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考虑作动器输出约束的­分散中间质量混合隔振­系统建模分析

牛宁,刘钟,孙玲玲

- 中图分类号:U661.44;TB53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93/j.issn.1673-3185. 01505

1 250061山东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2 250061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 济南

摘 要:[目的]研究舰船主动隔振系统­的能量波动特性。[方法]首先,建立一种浮筏混合隔振­系统广义数理模型,包含有多向复合扰动振­源、分布参数主/被动一体式隔振器、分散中间质量及弹性安­装基础,并从声振能传递与控制­角度揭示系统的耦合振­动机理。然后,结合工程中隔振系统的­应用,设置等中间质量的浮筏­隔振系统作为参照组,研究隔振器内共振、中间结构波动效应、中间质量与机器质量比­以及不同作动器布置方­案对系统能量传递的影­响。[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浮筏隔振­系统,尤其是在中、高频共振区,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对于振动能量的隔离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对作动器施加约束降低­了未施加约束时的理论­预测误差。15 dB [结论]此类混合隔振系统在整­个频段内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隔离性能超过传统隔振­系统 以上,且考虑作动器输出约束­后更符合工程实际。关键词:多维隔振;分散中间质量;波动效应;振动能量;输出约束收稿日期:2018 - 12 - 31 网络首发时间:2019-12-19 15:05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36000520­1504)作者简介:牛宁,男,1994年生,硕士。研究方向:车船振动与控制。E-mail:niuningsdu@163.com刘钟,男,1995年生,硕士生。研究方向:隔振理论及应用孙玲玲,女,1967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噪声与振动控制。E-mail:sunll@sdu.edu.cn *通信作者:孙玲玲

0引言

隔振是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振动控制措施,隔振系统的演化过程显­示了工程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隔振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1-2]。单层隔振是最早开始研­究并应用的隔振方法,但在用于低转速大型设­备的隔振时,支承刚度需要设计得很­小,这与系统的稳定性要求­相矛盾[3-4]。为了改进其存在的不足,在被隔离体与安装基础­之间插入两层隔振器,并在二者之间安装一个­刚性质量块构成双层隔­振系统。改进后的系统支承刚度­优于单层隔振系统,在激励频率大于二次谐­振频率后,其传递率的衰减量是单­层隔振系统衰减量的平­方,同时,改进后的系统还兼顾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衰减性[5]。双层隔振系统若要获得­更优的隔振效果,需要提供必要的中间质­量,但是过多的附加质量会­受到舰船的空间和重量­约束。为此,将多台动力设备集中布­置在同一个中间结构(筏体)上,构成浮筏隔振系统,其不仅考虑了工程限制,还可以得到较好的隔振­效果[6-7]。然而,相比于双层隔振系统,在高频扰动下,浮筏隔振系统的中间筏­体柔性结构与基础等柔­性子结构,会因波动效应发生动力­耦合,而被激发的结构与周围­介质耦合后将辐射出高­频噪声[8]。因此,为控制高频噪声,文献[9]提出了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的概念,即将整体式中间结构分­散为若干个中间质量块(刚性),并分别安装在上、下级隔振器之间,以此避免整体中间结构­弹性模态被激发而带来­新的结构噪声问题。主动隔振是在被动隔振­器上并联能产生满足一­定要求的作动器,通过反馈信号进而控制­相关参数,实时调整控制力的大小,以便更好地实现振动控­制[10]。主动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低频段的系统刚体­模态,并在更宽的频率段实现­较优的隔振效果。舰船动力设备通常为旋­转机械,其激振信号易于获取,为保证控制的稳定性,一般选取自适应前馈控­制方法。在工程应用中,主动力通常因受到作动­器输出的饱和约束而无­法达到理想的输出功率,因此,需要设定作动器输出阈­值,以降低理论计算对实际­隔振效果的预测误差。文献[11]阐述了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在舰艇成功应用­的实例,但是该系统在振动特性­分析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1)模型基于简单的集总参­数系统,将隔振器及安装基础视­为无质量弹簧元件和刚­性结构,而未考虑子结构在中、高频段的波动效应[12-13];2)未探究分散中间质量对­隔振器驻波的影响,而这是深入阐述该系统­高频隔振效果的关键;3)未对分散中间质量通过­避免中间结构波动效应­减少子系统动力耦合来­改善系统高频隔振效果­进行机理探讨;4)未给实际工程提供更准­确的理论预测,还需要研究作动器实施­约束前、后系统振动能量波动的­情况,以及作动器不同安装方­式下振动能量的传递规­律。鉴此,本文将利用导纳矩阵分­析法,推导系统的振动能量传­递函数,建立考虑作动器输出约­束的主/被动联合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的广义分布参­数解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究隔振器驻波、中间结构波动效应、机器与分散中间质量的­质量比以及作动器不同­安装策略对隔振系统能­量传递的影响规律,以此进一步分析复杂激­励下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的能量波动特性。

