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高性能舵的发展及技术­现状

-

3 模型试验

FT2-WUTMB4针对数值­模拟选出的 船型,在17武汉理工大学进­行了拖曳水池试验。图 所示25 kn 18为实船航速 时的模型试验情况,图 所示为模型试验数据换­算到实船的阻力曲线。3由表 可 以 看 出 ,数 值 模 拟 的 光 体(FT2-WUTMB4 447 kN )阻 力 为 ,全 附 体(FT2-WUTMB4-APP)阻力为611 kN,模型试验的446.1 kN,全附体阻力为609.9 kN,之光体阻力为 0.2%,且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艏间的误差约为部流­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艏部上浪水层较薄,对船舶阻力影响不大,因此艏部线型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船型的方式。

参考文献:

[吴晓光,徐青,吴宏敏,等 国外水面舰船 年, ,

摘 要:舵的性能与船舶性能密­切相关,高性能舵的应用对提升­船舶操纵性和快速性有­着重要意义。从效能、效率及空泡性能这 个方面对高性能舵的发­展和技术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效能与效率综合优­化技术以及 种抗空化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性能优缺点,提出针对不同船型特点­的高性能舵

设计方案。通过综述揭示:舵的效能和效率是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舵的效能和效率进行­综合优化,已逐渐成为舵设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航速船舶应关注压力­分布、端部分离和间隙流动对­舵空泡性能的影响。基

于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性­能舵未来发展的技术趋­势。对高性能舵技术的分析­和展望可为未来高性能­舵的开发设

计提供思路和参考。关键词:高性能舵;舵效能;推进效率;抗空化;组合舵;综述

1 201203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2 430084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0引言

高性能舵又被称为“高效舵”。“高效”一词的2个方面:一是“效能”(effectiven­ess),即内涵包括舵产生升力­的能力;二是“效率”(efficiency),传统意义上衡量舵效率­的指标是升阻比[1],随着舵节能技术的发展,舵效率的概念已拓展至­舵对船舶推进效率的影­响。“效能”立足于船舶的操纵性,舵的效能越高,意味着在同样条件下,舵能提供更大的升力。“效率”面向船舶的快速性,舵的效率越高,说明舵具有更高的升阻­比或使船舶具有更高的­推进效率。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高性能舵技术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除此以外,空泡性能也是舵性能的­重要方面。2 1高性能舵的发展经历­了 个历史阶段。第20 50 ~70阶段是 世纪 年代 年代。这一阶段以提高舵的升­力性能为主要目标,其标志性技术特征2是­襟翼舵和鱼尾舵的发明­和应用。第 阶段始自20 70世纪 年代,石油危机促使日本和德­国等造船大国积极探索­船舶节能技术,舵被置于船-桨-舵一体化的理念之下进­行整体的节能设计,舵对推进效率的有利影­响得到了充分发掘。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技术­特征是反应舵、舵球舵等节能舵型的研­究和应用。2003 Becker Marine Systems年,德国(BMS)公 舵(TLKSR)作司推出的全悬挂导边­扭曲为代表性的节能型­高性能舵产品,在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2007年,随着该公司的高性能舵­结构King Support Rudder(KSR设计技术 )专利到期,高性能舵市场开始走向­多极化,大型高性能舵进入飞速­发展期。近年来,舵设计技术日益重视舵­性能的平衡,一批对效能和效率进行­综合优化、兼顾船舶操纵性和快速­性的新舵型开始崭露头­角,并受到市场的认可,这一趋势有可能将高性­能舵带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基于国内外研究­及应用成果,从效能、3效率以及空泡性能这 个方面对高性能舵的发­展和技术现状展开论述,揭示影响舵性能的因素­以及舵对船舶性能的影­响。分别针对高效能、高效4率、效能与效率综合优化及­抗空化这 个技术方向,介绍各种新技术及新舵­型的设计理念与主要技­术特点,总结技术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用以为高性能舵的开发­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高效能技术

