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一种雷达罩通风方式的­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

-

1)两种方案下系统模态均­避开了螺旋桨叶频及其­倍频。2)刚性支撑方案中船体的­振动能量主要由桨-轴 态(23.5 Hz)和螺旋桨系统一阶纵向­弯曲模全桨叶同向伞状­弯曲模态(25.0 Hz)决定;整体减振方案中船体的­振动能量主要由螺旋桨­全桨叶同态(32.5 Hz)和桨-轴系统三阶纵向向伞状­弯曲模弯曲模态(52.7 Hz)决定。3)相较于刚性支撑,由于减振系统的低频大­阻抗特性,整体减振方案中螺旋桨­全桨叶同向伞25.0 Hz 32.5 Hz,船体的径状弯曲模态由 提高到了15.2 dB,在 5~100 Hz向均方速度峰值降­低了 低频12.2 dB。段内船体径向均方振动­速度级降低量为

4 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激励响应特性实验

为验证推力轴承整体减­振系统的隔振效果, I II分别测量推力轴承 承载和推力轴承 承载时船体相同位置的­径向振动响应信号,以壳体轴向和200周­向均布的 个加速度传感器测点均­方根值为指标,确定激振器激励频率处­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评估同一工况两种方案­下振动信号的衰减量,即系统对螺旋桨特征线­谱的衰减效果。实验室用10于模拟螺­旋桨推力的纵向液压加­载装置如图10~30 Hz所示,该装置能稳定输出 最大幅值为10 kN 200 kN的单频简谐激励力­和最大 的静推3力。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 种工况下系统的激2 11~励响应特性,实验工况和结果分别如­表 和图13图 所示。11~图 13由图 可知,推力轴承采用整体减振­15 ,20 25 Hz方案后,在激励频率 和 处船体特征12,13 11 dB响应峰值分别具有 和 的减振效果。结合数值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应用推力轴承10 dB整体减振技术后,船体的振动响应具有 以

[张维,李天匀,赵耀,等. 基于液压阻尼减振器的­轴系纵振控制研究[ 中国造船,

摘 要:[目的]雷达罩是现代舰船雷达­隐身防护的必要装备,为保证雷达罩内雷达的­转动及发射性能不受影­响,需解决雷达罩内的环境­温度控制问题,而传统设计的通风空调­方式不符合要求,为此,提出一种封闭式雷达罩­内的通风空调方式。[方法]该通风空调方式是将空­调风管接入雷达基座的­腔体,送风口位于腔体壁面,利用

腔体作为静压箱送风。为验证所提方式的有效­性,以某试验用封闭式雷达­罩为对象,构建物理模型及数值计­算模型,开展雷达罩内的热分布­和通风效果的仿真模拟­及试验测试。[结果]结果表明:采用雷达罩基座通风空­调方式后,雷达罩内的温度能满足­设计要求,且温度分布比较均匀。[结论]所设计的雷达罩基座通­风空调方式可

以满足封闭式雷达罩内­的环境控制要求和用于­现代舰船雷达隐身设计。关键词:雷达罩;雷达基座;空调通风;仿真分析

201108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上海

0引言

考虑到隐身性需要,现代舰船上露天布置的­大型雷达需要安装封闭­式雷达罩,而雷达阵面的电子元器­件工作时会发热,在封闭空间内,若散热不及时,会导致阵面过热和环境­温度过高,从而使雷达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效率下降。对于超出规定10 ℃,雷达工作效率就会下范­围的温度,每增高2.0%[1]。此外,雷达设备在罩内的空间­占比降约 60%),雷达阵面在转动以及发­射雷达波时,大(约不允许发射阵面前有­遮挡,而传统设计的通风空调­方式易对雷达波发射产­生干扰或遮挡,不仅影响了雷达性能,而且也难以满足封闭式­雷达罩内的热环境控制­要求。针对雷达罩的工作特性­以及罩内的热环境控制­要求,张娟等[2]构建了雷达罩的仿真模­型,通过计算雷达罩表面的­热分布,将流场计算得到的温度­值插值到对应的热应力­分析模型中;文献[3-7]对雷达罩本体结构的壁­面厚度、电性能、材料、隐身性等进行了研究,且主要偏重于提高雷达­罩本体的功能特性。然而,国内目前还缺乏针对雷­达罩内温度场及相应通­风空调方式的研究。因此,本文将针对封闭式桅杆­雷达罩的通风空调设计,按照水面舰船桅杆通风­区温度控制的规范要求,以某试验用封闭雷达罩­为对象,结合我国水面舰船雷达­隐身设计要求,开展雷达罩内环境温度­控制的仿真及数值计算,提出一种既能控制雷达­罩内温度又不影响雷达­工作性能的通风空调方­式,并验证其实际效果。所提通风空调方式,对于提高我国水面舰船­的相关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雷达罩通风空调设计方­案1.1 研究背景

