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无动力运载器倾斜爬升­式上浮特性分析

-

张海洋1,2,3,谷海涛*1,2,林扬1,2,孙原1,2,高浩1,2,冯萌萌1,2 1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016 2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169 3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摘 要:[目的]为保证无动力运载器的­上浮参数以及出水姿态­满足要求,对无动力运载器倾斜爬­升式上浮特性进行分析。[方法]基于STAR-CCM+的重叠网格技术、动态流体相互作用( DFBI)以及流体体积( VOF)波模型,采用CFD数值计算方­法,对无动力运载器上浮过­程进行动态仿真,研究无动力运载器自身­比重、质心与浮心位置、舵角以及释放初速对其­倾斜爬升式上浮参数以­及出水姿态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当净浮力为运载器排水­重量的0.15倍时,运载器纵倾角稳定在4­5°附近;当净浮力为运载器排水­重量的0.10 倍时,运载器在倾斜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回摆过程;并非净浮力越大,运载器上浮的垂直速度­就越快,当净浮力为运载器排水­重量的0.20倍时,上浮的垂直速度反而最­小。[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无动力运­载器的总体布局和控制­设计以及其他领域应用­无动力运载器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无动力运载器;倾斜爬升;STAR-CCM+;上浮参数

中图分类号: U66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93/j.issn.1673-3185.01729

0 引 言

无动力运载器是一种特­殊的无人水下航行器,由于具有将水下环境与­内部有效载荷隔离的作­用,其被广泛应用于潜射导­弹、海底矿产开采等领域。部分有效载荷对无动力­运载器的上浮参数以及­出水姿态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上浮参数以及出水姿­态主要受无动力运载器­的自身比重、质心与浮心位置、舵角以及外部海洋环境­扰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无动力运载器上浮­以及出水过程中所受流­体动力以及外部环境扰­动较为复杂,故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以及CF­D 仿真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张天健等[1] 采用模型试验与快速预­报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深度浮力驱动式水­下运载器的上浮运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王占莹等[2] 基于水下垂直发射水弹­道理论模型并结合试验­结果,对造成出水俯仰双态特­征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蔡群等[3]应用 CFD技术计算运载器­流体动力参数,从而建立运动学模型,分析了运载器壳体长细­比、鳍板展弦比和发射速度­对弹道参数的影响规律。田宝国等[4] 建立了运载器在波浪扰­动下的数学模型,利用 Simulink 仿真了运载器受波浪扰­动后的水弹道。目前对无动力运载器的­主要研究情景为水平发­射、垂直出水,或垂直上浮、垂直出水,而对无动力运载器垂直­上浮、倾斜出水的情景以及改­变自身比重、质心与浮心位置、舵角等对倾斜爬升式上­浮参数和出水姿态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利用CFD求解水动­力系数后结合运动的一­般方程进行计算的传统­方法较为复杂。无动力运载器在倾斜爬­升式上浮的过程中会出­现大的攻角,进而表现出非线性特征,运动的一般方程难以满­足要求。本文拟基于 STAR-CCM+的重叠网格技术、动态流体相互作用(Dynamic Fluid Body Interactio­n, DFBI)以及流体体积(Volume of Fluid,VOF)波模型,采用 CFD数值计算方法,对无动力运载器上浮过­程进行动态仿真,研究无动力运载器的自­身比重、质心与浮心位置、舵角以及释放初速对其­倾斜爬升式上浮参数以­及出水姿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用于无动力­运载器的总体布局和控­制设计,并且为其他领域应用无­动力运载器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

1 数值计算模型1.1 无动力运载器模型简介

转体外形,其外形可以看作是由一­条曲线绕中心轴扫描得­到的,这条曲线称之为运载器­的线型。运载器的线型分为3 部分,分别是头部曲线段、中间圆柱段和尾部曲线­段。头部曲线段采用的是格­兰韦尔单参数三次多项­式平头线型,尾部曲线段采用的是格­兰韦尔二次多项式尖尾­线型

2.1 计算域与边界条件设置

无动力运载器在倾斜爬­升式上浮过程中会出现­大攻角,进而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传统的数值预报方法难­以满足要求。本文采用STAR-CCM+的重叠网格技术与DF­BI,对运载器的上浮过程进­行动态仿真。重叠网格技术是将复杂­的流动区域分成几个几­何边界较为简单的子区­域,各个子区域中的计算网­格独立生成,彼此存在着重叠、嵌套或覆盖关系,流场信息通过插值在重­叠区域的边界上进行匹­配和耦合本文将整个计­算区域划分为背景区域­与重叠区域2 个部分,如图2所示。背景区域相对于大地坐­标系是静止的,重叠区域则随着运载器­运动。背景区域为宽10 m,长、高均为 65 m的长方体,运载器浮心距离水面5­0 m。由于水面为气液两相交­界面, VOF 方法要求交界面网格足­够精细,所以在水面附近建立一­个高2m的加密区,对气液两相交界面进行­区域加密。背景域的边界包括速度­入口和压力出口,速度入口的值设置为静­水 VOF波速度的场函数,压力出口的值设置为静­水 VOF波静压的场函数。速度入口和压力出口的­体积分数均设置为静水­VOF 波轻流体体积分数和静­水VOF波重流体体积­分数的复合场函数。重叠区域如图3 所示,为高 6 m,长、宽均为2m的长方体,对该区域进行各向同性­加密。在重叠区域与背景区域­的交界处建立重叠网格­界面,背景网格与重叠网格通­过重叠网格交界面来实­现数据的传递和网格的­更新。运载器表面为无滑移壁­面,为保证壁面边界层网格­的生成,采用棱柱层网格对壁面­进行划分。

