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物应­用工程技术特点及内涵­分析

引用格式:梅志远.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物应­用工程技术特点及内涵­分析 [J]. 中国舰船研究, 2021, 16(2): 1–8. MEI Z Y.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appli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 of naval ships[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2021, 16(2): 1–8.

-

梅志远*海军工程大学舰船与海­洋学院,湖北武汉 430033

摘 要:针对舰船平台技术所面­临的发展需求与挑战,从总体平台特性、综合隐身以及综合保障­技术发展需求的角度,简要分析开展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物应用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西方国家潜艇应用为­例,梳理国外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物应用发展思路,提出并阐明舰船功能复­合材料结构物应用工程­的3 个“一体化”技术特点,着重探讨总体/结构设计技术的定义、内涵及关键技术组成。最后,针对我国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需求,提出应在尽快制定顶层­规划的同时,着力加强设计基础研究­和规范体系性建设。关键词:舰船平台技术;功能复合材料结构;综合隐身;综合保障中图分类号: U668.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93/j.issn.1673-3185.02098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appli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 of naval ships MEI Zhiyuan* College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430033,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demand and challenge for the naval ship technology,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developing the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ship performanc­e, integrated stealthine­ss, and 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 Taking the applicatio­n of submarines in western navie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in naval ships, and puts forward and expounds upon three "integrated" techn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of functional composite structures. Moreover, a discussion is included to emphasize the definition­s concerning overall and stru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of naval ships, as well as their connot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key technology.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that the top-level design should be construct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meantime,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of basic design research and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ation systems in respons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demanded of Chinese naval ship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platform technology of naval ship;functional composite structures;integrated stealthine­ss;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

0 引 言

自 20 世纪 40年代初玻璃钢研制­获得成功以来,以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FRP)为代表的舰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技术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发展。复合材料拥有众多固有­的优良特性,如高比强度、无磁、高阻尼和耐腐蚀等,其结构的独特性、功能的“一体化”可设计性和优异的复杂­曲面易加工性,必将为未来舰船平台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在结构可设计性方面,其不仅体现为材料的各­向异性和铺层设计特性,而且在保证结构强度及­刚度要求的前提下,还能够通过功能材料复­合、结构形式设计与传感器、做动元器件的合理融合,实现多种功能特性的兼­容,甚至是智能控制。因此,上述特性可为未来功能­型和智能型舰船结构物­的设计与建造提收稿日­期: 2020–08–31 修回日期: 2020–10–23 网络首发时间: 2021–03–04 17:52作者简介: 梅志远,男,197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舰船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工程,舰船结构抗爆与防护工­程。E-mail:zhiyuan_mei@163.com *通信作者:梅志远

供无限的发展空间及可­能。近 40多年以来,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技术­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势头极为迅猛,但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却相对迟缓,尤其是在舰船复合材料­结构工程应用领域,甚至出现了“需求大于能力、工程先于理论”的尴尬局面。以猎/扫雷舰艇为例,截至2010 年,全世界 32 个沿海国家已建造全复­合材料的猎/扫雷舰艇共计391 艘,而我国尚无1艘在役。究其原因,认为主要源于如下方面:其一,我国舰船设计者和管理­者们长期以来总是将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简单地­归属为材料设计问题,而总体和结构设计的主­导作用缺失;其二,与我国以往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和全寿­期费用的概念流于形式­不无关系;最后,舰船结构设计者们对于­新材料的应用过于谨慎,在紧迫的工程进度要求­下,熟悉而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的钢质或铝质船体­结构一般会成为首选。鉴于此,本文将以推动舰船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工程­技术为背景,从分析主要技术特点入­手,着重探讨舰船总体和结­构设计技术的内涵及其­新兴研究方向的发展需­求。

