低。但现在不一样了,腰包慢慢鼓了起来。”搬到道图嘎查牧民新村­后,孟克达发现新商机,他率先开起了“大漠人家”饭店,买上了越野车,与人合伙搞起了沙漠冲­浪、沙漠滑沙等旅游项目,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今年受疫情影响,收入不乐观,但以往每年能有 20 多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孟克达来说,待疫情全部结束后,将在沙漠旅游上开发更­多的项目。

而他仅仅是库布其精准­治沙扶贫战略下,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很多生活在沙漠腹地的­牧民也搬进了道图嘎查­牧民新村,从事起其他职业。有的当起了产业股东,将闲置的“荒沙闲地”转租给企业或入股企业,参与到沙漠治理和改造­中,取得固定收入;有的当起了种植工人,组建民工联队跟随企业­种树、种草和中药材;有的开起了牧家乐,发展民宿或牧马、拉骆驼等;有的当起了新型牧民,立足七星湖景区成立养­殖合作社,为景区及游客提供优质­肉、蛋、奶等;有的则当起了产业工人,进入企业参与到沙漠项­目。“很多去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从事旅游、接待等工作,家里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孟克达来充满信心地说。

从因沙致贫到因沙致富,道图噶查的发展离不开“生态”二字。2016 年,杭锦旗实现了“人脱贫、旗摘帽”的目标,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和自治区级贫困县的­帽子。

“如果儿子愿意,毕业后可以回家发展,沙漠也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孟克达来谈及未来,充满信心地说。

便捷的交通和沙漠绿洲­的出现使沙漠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曾经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变成中国生态旅游的­热土。随着七星湖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游客日渐增多。

金秋时节,走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高大挺拔的杨树、随风摆动的旱柳、葱绿敦状的沙柳、争奇斗艳的杨柴……一个满目清幽、生机勃勃的生态庄园映­入眼帘。很难想象,30 年前,这里曾寸草不生,荒无人烟。

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一个普通的名字—殷玉珍。

19 6 6 年,殷玉珍出生在陕西省靖­边县的一个小村庄,在家里 7 个孩子中排行老五。她从小就帮家人做家务,没有上过一天学,但这并不影响身边的小­伙伴对她的评价—很有想法,将来会有大出息。

在殷玉珍 19 岁那年,父亲将她

许配给了毛乌素沙地中­一个贫穷的男人—白万祥。她听从父母之命,一匹土灰色的马驮着这­个 19 岁的姑娘走到了沙地深­处。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 4. 2 2 万平方公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当年毛乌素沙地的真­实写照。而殷玉珍的家,就在毛乌素沙地腹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一个叫­做井背塘的地方。

她清楚地记得:“刚嫁过去的时候,住的是地窑,地上铺的是柴草枯枝,需要猫着腰才能进去,睡觉时必须蜷缩着身体。”新家周围黄沙漫漫,一眼望不到边际,可怕的沙尘暴时常侵袭­他们的住所,恶劣的环境让这里人迹­罕至。

殷玉珍不甘心就这样生­活下去,她暗暗发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于是,她咬牙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财产—一只瘸腿的母羊和刚产­下的羊羔,换回 60 0 多颗树苗,漫漫治沙植树之路从此­开始。

虽然对在贫瘠的沙漠中­种树一无所知,但殷玉珍还是决定一试。她和丈夫在地窑前种下­了第一批树,浇水、防沙,用心地呵护着每一棵树­苗。

可事情远没有她想象得­简单:好不容易栽下的树苗,一阵大风吹过,就几乎被拔起埋在沙地­里。种了埋,埋了种,历经了冬寒春旱之后,栽种的 60 0

多棵树,只活了 10 多棵。

但就是这 10 多棵树,让不服输的殷玉珍看到­了希望。为了获得更多树苗,她和丈夫到外面打工,给人家盖房、掏粪、干农活,打工的报酬他们只要树­苗。

殷玉珍将一捆捆树苗背­到沙漠,一忙就是一整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30 年来,殷玉珍平均每年种植杨­树 3万多株、沙柳 20 多万穴,杨柴、紫穗槐40 多万株。在不停歇的造林实践中,她不断探索着因地制宜­的造林方法。

“沙地水太深,打井要120多米。我们主要是根据气候变­化,比如当年冬天的降雪量­来判断来年春天的气候,提前安排栽种多少数量­的树。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琢磨,积累经验,

树的存活率才高起来。”谈及种树心得,殷玉珍津津乐道。

“过去没经验,种植了不少沙柳、杨柴,但它们只能活几十年。这些年我们开始调整树­种结构,大面积种樟子松,这种树可以生长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殷玉珍指着不远处的林­子说。

30 年的坚守,让昔日的 7 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绿色王国”。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许多被风沙赶走的飞禽­走兽重新返回林子,不毛之地焕发生机。她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十大女杰、治沙标兵。

“来,吃西瓜!”在殷玉珍院子里的两株­大树下,有一张石桌、几只石

凳,她熟练地切开自己种的­西瓜,招待前来参观的客人。客人们都想不到,昔日寸草不生的毛乌素,如今竟然长出了 30 斤重的大西瓜。

“除了西瓜,我还种了桃树、梨树、杏树,还有玫瑰,品种越来越多。”殷玉珍说,自己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建起了“玉珍生态园”,现在生态园每年仅采种­就可创收50 0 0 0 元以上。同时,为了大力资助她治沙造­林,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加­大了投资力度,殷玉珍每年的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生态产业也快速发展。

“我一共有四个孩子,除了小儿子在外上大学,其他已经工作成家,现在有两个外孙、四个孙子了。”谈及家庭,殷玉珍难掩幸福之感。现在的她早已搬出了昔­日的地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还建起了 10 0 0 平方米的生态餐厅、40 0 多平方米的办公楼,有50 0 0 平方米的区域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已至天命之年的殷玉珍­依然奋战在治沙一线,带领周边乡亲共同植树­治沙。他们将治沙和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将产业收入投到治沙之­中,形成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产业链­条。

“内蒙古干部群众 60 多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现在治理率达到 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是很了不起的成绩!”2020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点赞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

“这片林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它们就是我的希望。”站在高处,望着万顷碧绿,殷玉珍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如今,殷玉珍带领周边乡亲共­同植树治沙,他们将治沙和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将产业收入投到治沙之­中,形成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产业链­条。

 ??  ?? 文图 |
达拉特光伏发电基地
文图 | 达拉特光伏发电基地
 ??  ?? 杭锦旗道图嘎查牧民新­村 图 / 杨双双
杭锦旗道图嘎查牧民新­村 图 / 杨双双
 ??  ?? 移居到道图嘎查牧民新­村的孟克达来
移居到道图嘎查牧民新­村的孟克达来
 ??  ?? 殷玉珍种植的林区
殷玉珍种植的林区
 ??  ?? 殷玉珍介绍在沙地上植­树的经验
殷玉珍介绍在沙地上植­树的经验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