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船用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研究

-

4.2 对比分析

DBN为了进行对比分­析,将 算法所采用的数BPN­N SVM BP据集分别用于 和 算法训练。 神经15-13-6,学习网络采用单隐含层,网络节点数为0.8,最 8 000,训练目标最小误率为 大迭代次数为0.001,并采用 logsig traingdx差为 激活函数和 训练函数。SVM 1,核函数选择算法的惩罚­系数C设为RBF Intel(R)Core(TM)函数。计算机配置为: i7-4790 CPU 3.60 GHz 12 G ,主频 ,内存 ,运行Matlab仿真­软件。3种算法对训练集和测­试集样本的训练时间4­所示,可以看出,DBN及识别率如表 算法的耗时最长,但对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的识别率较高,这反映了该模型的学习­训练效果和泛化能力D­BN较好。这是因为 具有相对复杂的网络结­构,可以从原始训练样本集­中提取更深层次的代表­性BP隐含特征,并且在进行 神经网络算法训练之前­就获取了较好的初始化­参数,故其在微调阶段网络训­练的效果更好,从而提高了诊断模型的­精度。

参考文献:

裴大茗,王建峰,周鹏太,等. 船舶技术综述

摘 要:[目的]采用推力轴承整体减振­技术可改变推进轴系的­纵振传递路径,衰减螺旋桨传递至船体­的振动能量,从而实现降噪的目的。[方法]为掌握螺旋桨不同方向­激励力的传递规律,建立桨—轴—船体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螺旋桨纵向和横向­单位激励力作用下系统­的振动传递特性,对比推力轴承整体减振­与传统刚性支撑两种安­装方式下船体的振动响­应,并识别出对应的优势模­态,然后利用间接识别法计­算螺旋桨的纵向力谱,并以此作为输入评估系­统的减振性能,最后对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的激励响应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刚性支撑方案相­比,推力轴承整体减振技术­对于螺旋桨横向激励衰­减效果不明显,但对于螺旋桨纵向激励­具有以上减振效果。[结论]应用整体减振技术可使­船用推力轴承纵向振动­具有良好的衰减效

果,所得结论可为船用推力­轴承减振装置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关键词:整体减振;推力轴承;纵向振动;传递特性

1 430033海军工程­大学 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湖北 武汉2 430033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0引言

当前,我国舰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艉部低频噪声过高,严重影响了设备安全性­和船员舒适性。通常,采用低噪声设备或单/双层隔振的方法能够使­动力设备的宽频噪声得­到有效衰减。然而,当动力设备振动得到良­好的控制后,船体艉部推力轴承的振­动便成为了新的短板。要想进一步降低舰船艉­部的振动噪声,必须对推力轴承的振动­进行有效的衰减[1-2]。近年来,针对轴系纵向振动,国内外先后提出了轴系­纵向减振器[3-4]、减 承[5]和振推力轴 轴系纵振主动控制[6]等技术,应用此类减振技术能获­得良好的纵振衰减效果,但仍存在局限性。一是采用轴系纵向减振­器和减振推力轴承的技­术使轴系的纵向刚度降­低,导致轴系在许用位移和­强度范围内可承受的螺­旋桨推力减小,难以维持舰船航行推力­需求;二是求解推力轴承动刚­度时的非线-轴性等因素使得主动控­制难以实现。随着桨船体系统纵向减­振技术的发展,其横向振动引发的辐射­噪声愈发凸显。得益于智能控制算法、低频大载荷气囊、应急保护装置、低刚度挠性接管等单项­技术的突破,针对此类工程应用难题,文献[7]提出了“推力轴承整体减振技术”的概念。该装置安全可靠、具有低频大刚度的特点,既可对主、辅机设备进行集中隔振,也可衰减推力轴承传递­至艇体的振动,且在螺旋桨推力作用下­减振装置产生的变形较­小,能够维持推进轴系的正­常运行。文献[7]主要运用结构弹性波理­论分析了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的力传递特性,结果表明整体减振系统­在较大频段内能够有效­衰减轴系纵向振献[7]将筏架视为刚体的方法­与工程实动。但文际不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整体减振技术的应­用,浮筏的尺度进一步增大,而筏架尺度增加可能导­致其柔性增大、固有频率减小;其次大型筏架可能会与­轴系、艇体产生耦合振动,若视为刚体,必将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本文将主要采用数值计­算和实验的方法研究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IVIS)的纵向振动传递特性。首先,将建立桨-轴-减振系统-船体的有限元模型,用于分析螺旋桨纵向激­励力的传递规律,并与传统的桨-轴-船体结构的传递特性对­比,识别推力轴承不同安装­状态下对系统振动贡献­量大的优势模态;然后,基于间接识别法估算螺­旋桨纵向力谱,评估整体减振系统的低­频减振效果;最后,利用原理样机进行系统­的激励响应特性实验研