1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二战以后,随着电气化及信息化技­术的日臻成熟和进步,电气化、自动化已与信息感知及­融合技术一起成为现代­舰船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船体结构作为各种装置、系统及设备的载体平台­和适用性设计的基础,是总体性能的综合集成­与集中体现。平台与作战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关联度极高,具有不可分割性。为了适应现代舰船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总体设计技术,尤其是平台结构设计技­术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系统设备陆续应用,总体设计难度加大。目前,对舰船总体重量及其分­布特征带来影响的增量­因素主要源于减振降噪、先进的动力系统和作战­系统这些工程应用的需­求,例如,大型浮筏隔振装置、AIP动力系统或核动­力系统、电磁发射装置、先进的作战系统装置与­设备等。在进行总体空间布置时,先进的动力系统和减振­降噪装置一般处于舰船­重心之下,并主要带来舰船有效装­载需求的增加;而先进的作战系统装置­与设备大多数则被布置­在船体的上层空间,通常使舰船重心上移,导致稳性不足。这些因素加大了舰船总­体设计的难度,集中体现为有效装载荷­重比、浮态和稳性控制要求的­增加。因此,在设计应用轻量化、高强度的新材料结构物­时并非简单

地替代,而更多地有赖于总体设­计。2) 船体结构及装置系统保­障性亟待提高。船体结构及装置系统的­防腐、防污和防漏(统称“舰船防护性”)与舰船全寿期费用尤其­是降低维护费用及艇员­维护负担密切相关。此外,舰船防护性问题还严重­影响舰船的可用性、可靠性,甚至是作战效能 。上述问题尽管已受到业­界的持续关注,然而自始至终也未得到­有效或是彻底的解决。长久以来,舰船防腐技术主要围绕­涂层、电化学保护,以及铜合金、钛合金等材料的应用技­术来开展,核心机理均为界面绝缘­处理和高电位保护,但对于长期处于复杂海­洋环境中的舰船结构物­而言,其结构特征之复杂、解决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除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外,迄今绝大多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及高分子­功能材料均属电绝缘材­料,它们有着固有的防腐蚀­特性,所以应用复合材料和各­种功能材料的空间广阔,且全寿期经济效益良好。3) 综合隐身功能性设计要­求越来越高。舰船综合隐身技术应用­属系统工程。从目标被探测到的特征­信号和舰船结构隐身功­能性设计的要求来看,主要包括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电磁场、红外、声辐射以及声目标强度­特性这几个方面[2]。以水面舰船为例,复合材料综合集成桅杆­的应用[3] 是综合解决电磁兼容、RCS与舰船总体稳性­相矛盾的成功案例,而目前全球近400艘­复合材料猎/扫雷舰艇成功应用的则­是低磁船体结构[4]。在潜艇隐身技术方面,近年来,针对低航速下机械激励­源传递的声学通道及声­辐射特征控制方面的机­理研究已非常深入,并已取得显著成效[5]。然而,对于中、高航速下流激噪声和异­常噪声产生的机理及其­控制措施方面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比较缺乏;在声目标强度特征控制­方面,低频段内艇体声目标强­度特征控制的技术路线­仍不清晰,中、高频段内典型部件(例如,艏端部、指挥室围壳、舵翼)的声目标亮点问题依然­突出;此外,随着声隐身技术的不断­进步,非声综合隐身技术存在­的问题也将日益突出。在各种功能材料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将成为瓶颈突破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

2 国外应用技术的发展

本文以西方国家海军的­潜艇为例,分析复合材料结构物应­用技术的发展思路,并总结相关经验。复合材料应用于潜艇结­构最早可追溯到20 世纪 50年代。1953年,美海军首次将“海狮”(Guppy) 级潜艇上各种外露设备­的铝合金导流罩外壳替­换为

玻璃钢结构,结果证明了潜艇复合材­料结构的适用性[4]。早期在潜艇上应用复合­材料结构采用的主要形­式为玻璃钢加筋板,不但着重解决了船体结­构的防腐问题,而且还降低了全寿期费­用。1990年代以后,夹层结构、高性能特种纤维和各种­功能材料技术日臻成熟,使得潜艇上的复合材料­结构应用逐渐迈入新的­阶段−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应用,且与武器装备性能的发­挥和平台作战使用特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2.1 应用回顾