舵的流体力学本质是低­速小展弦比机翼,翼型剖面的选择对舵的­性能至关重要。NACA 00翼

型以其较低的阻力、较高的升阻比和优良的­可加工性能,成为常规翼型舵的首选­翼型。但是,在舵的常用攻角范围(±35°)内,NACA 00等常用翼型的升力­性能并不突出,而船舶大型化趋势和某­些特殊的航行环境要求­船舶具有更高的舵效能,这就推动了对升力系数­更高的新翼型或其他高­升力技术措施的研究。

1.1 高升力翼型

高升力对称翼型着眼于­提高翼型的速度环量,常用的高升力对称翼型­主要包括微凹翼型和凹­翼型。微凹翼型(又称混合翼型)的代表是德国汉堡HS­VA MP71 HSVA MP73 2水池发布的 和 这 种翼型。其中,HSVA MP73 1(a))的最大厚度翼型(图30%弦长位置,与NACA 00位于距导边 翼型一致, NACA 00因此常被用作 翼型的替代翼型。与等NACA 00 HSVA展弦比、等厚度比的 翼型相比, MP73 5%~8%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约­可提高 ,阻力系数也存在一定幅­度的增加,升阻比略低于NACA 00 HSVA MP73翼型,但由于采用 翼型进行舵设计可以减­小舵面积,这对降低船舶油耗是有­利的[2]。凹翼型(又称中空翼型)去流段的凹陷程度比微­凹翼型更大,升力系数也略高于微凹­翼型。凹翼型的代表是德国汉­堡大学造船学院开发的­IFS58,IFS61 IFS62 1.0、和 系列翼型。以展弦比为0.15 IFS58 TR15 1(b))为例,厚度比为 的 翼型(图NACA 00与等展弦比、等厚度比的 翼型相比,在达到失速临界攻角之­前(≤34°),相同攻角下前者7.7%~14.2%,前者的最大升的升力系­数比后者大12.4%[3]。Liu等[4]通过计算流体力系数比­后者大力学(CFD)分析和模型操纵性试验,对比了NACA IFS 9系列、鱼尾和 系列 种翼型的水动力性能,认IFS为 翼型在提升舵效能的同­时实现了效能和效率的­平衡。但是,IFS系列翼型的去流­段宽度收窄剧烈,限制了舵系构件尺寸,这对舵系布置和强度不­利。图

翼型

总体而言,高升力翼型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舵的效能,对舵效率的不利影响较­小,适用于大多数常规舵的­设计。但其对舵效能的提升幅­度有限,如需获得更大的升力系­数,还需进一步采用其他的­高升力技术措施。

1.2 鱼尾舵

20 60年代初,Thieme[3]对翼型舵和平板世纪舵­加形如鱼尾的楔形尾进­行了系统的水动力试验,发现楔形尾可以明显提­高舵效能。西林舵(Schilling rudder)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鱼­尾舵,其IFS翼型剖面前部­与 剖面类似,最大厚度靠前,位25%弦长处,具有圆钝导边,后部收细,于距导边 0.086尾部具有一个宽­度为 倍弦长的鱼尾。圆钝导边有利于增大舵­的失速临界攻角,鱼尾有利于2增大两面­的压力差,如图 所示。西林舵的可用75°[5],这对船舶的港内操纵或­狭水道低舵角可达速操­纵很有好处。

WZF我国武汉理工大­学研发的 鱼尾翼型3(a (图 ))与西林舵类似。水动力试验结果[ 7]表1.5,厚明,在常用的舵设计几何条­件下(展弦比为0.18),WZF度比为 鱼尾翼型舵的法向力系­数可达NACA 00 1.43倍。朱文蔚等[7]针对西林舵翼型的WZ­F和 翼型最大厚度过于靠前­不利于舵系布置、后部过窄不利于强度和­加工的缺点,开发了最大30%弦长处、中段为凹形、尾部带厚度位于距导边­JDYW 3(b)),其 WZF小鱼尾的 翼型(图 在与 翼型舵相同的设计几何­条件下,舵法向力系数达到了N­ACA 00 1.45 JDYW翼型的 倍。周轶美等[8]结合WZF翼型和 翼型优点开发的新型高­效翼型剖面, JDYW其升力性能较 翼型又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鱼尾舵的增升机理是利­用楔形尾或鱼尾提高翼­型剖面的速度环量。常规的升力线理论或升­力面理论难以精确计算­鱼尾舵的精确水动力性­能。

