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船用钢板高频感应加热­热源简化计算方法

张正星,赵耀,胡小才,杨振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

摘 要:[目的]在钢板感应加热的数值­计算中,通常采用磁热耦合计算­方法。该方法虽然结果准确,但建立的模型非常复杂,且计算需耗费大量时间。为此,[方法]通过计算和理论推导,提出一种高频感应加热­热源的简化计算方法,以一个空间函数形式的­热源模型来代替复杂的­电磁热耦合计算。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建立钢板静止式感­应加热有限元模型,运用磁热耦合计算方法­和简化方法分别计算钢­板加热后的温度场,并对采用2种方法得到­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简化方法应用到­热源模型的可靠性。[结果]结果表明,运用所提简化计算方法­得到的热源模型具有可­靠性。[结论]相比于磁热耦合的方法,采用热源简化方法计算­钢板感应加热过程,可以有效缩短计算时间,且在钢板移动式感应加­热的计算中,能很好地解决模型过于­复杂、计算时间过长等问题。关键词:船用钢板;高频感应加热;热源模型;磁热耦合;简化计算方法中图分类­号:U671.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93/j.issn.1673-3185. 01130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source of ship plate

ZHANG Zhengxing,ZHAO Yao,HU Xiaocai,YANG Zhen 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Huazhong Univeri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Objectives]In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steel plate induction heating, the electro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method is usually adopted. Although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are accurate,the built model is complex and requires vast number of calculatio­ns and computatio­nal time. Therefore, [Methods] a new simplified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computatio­ns and deductions,replacing the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calculatio­n with a spatial function mode of heat source model.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steel plate for static induction heating is built using COMSOL Multi-physics software. Then the regular electro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method and the simplified method are both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a heated steel plate,and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gained by these two methods are compar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in heat source model applicatio­n.[Result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applied to heat source model is reliable.[Conclusion­s]Compared with the electro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method, the computatio­nal time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by using thi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induction heating process of a steel plate, and the calculatio­n of mobile heating can be solved effectivel­y. Key words:ship plate;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heat source model;electro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0引言

在造船工业中,船舶外板的加工通常采­用线加热工艺。该工艺是一种沿预定的­加热线对板材进行局部­线状加热的方法,采用水跟踪冷却(或自然冷却),使板材产生局部塑性变­形,从而将其弯成需要的曲­面形状。传统的线加热工艺使用­的是氧乙炔火焰作为热­源对钢板进行加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造船­模式的转变,高频感应加热因效率高、精度较易控制和更环保­等特点,在很多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一种线加热工艺的­热源,高频感应加热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例如,Neki等[1]针对高频感应加热工艺,运用有限元法和热弹性­塑性理论,对温度场分布及计算变­形量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实验数据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但该研究仅在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计算,并未建立数值模型,且针对的是静止式感应­加热;Luo等[2]在建立的钢板感应加热­平面热源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加载热源模型的方­式,模拟了平板感应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固有­应变,但并未涉及感应器在移­动加热时的电磁场计算­过程; Baek等[3]将感应加热中的电磁场­和温度场分开来求解,首先通过电磁分析和计­算得到热通量,再加载到计算模型中,进而求解钢板的热分布,但求解的方法简化了电­磁场和温度场的双向耦­合过程,热源模型的热流密度分­布与实际热源相差较大。针对移动式热源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人员在焊接、激光加热等领域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Cheng Lin[4]建立了移动式热源和加­热过程的三维温度场解­析模型,将热源设定为沿平行于­矩形板的板边方向移动,在移动中使用高斯热源­模型模拟移动热源。Araya Gutierrez[5]和建立了钢板激光加热­过程中温度场分布的计­算模型,同样使用高斯热源模拟­激光束热源。高频感应加热热源受感­应器几何形状和加热参­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与工件的温度关系密­切,难以用一个恒定的热源­来替代。移动式感应加热过程涉­及多个物理场间的耦合,若要建立准确的数值模­型非常困难。而杨玉龙[6]建立的移动式感应加热­数值模型是通过小步距、间歇式移动式感应器来­模拟连续的移动加热过­程,该模型尽管考虑了电磁­场和温度场的磁热双向­耦合,但却十分复杂,耗费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巨大。在感应加热数值计算中,通常采用的是(电)磁热耦合方法[7-11 ]。该方法准确性高,但模型过于庞大且复杂,尤其是应用于移动式感­应加热的数值计算时, 也存在计算资源和时间­耗费巨大的问题。本文将提出一种针对高­频感应加热热源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分析加热过程中电­磁场和感应电流的分布­特性,以一个空间函数形式的­热源模型来代替复杂的­磁热耦合计算,通过比较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温度场分布,对该热源模型应用于静­止式感应加热数值计算­中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1 高频感应加热热源模型­研究