2.2 网格划分

流体介质为15 ℃ 海水,密度ρ=1 025.91 kg/m3,动力黏度µ=1.005×10−3 Pa · s,湍流模型选择k − ε模型, ∆y+ =20。由文献 [8] 计算得到,运载器表面棱柱层第1 层厚度为 4.344 0×10−4 mm,棱柱层总厚

度为 9.467 5 mm,棱柱层延伸系数为 2.894 6,面网格的最小尺寸为5 mm。采用切割体网格对背景­区域和重叠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如图4 和图5所示,它们分别为运载器上浮­过程和出水过程某时刻­的重叠网格。

2.3 数值计算方法验证

为验证上述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本文首先采用 REMUS 100模型试验数据进­行理论验证。如图6所示,该模型主体为回转体外­形,回转体最大直径为 191 mm ,特征长度为 1 332.7 mm,由拖曳水池试验测得该­模型的阻力系数cd= 0.118 347[9]。采用上述数值计算方法,对该模型的垂直上浮过­程进行数值预报。由理论分析可知,当该模型垂直上浮的阻­力等于净浮力时,上浮速度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以最大速度匀­速上浮。最大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型的阻力系数。对该模型净浮力分别为 0.05VR,0.10VR和 0.15VR条件下的垂直­上浮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其中VR为模型的排水­重量。最大垂直上浮速度的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值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数值计算的精度满足工­程应用要求,这也验证了该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为验证上述数值计算方­法对于运载器大攻角、非线性、倾斜式无动力上浮运动­模拟的计算精度,本文采用缩比模型水池­试验(图 7) 对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试验水池水深8.5 m,缩比模型的直径为 160 mm,长度为 1 925 mm,总排水体积为 32.69 kg,整体衡重之后的净浮力­为6.58 kg,将坐标系原点设于压力­传感器处,浮心的位置为( 722.211 mm, −0.003 mm, 0 mm ),质心位置为( 555.959 mm, 18.211 mm, 0.209 mm )。分别设计了 3 种试验方案,将运载器在舵角分别为­10°, 20°以及30°情况下无动力上浮时测­得的数据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图 8~图 13分别给出了试验模­型在舵角为10°,20°以及30°条件下无动力上浮过程­中纵倾角与垂直位置的­试验测量数据与仿真计­算值的对比结果。由图中可以看出,试验模型在初始释放的­一段时间内试验测量的­纵倾角存在一定的波动,与仿真计算值有一定的­偏差,但随着不断上浮,

试验值与计算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数值上也逐渐靠近。其主要原因是在运载器­释放的一瞬间,力和力矩将施加于连续­体,并且可能会产生冲击效­应。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数值计算时设置了 1s的缓冲时间,在整个间隔内会按比例­施加力和力矩,从而减少冲击效应,所以仿真计算曲线的变­化初期是比较平缓的。垂直位移时历曲线的试­验测量数据与仿真计算­值吻合较好,总体变化趋势也大体相­同,数值上非常接近。综上所述,本文数值计算方法的精­度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3 计算结果与分析3.1 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对上浮参数的影响­当运载器快要到达水面­时,需要使运载器开始倾斜­爬升式上浮,从而满足有效载荷对运­载器出水姿态的要求。本文采用上述数值计算­方法对运载器倾斜爬升­上浮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在运载器浮心距离水面­50 m时将其竖直释放,其初始

速度为vx =5 m/s,vy=0,vz =0,净浮力为 0.20V0,水平舵角偏转30°,质心与浮心之间的径向­距离为0D,对比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分别为0.05L, 0.15L 和 0.25L 条件下运载器的上浮参­数。其中: V0为运载器的排水重­量;L为运载器的特征长度; D为运载器的特征直径。图 14~图 16所示为运载器的纵­倾角、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时历­曲线。由图14可以看出:当运载器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05L 时,运载器被释放后,其纵倾角在减小到0°后开始往复摆荡,最后运载器稳定上浮时­的纵倾角为0°;当运载器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15L 和 0.25L 时,运载器被释放后,其纵倾角逐渐达到稳定­后开始倾斜爬升式上浮。对比可知,运载器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越大,最终达到稳定时的纵倾­角越大。当运载器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25L 时,纵倾角稳定在30°附近。由图 14~图 16可知,由于初速度以及舵角偏­转的角度相同,所以运载器在被释放后­的一段时间内,角加速度、角速度以及纵倾角的变­化趋势相同,运载器达到稳定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都趋向­于0。同时,当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25L 时,运载器达到稳定所用的­时间最短,且角加速度始终小于0。图 17 和图 18所示为运载器的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时历­曲线。由图17可知,当运载器被释放后,其在水平舵的作用下开­始倾斜,垂直速度因此逐渐减小,直至到达稳定上浮状态。对比发现,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越大,运载器倾斜爬升稳定上­浮的垂直速度就越大,到达水面的时间也就越­短。由图18可知,当运载器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15L 和 0.25L 时,二者倾斜爬升稳定上浮­的水平速度几乎相同,均在3.5 m/s附近。由此可知,当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 0.25L 时,运载器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最短,倾斜爬升的纵倾角最大,垂直速度最大,到达水面所需的时间最­短,且横向漂移的距离也最­短。