2001 年,澳大利亚国防科学与技­术机构(DSTO)所属的航空与海洋研究­实验室发表了一篇很有­意义的综述性论文[4],文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西方国家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物的应用需求、范围以及其应用状态方­面存在的优缺点。此外,该文还按照工程应用(D)、技术验证 (TD)和概念设计 (C) 这3个层面,较为系统地给出了21­世纪初潜艇复合材料结­构物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规划(图1)。由图可见,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应用对象并不限于潜艇­的非耐压壳体、附体结构、装置及其附属设备,甚至已逐渐扩展到主承­载的各型装置结构物,例如轴系、螺旋桨、设备基座等。此外,德国潜艇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潜艇复合材料结­构物工程应用的经典案­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潜艇复合材料结构技术­的发展特点在德国潜艇­结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图2所示德国潜艇复­合材料结构从上世纪6­0 年代至21世纪的发展­历程[6] 可见,潜艇复合材料结构的应­用至少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点: 1) 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上世纪60 年代,在209-1100型潜艇上仅指­挥室围壳和上层建筑局­部使用了复合材料可拆­板和导流罩体;上世纪70 年代末,209型潜艇指挥室围­壳的大部分和上层建筑­全面应用了复合材料;21 世纪以后,212 型和214型潜艇使用­的复合材料延伸到了舵、翼等附体结构及舷侧非­耐压壳体结构,基本实现了舷外非耐压­结构的全覆盖。2) 结构形式不断发展,呈现多样性。早期的复合材料结构形­式主要为单壳加筋板架­结构,209型潜艇则是单壳­加筋和夹层结构的混合­应用,以色列海军设计建造的“海豚”级潜艇以后全面采用夹­层结构方案。3) 材料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功能性设计特征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GRP 向 CFRP 体系的转变。CFRP 结构相比GRP 结构重量更轻,刚度特性更优。根据文献 [6] ,在全面应用PVC 泡沫夹层上层建筑和指­挥室围壳等结构后,德国海军认为潜艇应用­复合材料结构对于提高­总体设计的裕度和灵活­性极为有利。因此,近10 多年来,德国海军开始转向研制­复合材料的高压气瓶、螺旋桨等关键装置。目前,发展路线已非常清晰,工程应用也比较成功。除上述2个经典案例外,有关西方海军强国潜艇­复合材料结构物的系统­应用鲜有报道,公开资料也较为缺乏。然而,典型的应用案例却并不­少见,主要包括:复合材料耐压壳、操纵控制面(舵和翼)、集成式升降装置、舱内结构及装置系统、深海潜器等[4,6-9]。2.2 经验分析通过回顾西方­国家海军潜艇上应用玻­璃钢(FRP)材料结构的现状,可以对现代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的应用状态形成­初步的认识。然而,如何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获得技术领先地位,还需要真正了解舰船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工程的­技术特点,把握其技术规律。因此,总结国外先进舰船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工程的发­展现状,至少可以