1图 所示为某试验用舰船桅­杆顶部的雷达罩布置。由图可见,雷达安装在基座上,整个雷达和基座被封闭­在雷达罩内。雷达阵面在罩内转动并­对外发射雷达波,为保证雷达能正常工作,参考相关规范对水面舰­船桅杆通风区的温度控­制要求[8], 37 ℃。雷达罩总的热负雷达罩­内的温度被控制在6 373 kcal/h,其中传导热量为1 643 kcal/h,设备荷为 4 730 kcal/h,雷达罩内空调设计送风­温发热量为20 ℃ 17 ℃度为 (温差为 ),计算需要的空调风1 300 m3/h。如果要控制封闭式雷达­罩的温量约度,需采取适当的送风方式,将空调风均匀地送入雷­达罩内,并及时带走罩内的热量。但因雷达罩的结构特殊,其类似于球形,风管无着力点,使得风管沿雷达罩边壁­布置会干扰雷达波的发­射,进而影响雷达的性能。因此,采取何种通风方式就成­为了封闭式雷达罩内环­境控制的核心。

1.2 通风空调设计

因为设计风管时既不能­在雷达阵面周围布置,也不能沿雷达罩的边壁­布置,所以只能采取自下而上­的通风方式。而将风管围绕雷达基座­一圈布置,虽然能满足自下而上的­送风要求,但却难以保证送风的均­匀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种舰船雷达­罩的通风空调方式,亦即将空调风管接入雷­达基座腔体,在腔体的壁面设置送风­口,利用该腔体作为静压箱­送风,由设置在顶部的排风机­抽风,从而形成稳定的自下而­上的单向流,并及时带走雷达阵面的­热量,以达到控制雷达2所罩­内温度的目的。舰船雷达罩通风原理如­图示。该空调通风方式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气流组织良好,可以有效控制罩内的温­度。

¶p (4) - - ρg ¶t ¶z为速度矢量,m/s;μ为黏性系数,kg(/ m·s), 2为压强,Pa;g 为重力加速度,m/s2。p 能量守恒方程: ¶ρT + div( ) = div( k grad T ) -S 5 ¶t cp ( ) T为比热容,J/kg·K; K式中:c T为温度, ;k 为流体p的传热系数,W(/ m·k);S 2为流体的内热源,即黏T性耗散项,kg·K/ m·s)。3 (因为封闭式雷达罩内雷­达阵面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非常大,所以本文构建的模型模­拟的流场属于强制对流­场。而对于封闭空间内的对­流过程计算,密度场计算是关键。本文对密度的处理采用­Boussinesq­了 模型,湍流模型则选用了低雷­诺数的k-ε模型,该模型对于近壁面的高­热流量梯度与近壁面函­数一样都有很好的适应­性,而且在湍流区与标准k-ε模型一样有很高的精­度。封闭式雷达罩空调通风­的温度场的仿真边界条­件为:入Velocity-inlet,出口边界 Pressure-out,雷达口边界 wall。罩外壁面+ div( ) = div(μ grad

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基于上述仿真模型计算­夏季工况下封闭式雷达­罩空调通风的温度场。其中,仿真条件输入如35 ℃,送风温度为20 ℃,下:雷达罩内初始温度为1 300 m3/h,雷达罩壁面温度为50 ℃。送风量为仿真计算封闭­式雷达罩的各关键剖面­的温度4分布。图 所示为各典型剖面位置,包括距离基1 000,3 330,5 500 mm座底部 剖面和垂直于雷达的2 5个中间剖面,各典型剖面的温度分布­如图 所示。5观察各剖面温度分布­的情况。由图 可见: 27 ℃,温度分布较均各典型剖­面的温度大多约为5(a)和图 5(e))的匀;靠近雷达阵面(图 局部温度35 ℃偏高,约 ,相比其他区域的温度,高了约8 ℃。经分析可知,这种现象是由雷达阵面­热流密度大所导致。

3 雷达罩内热环境测试

7为验证雷达罩通风空­调方式的效果,如图3所示,在雷达罩垂直壁面安装­了 个温度传感器, 1 000 3 300 mm分别距桅杆顶部 和 (靠近雷达阵150 mm 3面)以及距顶部剖面 处。这 个传感器用于采集不同­工况下雷达罩内的热环­境参数,其现8场布置如图 所示。

为验证仿真结果的有效­性,依据雷达罩内的温度传­感器布置的位置,在仿真模型中相同的位­3置取 个测点,考虑到实际雷达阵面在­转动,若只3取 个测点,得到的温度可能会有偏­差,故在雷达3 3模型的另一侧选取 个测点,以与原来的 个测点9相对应,如图 所示。6本文取 个测点的温度平均值为­实测温度, 10图 所示为雷达罩内的仿真­和实测温度随时间10­的变化曲线。由图 可见,仿真和实测温度曲线± 0.5 ℃下降的趋势基本一致,温差也控制在 以2内。可见,通过选取 组对称测点,可弥补简化的雷达罩仿­真模型中“忽略雷达转动”对舱室平均温度的影响,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13图 为开启空调设备后雷达­罩内测点的温度分时图。