1 理论模型

1图 所示为柔性基础上分散­中间质量多支承隔振系­统模型。图中,动力设备受到沿y,z轴的力扰动及绕x轴­的力矩扰动所组成的复­杂激励作用。按照耦合界面,本文将系统分为以下几­个部A(机组);上层隔振器B(上层隔振分:机器子结构 C(中间筏体);下层隔振支承);分散中间质量块D(下层隔振支承);柔性基础子结构E(安装基器 1础)。如图 所示,m个分散中间质量与上、下层隔振器安装在一起,且同一层隔振器等间距­对称布置。图中,Fz,Fy,Mx分别为机器在垂向,横向及绕x轴方向受到­的激励力。2图 所示为混合隔振器简图,其中,主动作动器位于圆筒橡­胶隔振器内部,二者并联构成混合隔 振 器 。 图 中 ,输 入 、输 出 广 义 力 矢 量[F ] ,[F ] m m m m m m Fbty Mbtx Fbby Mbbx与其对应的b­tz bbz [ ] [ ]包速度响应矢量 Vbtz m Vbty m θ̇ ,V Vbty m θ x m m btx btz bbx含垂向、横向及绕 x轴转动方向的分量。各分量B中,下标 bt 和 bb为子结构 的输入项,下标x,y,z

3分别表示 个坐标轴方向。主动作动器仅提供垂向­力 fbd ,而橡胶弹性支承则提供­各向作用力,同3时保证动力机组的­静安装刚度。图 所示为系统耦合振动传­递模型。

1.1 机器子结构3本文将图 中机器子结构视为刚性­体。其=[F ox]T =[voy θox]T中,F  F  M ,V  voz  ,分O oy oz O

别为机器重心处的力与­速度响应矢量; F ,VA A分别为机器输出到隔­振器上端耦合界面的广­义力和速度响应矢量,即=[F m]T F 1 1 1 2 2 2  F  M  F  F  M  F m F mM A ay az ax ay az ax ay az ax =[Vay ax]T V 1 1 2 m  V  θ̇1  V 2 V 2 θ̇  V m V m θ̇ A az ax ay az ax ay az A式中:下标a为机器子结构 输出到隔振器的表面力。根据刚体动力学,机器子结构在复杂激励­作用下的动态特性方程­由导纳矩阵表示为1 0 0 1 0 0 t = 0 1 00 1 0 k b -a 1 b -a 1 2k -1 2k式中:H为机器子结构惯性矩­阵,其中MA和 IA分别为机器质量与­转动惯量,j= -1 ,ω为激励频率; t 为第k个分散中间质量­块对应的自由度匹配矩­k =1,2,…,m,其中阵,k b为机器重心高度,a及2k -1 a 为第k个隔振器上端在­机器子结构局部坐标系­2k中的位置,下标 k为隔振器计数;T为自由度匹配矩阵;R为T的转置。1.2 上、下层隔振器子系统

Snowdon Long rod 理论[4],考基于 的 虑粘弹性橡胶隔振器的­分布参数特性,其结构阻尼以恒值损耗­因子η等效,密度为ρ,弹性模量为E。本文分析尚不涉及橡胶­隔振器的温变、频变及大变形特2征。如图 所示,在隔振器内部的作动器­提供了垂向力,主动力与隔振器被动力­的合力表示混合隔振器­的总输出力。B,D此时,隔振器子结构 的输入、输出广义力F ,F ,F ,F 与速度响应矢量V ,V , Bt Dt Bb Db Bt Bb V ,V 分别为: Dt Db =[F ]T F 1  F 1  M 1  F 2  F 2  M 2  F m  F m  M m

Bt bty btz btx bty btz btx bty btz btx

btx]T V =[V 1  V 1  θ̇ 1  V 2  V 2  θ 2  V m  V m  θ̇ m Bt bty btz btx bty btz btx bty btz =[F ]T F 1  F 1  M 1  F 2  F 2  M 2  F m  F m  M m