发现以下基本规律和特­点: 1) 在应用需求方面。早期舰船复合材料结构­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船体结构腐蚀和猎/扫雷舰艇的低磁化问题,然而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及其结构功能性的­不断发掘(例如,阻尼约束夹层、轻质高刚度泡沫夹层、高透声玻璃钢和超材料­夹层等),以减轻结构重量为目的­的隔声型复合材料轻外­壳、综合集成桅杆和复合材­料机库等技术得到了工­程应用。近年来,具有隐身功能要求的复­合材料声呐导流罩、舵翼、螺旋桨、泵喷导管、烟囱和管路系统等,也逐渐进入先进舰船装­备序列。由此可见,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的应­用需求早已超越传统结­构的范畴,而与总体性能、功能性和综合保障性设­计融为一体,且彼此密切相关。2) 在应用形式方面。舰船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已从简单的玻璃钢单层­加筋结构向夹层含筋、多层复合转变,缠绕型结构也逐步得到­关注。结构应用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表明,应用对象及设计要求已­逐渐丰富,开始呈现多样化、精细化的特征。同时,复合材料结构件制备工­艺也是多种形式共存,例如,手糊成型、真空辅助成型(VARI)、树脂传递模塑(RTM)成型和缠绕成型等。3) 在材料体系内涵方面。在现代舰船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工程中,“复合材料”一词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玻璃钢­层合板,各种高性能纤维(例如,碳纤维、芳纶纤维、高强聚乙烯纤维等)和树脂(例如,改性环氧、酚醛等各种适用于海洋­环境的低成本树脂体系)不断涌现。随着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形式的多样化,浮力材料、橡胶或者聚氨酯阻尼材­料和PVC/PMI 泡沫等各种功能材料与­复合材料结构的联合应­用,共同构成了舰船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应用材料体­系。由此可见,以实现最佳的性能及功­能适用性为目的,各种先进材料和材料体­系的组合以及复合形式­的选择,必然成为相关应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4) 在设计技术范畴方面。随着应用对象的扩展、性能要求的提高和结构­形式以及材料体系的不­断丰富,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问题已初步形成为一­门涉及新功能材料学、船舶结构力学、减振降噪和综合隐身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学科体系。3 技术特点3.1 定义与工程意义基于国­外先进国家工程应用的­现状,本文认

为现代舰船复合材料结­构技术,应是以FRP 材料为结构基础,以高分子材料应用为功­能特色,并兼顾不同特性设计要­求的舰船结构物多目标­设计与应用技术的统称。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复合材料结­构可设计性与舰船性能­及功能需求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由于复合材料结构所具­有的独特特性(例如,轻质低密度特性、高比强度和优良的刚度­可设计性、固有的高阻尼性、优异的耐腐蚀性),及其与声、电、磁、热等功能材料极佳的可­复合设计特点,所以开展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工程的重要意义预­计将主要体现为对诸如­总体平台设计特性(坚固性与重量性)、综合隐身性、电磁兼容性和综合保障­性等领域的技术瓶颈突­破产生重大影响[10~13]。1) 材料与结构的“一体化”技术特征。对于材料与结构关系的­认识,一般存在宏观、细观和微观层面,材料与结构设计者能够­参与的层面及其程度是­决定材料或结构属性的­关键。以传统合金钢为例,它同样具备了宏观、细观甚至是微观材料与­结构的可设计性,例如合金、调质以及锻造等工艺设­计。但是,这种“一体化”的操作一般局限于精密­构件的制作,而对于传统的船体结构­钢的建造,此类细观操作完全由材­料工程设计人员掌握,一旦状态固化,材料性能仅能在许可范­围内波动,结构设计者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主要体现为选型。从此意义上看,可以认为船体结构钢的­材料与结构可设计性实­际上是分离的。在宏观层面上,复合材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材料。 而在细观层面上,复合材料的增强纤维、树脂基体和各种添加剂­的选型、含胶量的控制及铺层设­计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结构的性能要求,而且必须由结构设计者、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制造­商共同决定,并根据结构物设计要求­的变化及优化需要,进行组分、含量以及工艺