[门薇薇,王志强,轩立新. 隐身雷达罩技术研究进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水面舰船北京:中国人

的参考借鉴价值。关键词:潜艇;操纵性;潜艇

XX摘 要:[目的]为了解决潜艇 舵的空间旋回运动控制­问题,采用模糊控制方法设计 舵空间旋回模糊操纵

系统。[方法]构造权限模糊系统,以解决旋回过程中 舵对于纵倾、横倾的控制力分配问题。对潜艇水平面定

深和空间变深旋回控制­进行仿真。[结果]研究表明,设计的潜艇 舵空间旋回模糊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

XX舵;空间旋回;模糊控制

X果,能实现无纵倾无横倾旋­回运动。[结论]验证了 舵空间旋回模糊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对于潜艇操纵有一定

1 430064海军装备­部驻武汉地区第二军事­代表室,湖北 武汉2 430033海军工程­大学 动力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本文利用基于对话框的­微软基础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MFC)程序框架编制 X舵潜艇六自由度运动­仿真软件,采用三阶龙格―库塔法求解潜艇六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得到潜艇的运动状态。

2 X舵空间旋回运动分析

旋回运动是潜艇水下机­动的常见方式,对于常规十字舵潜艇来­说,需要同时操纵方向舵和­艏、艉升降舵,来实现水下定深或空间­旋回。操纵过程为:方向舵角(δr)提供旋回的诱导力,一般在旋δb回过程中­保持舵角不变;艏舵角( )控制潜艇深角(δs度;艉舵 )控制潜艇的纵倾。因横倾无法由操舵进行­直接控制,因此常规的十字型艉舵­潜艇在旋回时都存在一­定的横倾。如前所述,X舵每片舵叶的转动可­以同时影响潜艇的深度、纵倾、横X倾和航向,因此 舵除了能控制纵倾和深­度,还能控制横倾,理论上为实现给定姿态­空间旋回创造2 δ1 δ4由表 可见,采用 和 进行旋回控制时,横倾角很小,旋回直径较大;而采用δ2和δ3进行­旋回控制时,横倾角较大,旋回直径较小。在δ1~δ4这4种旋回控制方­式下,纵倾角和深度速率的变­化幅度较小。

 ??  ?? Fig.12 12 II图 船体在工况 下的振动响应Vibr­ation response of the hull in working condition II
Fig.12 12 II图 船体在工况 下的振动响应Vibr­ation response of the hull in working condition II
 ??  ?? Fig.11 11 I图 船体在工况 下的振动响应Vibr­ation response of the hull in working condition I
Fig.11 11 I图 船体在工况 下的振动响应Vibr­ation response of the hull in working condition I
 ??  ?? 图9 10-9 m/s)船体径向均方速度对比(基准速度为Fig.9 Comparison of hull's radial mean square velocity (Reference velocity is 10-9 m/s)
图9 10-9 m/s)船体径向均方速度对比(基准速度为Fig.9 Comparison of hull's radial mean square velocity (Reference velocity is 10-9 m/s)
 ??  ??
 ??  ?? 2图 雷达罩通风原理图Fi­g.2 Ventilatio­n diagram of radome
2图 雷达罩通风原理图Fi­g.2 Ventilatio­n diagram of radome
 ??  ?? 1图 雷达罩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radome
1图 雷达罩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radome
 ??  ?? 图4 雷达罩典型剖面分布图­Fig.4 Typical section distributi­on of radome
图4 雷达罩典型剖面分布图­Fig.4 Typical section distributi­on of radome
 ??  ??
 ??  ?? Fig.7图7 雷达罩温度传感器布置­图Layout of the temperatur­e sensors on the radome
Fig.7图7 雷达罩温度传感器布置­图Layout of the temperatur­e sensors on the radome
 ??  ?? 图6 典型剖面平均温度分布­图Averag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ypical sections
图6 典型剖面平均温度分布­图Averag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ypical sections
 ??  ?? 图8 雷达罩上的温度传感器­现场布置图Field layout of the temperatur­e sensors on the radome
图8 雷达罩上的温度传感器­现场布置图Field layout of the temperatur­e sensors on the radome
 ??  ?? Fig.9 9图 雷达罩测点布置图La­yout of test points on the radome
Fig.9 9图 雷达罩测点布置图La­yout of test points on the radome
 ??  ?? 11图 雷达罩外界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ig.11 Curve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of radome with respect to time
11图 雷达罩外界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ig.11 Curve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of radome with respect to time
 ??  ?? 12图 雷达罩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ig.12 Curve of internal temperatur­e in the radome with respect to time
12图 雷达罩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ig.12 Curve of internal temperatur­e in the radome with respect to time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