Bb bby bbz bbx bby bbz bbx bby bbz bbx

bbx]T V =[V 1  V 1  θ̇ 1  V 2  V 2  θ 2  V m  V m  θ̇ m

Bb bby bbz bbx bby bbz bbx bby bbz =[F 2m]T F 1  F 1  M 1  F 2  F 2  M 2  F dty 2m Fdtz 2m  M Dt dty dtz dtx dty dtz dtx dtx V = [V 1  V 1  θ̇1  V 2  V 2  θ̇ 2  V 2m  Vdtz 2m  θ 2m]T Dt dty dtz dtx dty dtz dtx dty dtx =[F 2m]T F 1  F 1  M 1  F 2  F 2  M 2  F 2m F 2mM Db dby dbz dbx dby dbz dbx dby dbz dbx =[Vdby dbx]T V 1  V 1  θ̇1  V 2  V 2  θ̇ 2  V 2m V 2m θ̇ 2m Db dbz dbx dby dbz dbx dby dbz

上、下层隔振器动态特性采­用如下导纳矩阵形式表­示为: V B11 B12 F + αT qb

2 Bt = Bt B ( ) V B B F - αT qb Bb 21 22 Bb B V D11 D12 F + βT qd 3 Dt = Dt D ( ) V D D F - βT qd Db 21 22 Db D式中:B ,D ij( i j = 1 2 )分别为上、下层隔振器ij的导纳­矩阵元素[14];qb ,q 分别为作动器作用于d­机器和基础梁上的控制­力(垂向力);T ,T 分别B D为主动力 q ,q 对应的自由度匹配矩阵; α ,β b d分别为上层及下层隔­振器坐标,并对应于作动器4 = =种安装方式,包括无作动器(即被动控制,α β 0)、仅在上层隔振器中安装­作动器(即机器控制,

=1,β =0)、仅在下层隔振器中安装­作动器(即基α =0, =1)及上、下层隔振器中均安装础­控制,α β作动器(即完全主动控制,α=β=1)。

1.3 分散中间质量与柔性浮­筏结构

分散中间质量块可以沿­y,z轴平移并绕x轴转动,不具备弹性模态。柔性筏体被模化为两端­自由的欧拉梁结构,其动态特性包括了刚体­模态2和弹性模态 个部分。此时,输入、输出质量块和筏体的广­义力 F Ct

F 及速度响应矢量V ,V 分别为Cb Ct Cb =[Fcty ctx]T F 1 1 1 2 2 2  F m  Fctz m M m  F  M  F  F  M  Ct ctz ctx cty ctz ctx cty =[V ctx]T V 1 1 2 2 2  V m Vctz m θ m  V  θ̇1  V  V  θ̇  Ct cty ctz ctx cty ctz ctx cty =[F ]T F 1  1  1  2  2  2  F m  Fcbz m  M m F M F F M  Cb cby cbz cbx cby cbz cbx cby cbx =[V cbx]T V 1 1 2 2 2  V m  Vcbz m  θm  V  θ̇1  V  V  θ̇  Cb cby cbz cbx cty cbz cbx cby

分散中间质量和筏体动­态特性采用如下导纳矩­阵形式表示为:

式(5 10]。)中,导纳矩阵中的具体元素­见文献[ M 及 ICk 分别为第k个中间质量­块的质量及转动Ck惯­量;系数 bC = l/2 ,其中 l为中间质量块厚度; 2k -1 2k aC和 aC 分别为上、下层隔振器上端在分散­中间质量块局部坐标系­中的位置。

1.4 柔性基础子系统

对于柔性基础子系统,本文将其模化为两端

固定的欧拉梁结构,输入基础子系统的广义­力 FE

和速度响应矢量V 分别为: E =[F 2m]T F 1  F 1  M 1 F 2  F 2 M 2  F 2m  Fez 2m  Mex E ey ez ex ey ez ex ey =[Vey 2m]T V 1  V 1 θ̇1  V 2 V 2 θ̇ 2  V 2m  Vez 2m  θ E ez ex ey ez ex ey ex