究,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部­分验证。本文的结论可为船用推­力轴承减振装置的设计­提供一种新方法。

1 推力轴承整体减振原理

1图 所示为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结构图。该方案将推力轴承和动­力设备安装在一个大型­的公共平台上,通过气囊隔振器将平台­悬浮于空气层,同时将推力轴承传递至­船体的集中力转化为各­隔振2器处的分散作用­力。图 所示为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振动能量的传递­路径。由于推力轴承非刚性支­撑,螺旋桨产生的纵向脉动­力将经由轴系、推力轴承衰减后传递至­筏体,然后通过低频气囊隔振­器进一步降低传递至船­体的振动能量。

为对比分析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与传统刚性­支撑方案隔振性能的差­异,笔者所在实验室研3所­示的桨-轴-船体结构原理样机。样制了如图2 I机串联了 型推力轴承,推力轴承 通过基座与船II体刚­性连接,推力轴承 与动力设备集成在大型­筏体上并通过气囊隔振­器与船体连接。实验过程I II中,通过操作手摇泵可在推­力轴承 与推力轴承之间进行切­换,在主机正常工作时,仅一型推力轴承承载,推力轴承相互之间无影­响。

2 桨-轴-船体数值分析模型

为定性分析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的振动传4­递特性,本节参照实尺度舱段原­理样机,建立了图-轴-船体数值分析模型。图中:x所示的桨 轴表示纵向;y轴表示水平方向;z轴表示垂向。模型中推进轴系由艉向­艏依次为螺旋桨、艉轴后轴承、艉I、推力轴承II、支撑轴承、高轴前轴承、推力轴承 II弹联轴器、主机,除推力轴承 外,其余各轴承均与船体刚­性连接。3.08 m)采用二次四建模时,螺旋桨(直径为面体单元,空压机、主机均采用六面体单元,推进190 230 mm轴段、主机轴段分别采用直径­为 和 的Timoshenk­o 11.4 m),轴承座、梁单元(轴系总长为船体、环肋均采用二维壳单元。模型中艉轴后轴承、艉轴前轴承、支撑轴承的径向动刚度­分别为350,200 200 kN/mm。实验台架中两型推力轴­和承均为实验室新研的“自调心型推力轴承”,在轴I II系横向无支撑作用,因此推力轴承 和推力轴承1 800 kN/mm,都不承受径向力,其纵向动刚度均为26 kN/mm高弹联轴器的动刚­度为纵向 、径向78 kN/mm 32.0 t,因。筏体和筏上设备总重约 此16 2.5 t 4Hz的选用 个额定载荷为 、固有频率为JYQN-2500型气囊隔振器­进行弹性支撑,此外还12有 个同型号的横向气囊用­于提高系统的稳定1.15[8],极性。计算时,取螺旋桨附连水系数为 惯1.3 N·m2,径惯性矩为1.6 N·m2。在计算传性矩为 II统的刚性支撑方案­时,推力轴承 的纵向刚度设0;在计算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方案时,推置为 I 0。力轴承 的纵向刚度设置为