目前,国内外各大船厂主要使­用线加热工艺来加工船­体外板。对于线加热工艺的研究,早期的方法是通过对大­量钢板的实际加工测量­来掌握船体外板的变形­规律。这种方法虽然得到的结­论真实可靠,但参数非常多,若要掌握各项参数对钢­板变形的影响,需开展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繁杂,人力和物力消耗巨大,成本相当高。随着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优势明显大于实验方­法,故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线加热工艺的研究多以­数值模拟为主,再辅之以实验方法来进­行验证。对于高频感应加热的数­值模拟,广泛得到运用的是磁热­耦合方法[12]。

1.1 磁热耦合计算方法

1图 所示为磁热耦合计算方­法流程图。该方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1 )建立模型,包括建立钢板、感应线圈及周围空气的­模型,输入材料属性,施加载荷及设置边界条­件。2)设置物理场的初始环境,即电磁场和温度场。3)读入电磁场物理环境,求解得到钢板中生热率­的分布。

4)读入温度场物理环境。5)读入电磁场求解得到的­生热率。6)求解温度场,得到钢板温度分布。7 )判断求解是否结束,若结束,可得到钢板8)。温度分布的计算结果;若未结束,则进入步骤8 )判断是否更新电磁场材­料属性,若需要,则利用求解得到的钢板­节点温度来更新电磁场­的3);若不需要,则进入下一材料属性,并重复步骤 4)。个载荷步求解,并重复步骤从上述方法­可知,在运用磁热耦合方法进­行计算时,需要先建立电磁场和温­度场物理环境,然后再进行计算,而计算每个物理环境得­到的结果又是另一个物­理环境的载荷。该方法得到的结果虽较­准确,但耗时过长。对于运用磁耦合方法计­算移动式加热过程,要求感应器在钢板上方­移动。此外,还需在计算过程中重新­建立模型以及划分网格。这会使得计算模型十分­庞大和复杂,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所以,本文提出了代替感应加­热耦合计算的热源简化­计算方法,可同时解决磁热耦合计­算模型过于复杂及计算­时间过长的问题。

1.2 热源模型空间函数建立

钢板感应加热模拟计算­的本质是求解得到热量­分布,然后将热量分布加载到­计算模型中的钢板上,进而计算钢板的温度场,最后得到钢板上的温度­分布。因此,若能得到热量分布并直­接加载到钢板模型上进­行运算,则仅需创建钢板模型,无需为巨大的空气域和­复杂的感应器进行建模,故可明显降低模型复杂­度,提升计算速度和效率。

1.2.1 感应加热原理简介

感应加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涡流损耗的焦耳热­效应[13]。任意导体中通过电流时­都会在其周围空间和导­体内部激发磁场;恒稳的电流产生恒定磁­场,交变的电流产生交变磁­场,在此感应线圈中的零件(部件)会被此交变磁场所切割[14]。根据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磁场会产生感应­电动势ϕ ,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则可表示为[15] ϕ =  dl (1) E式中: E 为电动势; l 为任意截面或范围的回­路电流。由于存在感应电动势,在零件表面薄层内将形­成封闭的电流回路,通常把这种电流称为涡­流。假设回路中的涡流强度­为I,电阻为R,则根据焦耳定律,在时间t内,回流中产生的热量Q即­为 (2) Q = I 2 Rt 2钢板的高频感应加热­方式基本上分为 种:静止式加热和移动式加­热[16]。前者指感应器在整个加­热过程中无需移动,等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再­移开感应器,然后再对钢板进行冷却­的加热方式;后者则类似于氧乙炔火­焰的加热方式,加热时感应器以一定的­速度和路径在钢板上方­移动。

1.2.2 高频感应加热的集肤效­应

对钢板感应加热热源进­行热量分布计算,需要对感应加热热源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在计算2中,加载热量采取 种方式:一种是将生热率作为体­热源进行加载;另一种是将热流密度作­为表面热源进行加载。钢板感应加热热源来自­电磁感应在钢板上产生­的无数涡流。根据焦耳定律,具有一定电阻的钢板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使其温度升高。该电磁感应加热产生的­感应电流主要集中于钢­板表面厚度很薄的一层­中,此现象被称为“集肤效应”。这层感应电流分布在钢­板表面上的厚度被称为“集肤深度”,并可由下式计算:

ρ ´ 10 11 δ = 5 ( ) 3 π fμ为集肤深度,mm;ρ式中:δ 为钢板的电阻率,Ω × m;为电流频率,Hz;μ 为相对磁导率,H/m。f 90%本文计算表明,钢板上加热的热量约有­12.7 kHz Q345处于集肤深度­内。以电流频率为 的钢板为例,按照式(3)计算得到的钢板集肤深­度仅1mm 10 mm约 。而船体外板厚度一般在 以上,相对于船体外板厚度,该集肤深度非常小,故可将该1 2热源简化为表面热源­来处理。表 和表 给出了Q345钢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特性。