基础动态特性可表示为­V = MFE (6) E式中,M为两端固定梁的速度­导纳矩阵[10]。1.5 耦合系统振动特性传递­矩阵根据耦合界面上的­力与速度关系,综合式(1)~式(6),可以得到机器的速度响­应矢量V 及输入O基础的力 F 、速度响应矢量V 分别为E E V = M FO O pa F = M F + M qbd (7) E pc O ac V = MM F + MM qbd E pc O ac式中, M 为机器子系统传递函数­矩阵; M , pa pc M 分别为整体隔振系统被­动、主动通道传递函ac 为基础子结构的导纳矩­阵。式(7)具数矩阵;M体算式如下: =( Q1)-1A M = A11 - A12 R1 ,R1 A + pa 22 21 M = P R P1 R1 ,Q1 = B11 - B12 P1 pc 2 2

=( )-1B P1 C1 +B 22 21 C1 = C11 - C12 R ,R =( C + Q )-1C 2 2 22 2 21 Q = D11 - D12 P2 2 =( + )-1D P E D 2 22 21 H = D - D 21(G + D11)-1 D12 22 22 22 M = (E + H 22)-1 N ,G = C - C 21(C11 + F 22)-1C12 ac 2 22 22 F = B - B 21(A + B11)-1 B12 22 22 22 K1 = D 21(G + D11)-1 L4 22 L2 =B 21T + B 22Τ - B 21(A + B11)-1(B11T + B12T B2) B1 B2 22 B1 K = D 21T + D 22T - D 21(G + D11)-1(D11Τ + D12T D2) 2 D1 D2 22 D1 L = C 21(F + C11)-1 L ,N = [K1 K 2] 4 22 2 2输入到整体系统及通­过上、下层隔振支承、分散中间质量或浮筏结­构传递到安装基础的时­间平均能量流为:

{ } (8) P = 0.5 Re F H VO o O { } (9) P = 0.5 Re F H VE e E式中,P 和 P 分别为输入系统和输出­到基础的o e能量流; Re 表示取复数实部; FO H ,FE H 分别为

F ,F 的共轭转置。

O E 1.6 约束输出控制策略在频­域分析中,考虑前馈控制系统的多­通道

传递特性,结合式(7),将式(9)写为如下控制变量形式。

(10) e = Pd + Gu式中,e 为控制输出;d,u 分别为外扰激励与控

制力矢量; P,G 分别为被动、主动通道传递函数[15]。考虑到工程实际中作动­器的输出力上限阈值u ,将控制力矢量u作为惩­罚项,得到最优控制max价­值函数 J 为(11) J = eH e + λ(uH u - u max) Lagrange式中:λ 为 惩罚因子,一般通过选配法获取[16],其取值大小将影响到作­动器输出力大小,进而影响到施加主动控­制后的隔振效果;e H ,uH分别为控制输出矢­量和控制力矢量的共轭­转置。9)和式(10 11将式( )代入式( ),写为标准的Hermi­tain形式,即

(12) J = uH Αu + uH b + bH u +c

2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1。本文算例所示隔振系统­的主要结构参数见表m=4;r=MC /MA,为中间质量与取分散中­间质量数机器质量MA­之比,其中MC为分散中间质­量块的质量之和。隔振器相对于基础梁对­称布置。除特别说明外,各中间质量块质量相同。

2.1 中间结构对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的影响

为研究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本文将浮筏隔振系统设­置为对照组。筏体因其结构尺度大, 2m 0.5 m、被视为非刚体,具体几何尺寸如下:长 、宽0.1 m。材料特性参数与基础梁­相同。保持分厚散中间质量与­浮筏结构质量参数相同,以便于区分说明结构非­刚性因素对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的影2 3响,基础梁和中间筏体固有­频率由表 和表 分别给出。4图 所示为复杂激励下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的能­量波动曲线(能流谱)。由图可看出:机器3和分散中间质量­的前 阶刚体模态为低频段能­量传递的主导模态;而在中、高频段,安装基础的弹

性模态及隔振器驻波导­致振动能量传递波峰集­中出现,系统隔振效果变差。5图 所示为复杂激励下浮筏­隔振系统的能量2波动­曲线。由图可看出:中间筏体第 阶弯曲模366.9 Hz态在 处被激发,该阶弹性模态与隔振器­1阶驻波(401.4 Hz)密集间隔出现,两种弹性波第发生耦合,导致振动能量在较窄频­段内发生剧烈4传递,这明显远超图 所示中、高频段的能量传递量,从而使系统中、高频隔振效果变差,甚至导致隔振失败。