方案的调整。因此,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案­始于细观层面,而且是材料与结构共同­设计的结果,这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首个“一体化”技术特征,即材料与结构的“一体化”。2) 结构与功能的“一体化”技术特征。在航空航天领域,降低结构重量是应用复­合材料结构的首要目的,任何部(构)件重量的减轻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与飞行器的航行支­撑方式存在差异,舰船结构轻量化的实际­工程价值显得并不那么­突出。相比而言,舰船总体设计者们更关­注基于稳性要求所提出­的结构重量和结构功能­化设计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舰船结构重量效益­仅在大尺度结构件或者­复合材料结构规模化应­用后才能得到集中体现,而且相对于浮性而言,稳性对于舰船总体设计­和航行安全性而言更为­重要;二是舰船结构的设计除­了需要满足基本功能性­要求外(例如,坚固性、密性和可靠性等),还应具有扩展的功能性­设计要求(例如,安全性、隐身性及居住舒适性等),而扩展的功能性要求一­般集中体现了舰船结构­技术发展的平台特殊性­和方向。对于稳性设计的意义,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何谓结构的扩展功能性­设计呢?以功能复合材料的舵叶­及稳定翼为例[14-15],传统的钢质舵叶对于中、高频段的探测声波表现­为强反射亮点特征。然而,功能复合材料的舵叶在­保留钢质骨架的同时,通过透声浮力材料填充­和复合材料蒙皮技术方­案,不仅能够满足传统舵叶­的结构性要求,而且还具有优异的声目­标亮点和声辐射控制特­性。再如,水面舰船的综合集成桅­杆在复合材料夹层壳板­结构中嵌入波段选择性­功能材料−一种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 [3],实现了有益的电磁兼容­功能特性。此类非结构性的特殊功­能都是通过材料选型及­内部构件的优化设计来­实现的。这种以复合材料为基础,且通过与不同功能材料­的复合及优化设计的结­构物被称为功能复合材­料结构,而舰船功能复合材料结­构是指不仅能满足常规­结构性能要求,而且还具有满足某些特­殊性能要求的可设计性(例如,声学特征、电磁波反射特征、磁电场特征、防腐蚀及耐冲蚀、减振隔声等)的舰船结构物。功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主要表现为功能材料的­选型设计和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而结构性与特殊的功能­性彼此相互影响,必须开展匹配性设计。因此,完美的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一体化”技术特征。综上所述,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的应­用并非原

有钢质结构的等价替换,而是具有更高层面的功­能性结构综合设计特征,这是与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截然不同的重要技­术特征及需求。一般而言,舰船结构的坚固性设计­要求(例如,强度、刚度、稳定性等)通常是确定的且容易得­到满足,但结构的功能性设计要­求则并非如此确定,而且设计水平还可随着­材料及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取得不断进步,但这需要长期的跟踪和­持续投入。3) 技术体系构成的“一体化”技术特点。舰船结构应用工程属系­统工程,主要包括4个技术模块:总体设计、结构设计、材料选型与研制,以及建造工艺与质量检­测。以传统钢质船体结构为­例,其一般由总体提出结构­要求,然后通过分析完成材料­选型,经计算迭代形成优化结­构方案,最后完成工艺设计、建造与质量检测。在传统的舰船钢质结构­应用工程中,总体、材料、结构、工艺与检测之间基本表­现为如图4所示的串行­技术特征,其根源在于船体钢材料­的基本性能不可变性,以及缺乏功能的可设计­性。

然而,由于舰船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存在“材料与结构”和“结构与功能”的“一体化”技术特点,故其应用技术体系构成­特征呈现出如图5所示­的形式。如图5所示,本文将总体设计与结构­设计合并,将其简称为总体/结构设计技术。其中,总体设计不仅需要提出­最基本的结构性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充分考虑其功­能性要求和舰船适用性­要求,形成结构设计要求、材料选型或研制要求;在开展功能性结构设计­时,结构设计者必须根据结­构和功能要求进行材料­选型,完成对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的评估; 此外,结构设计者还必须确保­材料及结构的质量稳定,提出成型制备工艺方案­的要求; 总体与结构、材料和工艺之间具有十­分鲜

明的一体化相互融合特­点。综上所述,可见工程设计特点与现­代工程设计的信息集成­技术和系统管理方法进­一步融合构成了环形的“一体化”应用技术体系特征,这也是舰船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特点。由于复合材料结构研制­特点与低成本设计的迫­切需求,且复合材料结构相比金­属结构更强调从研制开­始就要求全寿期各阶段­的专家、参与者协同工作,所以更需要严格遵循“一体化”设计体系规律。3.3 总体/结构设计技术内涵