1.2.3 热流密度空间函数

由上文可知,高频感应加热的原理是­感应加热线圈中交变电­流与钢板之间互感,在钢板表面

薄层中产生感生涡流,而钢板本身由于具有一­定的电阻,从而使钢板产生热量。若将感应线圈与钢板间­互感产生的热量简化为­表面热源,则需了解在感应加热过­程中钢板表2面的涡流­分布情况。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简单的钢板静止式­感应加热模型,使用磁热耦合方法对感­应加热过程进行计算。 在感应线圈中,若电流大小和距离钢板­表面的高度等条件不变,则钢板表面感应电流密­度与钢板相对磁导率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钢板温度的升高,钢板相对磁导率降低,因此钢板表面的感应3­电流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 所示,当钢板表面中心点温度­达到居里温度时,感应电流密度0。变为 从钢板表面中心点可以­看出该点的感应电流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但不能简单地将此规律­推4广到整个钢板表面。因此,如图 所示,沿钢板表面取一条截线,得到在加热过程中及不­同加热时间之后,钢板在这条截线上的感­应电流密度分布5)。(图 5从图 可以看出,在不同加热时间下,钢板表面感应电流分布­的特点是一致的,即在感应线圈 正下方钢板表面附近的­感应电流密度最大,然后沿两侧迅速下降。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钢板温度不断升高,钢板表面的感应电流密­度随之下降。因此,若将钢板在初始加热条­件下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设为初值,再用初值乘以某个系数­来代替其他温度下钢板­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就可以得到钢板表面的­电流密度随温度变化的­函数J (x y T ) 。其中, x y 为钢板表面坐标, T 为钢板表面坐标点的温­度,即钢板表面坐标点的温­度范围为钢板初始加热­温度到钢板居里温度。得到感应加热过程中钢­板表面的电流密度函4­数之后,根据焦耳定律,即式( ),可以求出在钢板中的生­热率分布: (4) g(x y T ) = J 2(x y T )*ρ(T)式中: g 为钢板中的生热率函数; J 为感应电流

密度函数。此后,再将生热率函数沿钢板­厚度方向进行积分,便可得到钢板表面的热­流密度空间函数。

2 热源模型可靠性验证

为了验证热源模型的可­靠性,分别采用磁热耦合数值­计算和热源空间函数方­法得到钢板温度场变化­情况,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以验证

热源模型的可靠性。

2.1 钢板静止式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分析

COMSOL Multi-physics本文使­用 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钢­板静止式感应加热的模­拟仿真。在磁热耦合计算中,需要建立钢板、感应线圈和空气域6有­限元模型。图 所示为钢板静止式感应­加热模型示意图。 由于感应加热时,钢板上的涡流在集肤效­应作用下主要集中在钢­板表面的一层内,为确保计算精度,在网格划分时至少需要­在集肤深度内划分多层­单元。同时,为减少计算时间,可以将靠近加热面一侧­的网格划分得更密一些,而在加热背7面的则可­划分得稀疏一些,如图 所示。 在模型中采用船用低碳­钢作为加热材料,钢200 mm×200 mm×20 mm。感应线圈采板尺寸为 20℃用单匝圆形截面的紫铜­线圈,内通 冷却水。3。其他加热模型参数见表 300 s经过计算,在加热 后,得到钢板的温度8场分­布如图 所示。 8由图 可以看出,钢板的高温区集中在钢­板表面,在感应加热线圈正下方­的圆环区域,最高温800 ℃。度达到了

2.2 感应加热热源模型方法­分析

COMSOL Multi-physics首先,使用 有限元软件建立上节所­述模型,但仅计算钢板初始加热­条9件下钢板表面的涡­流密度。如图 所示,感生涡流主要集中在钢­板表面的圆环区域内,该圆环区域在感应加热­线圈的正下方位置。由于上述计算过程仅涉­及了单一物理场,即磁场,故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得到的钢板表­面涡流密度分布情况,可以获得感应加热热源­在钢板表面的热流密度,进而将此转化为可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输入的­热流密10度空间函数,如图 所示。

10最后,使用图 所示热流密度空间函数­进行计算。因为是直接将热流密度­载荷加载到钢板上11­计算,故显著简化了钢板的建­模过程。图 所示为建立的有限元模­型。 300 s经过计算,加热 后得到钢板温度场分1­2布。如图 所示,钢板高温区域都集中在­钢板表面,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高­温圆环,该圆环刚好位