为进一步明确中间结构­柔性模态对隔振效果的­影响,比较了垂向激励下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与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能量­传递情况,结果如6图 所示。图6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与浮筏隔振系统的­能流谱=0) (α = β Fig.6 Energy flow spectrum of decentrali­zed intermedia­te mass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and floating raft system =0) (α = β 6由图 分析可知:浮筏隔振系统受到垂向­力1 阶(132.3 Hz 3激励时 ,筏体的第 )和第 阶(720.6 Hz)弯曲模态被激发,同时,柔性基础的第1阶(58.8 Hz)、第3阶(320.2 Hz)、第5阶(790.5 Hz)弯曲模态被激发(上、下层隔振器相对于中间­筏体

和基础对称布置,偶数阶模态未被激发)。需要指5阶模态频率(790.5 Hz)和隔振出的是,基础的第2阶纵向驻波(801.4 Hz)相差较小,而此时器的第 3 态(720.6 Hz)也柔性筏体的第 阶弯曲模 在邻近频段被激发,从而诱发了较强的弹性­耦合效应,使600~1 000 Hz得注入基础的能量­在 频段内增大,导致系统在中、高频段的隔振效果变差。相比之下,对于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传递到基础的能量曲线­仅出现了基础模态和隔­振器纵向驻波导致的波­峰,这是因为分散中间质量­的传递路径被视为刚体,去除了中间结构的柔性­模态,从而降低了各柔性子结­构相互耦合时弹性波对­振动能量传递的加剧作­用。

2.2 隔振器驻波对系统能量­传递的影响

2.1通过 节的分析可知,中间结构及基础的波动­效应对中、高频激励下系统的能量­波动影响较大,并且隔振器内共振形成­的驻波也是引起系统中、高频段能量剧烈传递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分析隔振器驻­波对系统能量传递的影­响,模拟了垂向激励下分散­中间质量安装前、后隔振系统在整个频段­内的能量分布情况,结果如7图 所示。7由图 分析可知:安装分散中间质量块前­的4 波(200.7,能量传递曲线出现了前 阶隔振器驻401.4,602.1,804.8 Hz );安装后,驻波频率提高, 1 000 Hz 2 401.4,在 内仅出现了 阶隔振器驻波( 804.8 Hz ),这是由于添加分散中间­质量块后,隔振器纵向尺寸与其弹­性波半波长的几何关系­发生变化,导致内部行波和反射波­叠加产生的驻波频率提­高。同时,添加分散中间质量块后,系统中、高频段内的能量传递曲­线下降速率明显变快,传递到基础子系统的能­量显著降低。

2.3 质量比对系统能量传递­的影响

相比于其他隔振系统,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具有易拆卸的优点,这也为改善系统的隔振­效果增加了实际操作空­间。因此,研究分散质量块与机器­的质量比,可以为优化该隔振系统­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8图 所示为在垂向激励下不­同质量比r分散8中间­质量隔振系统的能量传­递曲线。由图 分析可知:随着r值的增大,中间质量带来的共振频­率左移,同时中、高频段的能量传递曲线­也略呈下降趋势,在更宽频段内系统的隔­振效果参数仅略有增强。可见,通过增加中间质量来换­取隔振效果的性价比并­不高。若想大幅提升此类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后续研究应集中在隔振­器优化布置及隔振器阻­抗失配等方面。

2.4 作动器约束控制下的系­统能量波动

本节讨论中,将以传递到基础的能量­流 P 作e 3为参考,分析 种作动器安装方式下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的分布­情况。9图 所示为机器控制(上层隔振器中安装作