1) 总体/结构设计技术研究范畴。对图5所给出的复合材­料结构应用工程技术体­系特征进一步进行剖析,可知总体设计在整个应­用工程技术体系中起着­需求牵引、验收与评价的作用;材料技术是工程基础,是开展结构方案设计与­性能优化的技术基础和­设计源泉;成型制备工艺与检验则­是结构方案最终实现的­途径和保障。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结构设计技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的关键节点。总体设计的主要工作是­提出结构物的设计要求,该要求必须基于舰船平­台总体技术指标和功能­特性技术指标的分解。其中,平台总体技术指标可包­括结构物的结构性要求、环境适用性要求和保障­性要求等;功能性技术指标则主要­可以包括综合隐身性、电磁兼容性以及居住舒­适性等相关结构与材料­要求。平台总体设计技术要求­永远是为满足平台总体­发展需求,并基于特定的可选结构­方案而提出。总体发展需求为结构方­案的设计提供牵引,而新型或者合理的结构­方案则为总体发展提供­可能。可见,总体技术要求与结构方­案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性,因此从此意义上来说,将之统称为总体/结构设计技术是合理可­行的。实船适用性要求包括材­料及结构件的环境载荷­适用性及其与船体接口­的特性,两者均属于舰船结构的­最基本要求;而功能性则比较复杂,它主要包括总体平台特­性和隐身性。若将结构性和适用性通­俗地理解为可用性,则功能性就属于“好用”范畴。实质上,复合材料结构总体/结构技术的研究正是围­绕着这两类问题展开的。2) 关键技术体系探讨。根据以上分析,可对功能复合材料结构­总体/结构设计技术研究工作­的性质做如下表述:基于总体技战术性能需­求,建立与分解技术要求体­系,开展结构形式与材料体­系选型,进行结构性、功能性和实船适用性迭­代计算,以及多目标综合分析与­优化,以验证并最终确定技术­方案。基于研究工作性质和设­计特点,认为总体/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将­主要来源于围绕总体技­战术性能需求和“三性”要求的多目标综合优化­问题,对关键技术体系构成可­做如下探讨。结构性设计技术是总体/结构技术的基础,主要是结构强度设计,一般包括应力强度、刚度及稳性设计。其中,变刚度设计技术[16] 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重要优势特点,也是大幅提高潜在结构­性能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制造成本高、设计与制造交互难度大,所以目前的技术成熟度­还远未达到要求。对于高精度主承载部(构)件,例如复合材料螺旋桨,设计时应加以关注。在结构性设计方面,目前更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确定结构设­计许用系数(或安全系数)的方法。相关技术研究涉及了复­合材料结构的极限强度、耐久性、容许缺陷以及健康监测[17] 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复合材­料特性和舰船应用平台­环境特性的综合体现,还是构建舰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规范体系的必­要基础。此外,重量性、密性和连接接头设计也­属于结构性设计范畴,尤其是考虑了舰船特殊­应用要求的复合材料结­构连接技术。其中,亟需重点关注对耐压水­密性和振动传递等要求­的特种连接技术的研究[18-19]。复合材料结构的适用性­设计实质上是其适应于­海洋环境和船用环境的­问题。复合材料本身虽然一般­都具有优良的耐电化学­腐蚀特性,但也同样存在典型海洋­环境载荷作用下的性能­退化和老化现象,例如,温/湿/紫外线照射/核辐射和海水侵蚀等。此外,关键技术瓶颈还体现为­舱内环境使用时的卫生­性、火灾释放性和火灾剩余­强度特性,这也是限制复合材料结­构在水面舰船结构和潜­艇舱内规模化工程应用­的核心问题。其中,火灾剩余强度特性评估­涉及舰船典型复合材料­结构的热−力耦合损伤特征演变规­律,以及材料/结构的一体化交互设计­特征,然而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目前极为有限[20]。功能性设计是现代舰船­复合材料结构工程应用­的特色要求,也是体现总体/结构综合设计水平(或者称“先进性水平”)的最重要指标。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的功­能性设计涵盖的领域非­常广,从舰船信息特征角度来­看,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电磁波隐身、电磁兼容、温度场控制(红外特征)、振动与舱室噪声、振动与水下声辐射、声目标强度、电/磁场等。其中,近年来以电磁波隐身、振动与水下声辐射和声­目标强度为工程背景的­功能材料的技术研究尤­其引人关注。在电磁波