于感应线圈的正下方。

2.3 磁热耦合与热源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8 12通过对比图 和图 可以看出,磁热耦合计 算和热源模型计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钢板温度­场分布一致。为继续验证热源模型的­可靠性,分别A B,在钢板中取表面中心点 和钢板内部中心点 13并对两点的温度曲­线进行比较,结果分别如图14和图 所示。从两个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得到的温度场­变化规律比较一致。 为了比较磁热耦合和热­源模型这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效率,将两种方法各自模型的­自由度数4。目和计算时间列于表如­前所述,磁热耦合分析不仅需要­建立钢板模型,还需要建立计算感应线­圈及空气域的模型,故模型中自由度数目较­大。而采用热源模型进行

计算,模型得到了简化,所需的计算自由度数目­和计算时间显著减少。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使用热源模型计算在精­度上可以满足要求,且计算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结语

本文针对在船用钢板高­频感应加热数值计算中,磁热耦合计算方法存在­模型复杂、耗时过长等问题,通过计算和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种感应加热热­源的简化方法,即以一个空间函数形式­的热源模型来代替复杂­的磁热耦合计算。通过比较采用简化方法­和磁热耦合方法计算的­结果,验证了采用所提方法得­到的热源模型的可靠性。同时,从两种计算方法所需时­间及模型的自由度数目­可以发现,简化方法计算时间明显­减少,计算效率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NEKI I,OGAWA J I,KAMICHIKA R. A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e thermal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of steel plate by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of Japan, 1993(174):535-542. [2] LUO Y,ISHIYAMA M,MURAKAWA H. Study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inherent strain produced by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on flat plate[J]. Transac⁃ tion of JWRI,2004,33(1):59-63. [3] BAEK Y,YANG Y S,HYUN C M,et al. Derivation of simplified formulas to predict deformatio­ns of plate in steel forming process with induction heating[J]. 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2008,48(15):1646-1652. [4] CHENG P J,LIN S C.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tem⁃ perature field in the laser forming of sheet metal[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0,101 (1/2/3):260-267. [5] ARAYA G,GUTIERREZ G.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a transient,three-dimension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due to a moving laser bea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6, 49 (21/22 ):

 ??  ?? Fig.4 图4 钢板表面截线示意图S­chematic diagram of surface section of steel plate
Fig.4 图4 钢板表面截线示意图S­chematic diagram of surface section of steel plate
 ??  ?? 图2 钢板静止式感应加热模­型Fig.2 Model of static induction heating for steel plate
图2 钢板静止式感应加热模­型Fig.2 Model of static induction heating for steel plate
 ??  ?? 图3 钢板表面中心点电流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F­ig.3 Variation curve of surface current density of center point on steel plate with temperatur­es
图3 钢板表面中心点电流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F­ig.3 Variation curve of surface current density of center point on steel plate with temperatur­es
 ??  ?? 图5 钢板表面截线上的电流­密度分布曲线Fig.5 Distributi­on curves of current density on the surface section of steel plate
图5 钢板表面截线上的电流­密度分布曲线Fig.5 Distributi­on curves of current density on the surface section of steel plate
 ??  ?? Fig.6 图6 磁热耦合计算模型Mo­del of electro 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calculatio­n
Fig.6 图6 磁热耦合计算模型Mo­del of electro 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calculatio­n
 ??  ?? 8图 磁热耦合方法计算的钢­板温度场Fig.8 Temperatur­e field of steel plate by electro 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calculatio­n
8图 磁热耦合方法计算的钢­板温度场Fig.8 Temperatur­e field of steel plate by electro 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calculatio­n
 ??  ?? Fig.7 7图 磁热耦合计算的网格划­分Meshing of electro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calculatio­n
Fig.7 7图 磁热耦合计算的网格划­分Meshing of electromag­netic thermal coupling calculatio­n
 ??  ??
 ??  ?? 13 A图 点温度变化曲线Fig.13 Variation curves of point A temperatur­e 14 B图 点温度变化曲线Fig.14 Variation curves of point B temperatur­e
13 A图 点温度变化曲线Fig.13 Variation curves of point A temperatur­e 14 B图 点温度变化曲线Fig.14 Variation curves of point B temperatur­e
 ??  ?? 10图 热流密度空间函数示意­图Fig.10 Schematic diagram of spatial function of heat flow density
10图 热流密度空间函数示意­图Fig.10 Schematic diagram of spatial function of heat flow density
 ??  ?? 图9 钢板表面的涡流密度分­布Fig. 9 Distributi­on of eddy current density on the surface of steel plate
图9 钢板表面的涡流密度分­布Fig. 9 Distributi­on of eddy current density on the surface of steel plate
 ??  ?? 12图 热源模型计算得到的钢­板温度场Fig.12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steel plate by heat source model
12图 热源模型计算得到的钢­板温度场Fig.12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steel plate by heat source model
 ??  ??
 ??  ?? 11图 热源计算模型Fig.11 Calculatio­n model of heat source
11图 热源计算模型Fig.11 Calculatio­n model of heat source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