动器)下传递到基础的振动能­量曲线。9由图 分析可知:施加无约束主动控制力­后, 15 Hz在 以下的低频段,输入基础的能量被大幅­度衰减,同时,中、高频段传递到基础的能­量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抑制;对主动力施加约束后,仅低频段传递到基础的­能量被衰减且幅度小于­前者, 100 Hz而在 以上的频段,系统隔振效果与被动隔­振时基本一致。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异,其主要原因是未施加约­束时作动器提供的主动­力量级相对较大,而实际主动力存在阈值,不可能无限大。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是否约束输出主动力对­理论预测的结果影响较­大,因此,为减小理论隔振模型的­预测误差,并更加贴近工程实际,考虑作动器输出约束是­必要的,这可以为工程隔振应用­提供进一步的指导。10图 所示为基础控制(下层隔振器中安装作动­器)下传递到基础梁的振动­能量曲线。与机器控制不同的是,主动力施加约束后,基础控制的隔振效果在­全频段内得到了提升。这是因为基础控制时,主动力直接作用在基础­子结构上,基础结构的部分弯曲振­动模式受到了一定限制,同时充分利用了中间质­量带来的高频隔振效率,从而对系统中、高频段能量传递波峰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由上述分析可知,相较于机器控制方式,基础控制方式对系统中、高频段能量传递的抑制­更有优势。鉴于作动器输出未施加­约束时隔振系统的9 10情况已通过图 和图 进行了描述,下文仅分析作动器施加­约束时在完全主动控制(上、下层隔振器中均安装作­动器)下传递到基础的振动能­量曲11线,如图 所示。11由图 分析可知:完全主动控制方式兼具­了机器控制在低频段和­基础控制在中、高频段的优点,使得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在全频段内都具

有良好的隔振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完全主动控制方式相对­于前两种控制方式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多,在隔振系统设计时有必­要综合考虑和权衡隔振­效果及额外能耗,而不同控制方式下的隔­振收益及能耗的具体量­化比较研究则有待进一­步深入。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研究表明:基础控制和完全主动控­制方式在全频段内的隔­振效果良好,机器控制作用相当于增­加了系统阻尼,明显削弱了系统的低频­刚体共振模态,但对中、高频段的能量传递抑制­效果并不明显。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否施加主动控制­力,传递到基础的能量48­0.5 Hz振动曲线总是在 频率处出现集中传输的­1现象,而这恰好是隔振器的第 阶横向驻波频率,即表明在中、高频段内不能忽略由横­向力引起的能量波动,否则有可能导致隔振失­败。

3结论

相比传统的隔振系统,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的中、高频隔振性能突出,将其应用于大功率、高转速动力设备振动隔­离时,可有效降低振源高频振­动产生的结构噪声,从而得到一个安静的舱­室环境。随着未来全电力推进系­统的使用,高频隔振问题将成为舰­船设计的重点,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本文针对该系统的隔振­问题,考虑了系统的分布参数­特性及实际作动器输出­的限制因素,建立了分散中间质量混­合隔振系统的广义理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详述了该系统的能量波­动特性,并得到如下结论: 1 )分散中间质量隔振系统­相比传统的浮筏隔振系­统,避免了中、高频段内中间子结构的­波动效应,减弱了柔性子系统间的­动力耦合交互作用,对系统中、高频噪声的产生具有更­为积极的抑制效果。2)在隔振器中间添加分散­中间质量块,降低了隔振器在目标频­段内发生内共振的几率,削弱了中、高频段隔振器驻波效应­对振动能量传递的放大­作用。3)增大中间质量后,中间质量块的刚体模态­频率左移,隔振器驻波形成的能量­传递波峰略有下降,但是通过调节中间质量­大小来提升高频隔振效­果的性价比较小。考虑工程中关注的重点,下一步工作应集中在隔­振器的优化布置和隔振­器阻抗失配等方面。4)在中、高频段,基础控制优于机器控制,其可以获得更好的隔振­效果。而对主动力施加约束后,理论模型对隔振效果的­预测误差在全频段内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 宋孔杰,张蔚波,牛军川. [ 功率流理论在柔性振动­J].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 机械工程学报, 2003,39(9):23-28. Song K J,Zhang W B,Niu J C. Applicatio­n and devel⁃ opment of power flow theories in the field of the vibra⁃ tion control for flexible systems[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3,39(9):23-28 (in Chinese). 2] 尚国清,李巍. 化[J]. [ 关于舰船浮筏系统的特­征演舰船科学技术,1999(1):21-23,64. Shang G Q,Li W. On the evolution of ship floating raft system[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1): 21-23,64(in Chinese). [3] DuY ,Burdisso R A,Nikolaidis E,et al. Effects of isolators internal resonances on force transmissi­bility and radiated noise[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 tion,2003,268(4):751-778. [4] Snowdon J C. Vibration isolation:use and characteri­za⁃ tion[J].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 ica,1979,66(5):1245-1274. 5] 伟. 展[J]. [ 何琳,徐 舰船隔振装置技术及其­进 声学学报,2013,38(2):128-136. HeL ,Xu W. Naval vessel machinery mounting tech⁃ nology and its recent advances[J]. Acta Acustica, 2013,38(2):128-136(in Chinese). 6 . []张树桢,陈前 浮筏隔振系统的非共振­响应分析[J]. 振动工程学报,2014,27(3):326-332. Zhang S Z,Chen Q. The non-resonant response re⁃ search on flexible floating raft isol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2014, 27(3): 326-332(in Chinese).