3 桨-轴-船体结构振动传递特性­分析

5~100 Hz分别以螺旋桨处频­率范围为 的纵向、水平和垂向单位简谐激­励力作为模型输入,以船体的径向均方速度­作为指标,对比分析推力轴承整体­减振与刚性支撑方案的­振动传递特性。然后,将利用间接识别法获得­的螺旋桨纵向力谱作为­模型输入,识别出两种方案下对系­统振动能量贡献量大的­优势模态。

3.1 纵向振动传递特性

5~100 Hz在螺旋桨处施加 单位纵向激励力,计算螺旋桨激励力至船­体的振动传递特性,推力5轴承整体减振与­刚性支撑的纵向振动响­应如图所示。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刚性支撑­方桨-轴-船体的案,推力轴承整体减振技术­改变了振动传递特性,降低了船体振动优势模­态所对应的峰值响应,且对螺旋桨激励具有良­好的纵振衰减效果。

7和图 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螺旋桨横向激励,相较于刚性支撑方案,推力轴承整体减振技术­无明显减振效果。由于推力轴承整体减振­方案并未对轴系的横向­振动采取隔振措施,因此计算结果与预期相­符。52.7 Hz在螺旋桨纵向激励­条件下,紧靠 右侧的两-轴-筏 -轴阶模态分别为桨 体二阶垂向弯曲、桨系统三阶垂向弯曲与­筏体二阶垂向弯曲耦合­模态。由于在该频段内筏体与­桨轴系统发生耦合振动,因此该部分振动被放大,在整体减振系统设计时­应引起注意。

3.4 螺旋桨力谱作用下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

间接识别法是利用三维­声弹性分析给出的单位­螺旋桨非定常激励力引­起的推力轴承基座处船­体纵向加速度响应传递­函数以及加速度响应实­测值,来换算获取螺旋桨纵向­非定常激励力谱的一种­方法[8]。该方法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提100 Hz出,并在 低频范围内对比了测点­处加速度响应的计算与­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90 r/min本节利用间接识­别法[ 9 ]在主机转速5~100 Hz工况下对某五叶船­用螺旋桨 低频纵向8激励力谱进­行了估算,结果如图 所示。图中,前2 7.5 Hz个峰值分别对应螺­旋桨叶频 及其倍频15.0 Hz。将计算获得的螺旋桨非­定常激励力谱作为数值­模型的输入,以船体径向均方速度为­指- -标计算桨 轴 船体系统的振动响应,基于推力轴承的不同安­装状态得到两种方案的­计算结果9)。(图 根据计算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

 ??  ?? 图5 DBN微调阶段 的训练误差变化曲线F­ig.5 Curves of DBN training error in fine tuning
图5 DBN微调阶段 的训练误差变化曲线F­ig.5 Curves of DBN training error in fine tuning
 ??  ??
 ??  ?? Fig.1图1 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结构­图Structure diagram of IVIS for marine thrust bearing
Fig.1图1 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结构­图Structure diagram of IVIS for marine thrust bearing
 ??  ?? 图2 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振动传递路径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vibration transmissi­on path of IVIS for marine thrust bearing
图2 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振动传递路径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vibration transmissi­on path of IVIS for marine thrust bearing
 ??  ?? Fig.3图3 桨-轴-船体结构原理样机Pr­inciple prototype of propeller-shaft-hull
Fig.3图3 桨-轴-船体结构原理样机Pr­inciple prototype of propeller-shaft-hull
 ??  ?? Fig.4图4 桨-轴-船体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 of propeller-shaft-hull
Fig.4图4 桨-轴-船体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 of propeller-shaft-hull
 ??  ?? Fig.8图8 螺旋桨纵向激励力谱L­ongitudina­l excitation force spectrum of propeller
Fig.8图8 螺旋桨纵向激励力谱L­ongitudina­l excitation force spectrum of propeller
 ??  ?? 图6 10-9 m/s)水平振动传递特性(基准速度为Later­al vibration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Reference velocity is 10-9 m/s)
图6 10-9 m/s)水平振动传递特性(基准速度为Later­al vibration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Reference velocity is 10-9 m/s)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