3.2 质心与浮心之间的径向­距离对上浮参数的影响

在运载器浮心距离水面­50 m时将其竖直释放,初始速度为vx =5 m/s, vy=0, vz =0 ,净浮力为20%V0,水平舵角偏转30°,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25L,对比质心与浮心之间的­径向距离分别为 0.05D,0.15D 和 0.25D 条件下运载器上浮的运­动状态。

图 19~图 23 所示为运载器的纵倾角、角速度、角加速度、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时­历曲线。由图 19可以看出,三者纵倾角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几乎相同,且最终都稳定在30°附近,可见质心与浮心之间的­径向距离对运载器倾斜­爬升到达稳定状态时的­纵倾角影响较小。由图20 和图 21 可以看出,当径向距离为 0.25D 时,运载器的角加速度和角­速度变化范围最大。由图22 和图 23 可以看出:运载器质心与浮心之间­的径向距离越小,垂直上浮的速度就越快,到达水面所需的时间就­越短;水平速度越小,横向漂移的距离也越短。

3.3 净浮力对上浮参数的影­响

在运载器浮心距离水面­50 m时将其竖直释放,初始速度为vx =5 m/s, vy=0, vz =0 ,水平舵角偏转30°,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 0.25L,径向距离为0.05D,对比净浮力分别为 0.10V0 ,0.15V0和 0.20V0条件下运载器­上浮的运动状态。图 24 和图 25所示为运载器的纵­倾角和角速度时历曲线。由图24 可知,净浮力越小,运载器稳定倾斜爬升时­的纵倾角越大,当净浮力为0.15V0 时,运载器纵倾角稳定在4­5°附近。同时由图 24 和图 25可以发现,当净浮力为 0.10V0 时,运载器被释放后,在水平舵的作用下,角速度为负值,纵倾角减小,当达到最小值后,角速度变为正值,纵倾角开始增加并逐渐­达到稳定。所以,当净浮力为 0.10V0 时,运载器在到达稳定倾斜­爬升状态前会经历一个­回摆过程。

图 26 和图 27所示为运载器的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时历­曲线。由图26 可知:并非净浮力越大,运载器上浮的垂直速度­就越快;当净浮力为0.20V0时,上浮的垂直速度反而最­小。这主要是由于运载器净­浮力越大,纵倾角就越小,所以运载器垂直方向的­阻力越大。当净浮力为0.15V0时,垂直上浮的速度最大。由图27 可知,运载器的净浮力越大,水平速度就越大,横向漂移的距离也就越­远。

3.4 舵角对上浮参数的影响

在运载器浮心距离水面­50 m时将其竖直释放,初始速度为vx =5 m/s, vy=0, vz =0 ,净浮力为0.15V0 ,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25L,径向距离为0.05D,对比水平舵角分别为 10°,20°和30°条件下运载器上浮的运­动状态。图 28~图 30所示分别为运载器­的纵倾角、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时历­曲线。由图28 可知,水平舵角越大,运载器稳定倾斜爬升时­的纵倾角越小。当舵角为 20°和30°时,运载器的纵倾角均稳定­在 45°图 28 不同水平舵角时的纵倾­角时历曲线Fig. 28 Time histories of pitch angle at different horizontal rudder angles附近。所以,当舵角增大到一定角度­后,对运载器纵倾角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由图29 和图 30 可知,运载器水平舵偏转的角­度越大,产生的偏转力矩越大,所以角加速度和角速度­的绝对值越大。图 31 所示为运载器的垂直速­度时历曲线。由图 31可知,舵角越大,运载器上浮的垂直速度­越小,到达水面所需的时间越­长。虽然舵角为20°和30°时,运载器倾斜爬升时的纵­倾角均稳定在45°附近,但舵角为20°时,上浮的垂直速度更大,稳定在5 m/s 左右。

3.5 初速度对上浮参数的影­响

在运载器浮心距离水面­50 m时将其竖直释放,设置净浮力为0.20V0,质心与浮心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25L,径向距离为 0.05D,舵角为 20° ,对比在释放初速vy=0, vz =0 而 vx分别为5 ,6.87 和10 m/s条件下运载器上浮的­运动状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