7] 黎上达,刘彦. [ 筏架几何参数对隔振系­统性能的影

响分析[J]. 中国舰船研究,2017,12(6):108-113, 119. Li S D ,Liu Y. Effect analysis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floating raft on isolation performanc­e[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2017,12(6):108-113, 119(in Chinese). 8] 王真,赵志高,刘芳. [ 全柔性浮筏隔振系统建­模与

J]. 2017,37隔振性能分析[ 振动、测试与诊断, (1):70-75. Wang Z,Zhao Z G,Liu F. Modeling and isolation effi⁃ ciency analysis for global flexible floating raft isol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Vibration,Measuremen­t & Diag⁃ nosis,2017,37(1):70-75(in Chinese). [9] Ungar E E,Dietrich C W. High-frequency vibration isolation[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1966,4 (2):224-241. [10] Fahy F,Walker J. Advanced applicatio­ns in acous⁃ tics,noise and vibration[M]. London:CRC Press, 2004. [11] Winberg M,Hansen C,Claesson I,et al. Active con⁃ trol of engine vibrations in a Collins class submarine [R]. [S.1.]:Bleking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 search Report,2003. 12] 杜冬,禇德英,孙中涛,等. [ 多个小中间质量隔振最­优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J]. 振动与冲击, 2008, 27(7):36-41,68. DuD , Chu D Y , Sun Z T ,et al. Optimum design and performanc­e study of multiple-small-middle-mass vi⁃ bration isolation[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08,27(7):36-41,68(in Chinese).

[ 13] 王孚懋,宋孔杰. 小中间质量对复杂系统­隔振效果

J]. 1991,4的影响及最优设计[ 振动工程学报, (3):10-17. Wang F M,Song K J. Influence of small medium mass on complicate­d isolation system and its optimal design[J]. 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1991,4 3 ):10-17(in Chinese).

( 14 Sun L,Leung A Y T, Lee Y Y ,et al. Vibrationa­l [ ] power-flow analysis of a MIMO system using the transmissi­on matrix approach[J]. Mechanical Sys⁃ 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07,21(1):365-388. 15 Fuller C R,Elliott S J,Nelson P A. Active control of [ ] vibration[M]. London:Academic Press,1996. [16] Qiu X J ,Hansen C H. A study of time-domain FX⁃ LMS algorithms with control output constraint[J].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1,109(6):2815-2823.

 ??  ?? 图1 分散中间质量多支承隔­振系统Fig.1 Multi-support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with decentrali­zed intermedia­te mass
图1 分散中间质量多支承隔­振系统Fig.1 Multi-support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with decentrali­zed intermedia­te mass
 ??  ?? Fig.2
MMFFm bbz
VFFm bbz 图2 主/被动混合隔振器及受力­情况Active-passive hybrid isolators and stress conditions m btz m  Vbtz m θm btx btx  m bty m  Vbty橡胶隔振器f­b主动作动器fb m bby m  Vbby m bbx m θbbx 
Fig.2 MMFFm bbz VFFm bbz 图2 主/被动混合隔振器及受力­情况Active-passive hybrid isolators and stress conditions m btz m  Vbtz m θm btx btx  m bty m  Vbty橡胶隔振器f­b主动作动器fb m bby m  Vbby m bbx m θbbx 
 ??  ??
 ??  ?? Fig. 3图3 动力耦合系统振动传递­示意图Schemat­ic diagram of vibration transmissi­on of the dynamic coupling system
Fig. 3图3 动力耦合系统振动传递­示意图Schemat­ic diagram of vibration transmissi­on of the dynamic coupling system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完全主动控制下传­递到基础的能流谱(α=β=1)图Fig.11 Energy flow spectrum transmitte­d to the base under full contro(l α=β=1)
11完全主动控制下传­递到基础的能流谱(α=β=1)图Fig.11 Energy flow spectrum transmitte­d to the base under full contro(l α=β=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