为此,杨建民[9]运用简易螺旋桨理论和­面元法提出了一种计算­带制流板的鱼尾舵在螺­旋桨尾流中水动力性能­的方法,通过算例表明,带制流板的鱼尾舵可显­著改善船舶的操纵性。总体而言,鱼尾舵具有优秀的舵效­能,但效率偏低,对快速性不利。一方面,鱼尾舵的阻力系数Li­u较大, 等[4]的研究表明,鱼尾舵的升阻比大幅N­ACA IFS低于 翼型舵和 翼型舵;另一方面,根据Reichel 10 [ ]的研究,鱼尾舵对推进效率也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不过,Nagarajan[11]和Hasegawa等[12]通过对超大型油船和大­型汽车滚装船在强风中­航行性能的研究,得出了恶劣天气条件下­西林舵比常规舵更加节­能的结论。原因是装有西林舵的船­舶具有更强的航向保持­能力和偏航纠正能力,节省了因航向不稳定而­造成的燃油消耗。Suzuki等[13]对恶劣天气、螺旋桨重载情况下的高­升力舵性能进行了研究,认为高升力舵对减小船­舶所需的最小推进功率­有利。这些更贴近实际航行环­境的观点揭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方向。基于类似的观点,日本造船界新近推出了­一种装有新型鱼尾舵的­超大型油船设计方案[14],这种鱼尾舵在设计上尽­可能控制了舵的阻力增­加,同时使舵的升力相10%。对于常规半悬挂舵提升­了约

1.3 制流板

端部横向绕流是小展弦­比机翼的重要流动特性。舵上、下端的横向绕流增加了­舵的诱导阻力,降低了舵弦长方向的有­效速度环量,对舵的升力和效率都存­在不利影响。在舵的端部增加制流板,是抑制横向绕流的有效­措施。NACA 00陶尧森等[15]在不同展弦比 翼型舵的基础上进行了­安装不同尺寸制流板的­水动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模型尺度下,制流板显著提20%,相当于增升了舵的升力­系数,提升幅度超过加了舵的­有效展弦比。欧礼坚等[16]针对具体舵设CFD计­方案的实尺度 分析也表明,制流板对最大7%左右。制流板的升力系数的有­利影响达到了

1.4 襟翼舵

20 50年代~船用襟翼舵起源于 世纪中叶,在70 Olson[17]和年代成为了高性能舵­研究的热点。Kerwin NACA 00 NACA 66等[18 ]分别基于 翼型和翼型对不同转角­比和襟翼比的襟翼舵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转角比和襟翼比­对襟翼舵水动力性能2­0 80的影响。我国也于 世纪 年代对襟翼舵的水动力­性能和设计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21]。黄胜等[22]通过基于升力面理论的­计算方法得出了贝克型­襟翼舵的性能图谱,为设计选型提供了参考。姚震球等[23]提出了一种三叶型的多­功能特殊贝克舵,效能较常规的两叶型贝­克舵有进一步的提升。NACA 00襟翼舵的最大升力­系数可达 翼型1.5~1.7舵的 倍,对舵效的提升作用超过­了其他常用的高升力技­术措施。特别是襟翼舵在低速、小舵角操纵所表现出的­高升力特性,可以大幅度提升船舶进­出港和狭水道航行的机­动性。这一优越性能使其被大­量应用于各类对操纵性­要求高的船舶上,如支线运输船、公务船、科考船、油船等。

 ??  ?? 17图Fig.17 =25 kn时的模型试验Mo­del test at =25 kn
17图Fig.17 =25 kn时的模型试验Mo­del test at =25 kn
 ??  ??
 ??  ?? (a)HSVA MP73翼型
(b)IFS58 TR15翼型
(a)HSVA MP73翼型 (b)IFS58 TR15翼型
 ??  ?? 公司的西林舵翼型剖面[6]
公司的西林舵翼型剖面[6]
 ??  ??
 ??  ?? 4 JDYW图 带制流板的 翼型鱼尾舵Fig.4 JDYW profile rudder with swash plates
4 JDYW图 带制流板的 翼型鱼尾舵Fig.4 JDYW profile rudder with swash plates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