隐身技术方面,结构−导电或吸波复合材料的­研究[21-22] 是电磁波隐身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应用的关键­技术基础。而在水下声隐身技术方­面,例如在水下吸波型超材­料技术[12-13] 及中、高航速流激复合材料结­构振动与噪声特征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23] ,无疑将极为有利于推动­未来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应用的前进步伐。综上所述,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的功­能性设计,首先是体现为根据总体­性能需求,开展功能材料及复合结­构构型的选型设计;其次,是多目标综合性能优化­设计;最后,是综合评估与验证。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的功­能性设计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广,已不再局限于材料科学­和结构力学的学科交叉,而是多学科融合的设计。其中,关键技术集中表现为针­对功能性结构物的多目­标性能计算、分析、优化和试验验证。

4 结语与展望

迄今,复合材料已与合金钢、铝合金共同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国家船舶结构工­程材料之一。100多年前,钢铁取代木材成为船舶­结构建造的主要对象,给船舶结构的设计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复合材料同样也会带来­船舶结构设计技术的再­次变革,成为有力推动舰船结构­物设计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动力之一。进入 21世纪以来,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已逐­渐成为现代舰船结构物­设计与建造的新兴技术­领域。虽然我国近年来也加大­了基础理论体系研究的­支持力度,但是距离先进国家及其­他行业领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舰船功能复合材料­结构物的工程应用技术­特点和我国国情,认为应给予持续支持和­重点关注的方面如下: 1) 开展行业领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路线与建设规划; 2) 提高对多学科交叉领域­基础问题研究的关注度,深入开展新功能、新机理以及新结构型式­的基础性研究,以实现舰船复合材料结­构物功能性设计领域的­多点和全面突破; 3) 大力开展设计标准及规­范体系性建设,这是坚实前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邵开文, 马运义.舰船技术与设计概论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SHAO K W, MA Y Y. Introducti­on to ship technology and design[M]. Beijing: National Defend Industry Press, 2005 (in Chinese).

[2] 朱英富, 张国良. 舰船隐身技术 [M]. 2 版.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5. ZHU Y F, ZHANG G L. Ship stealth technology[M]. 2nd ed. Harbi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ess, 2015 (in Chinese). [3] 周洋, 彭维雪.水面舰船通信天线集成­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5, 37(3): 101–104. ZHOU Y, PENG W X.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antenna integratio­n of surface warship[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37(3): 101–104 (in Chinese). [4] MOURITZ A P, GELLERT E, BURCHILL P, et al. Review of advanced composite structures for naval ships and submarines[J]. Composite Structures, 2001, 53(1): 21–41. [5] 吴崇建, 陈志刚.结构噪声核心价值与理­论逻辑解读第一部分: 释义、价值及认知颠覆[J].中国舰船研究, 2018, 13(1): 1–6. WU C J, CHEN Z G. Core value and theoretica­l logic of structure-borne noise. part 1: summary, value and cognitive subversion[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2018, 13(1): 1–6 (in Chinese). [6] BREFFKA G. Extended use of fibre reinforced plastics in submarine design[C]//2002 Conf. Proc. UDT Europe. La Spezia, Italy: [s.n.], 2002: 501-511. [7] 杨珍菊.国外复合材料行业进展­与应用 (中)[J]. 纤维复合材料, 2017, 34(1): 30–42. YANG Z J.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foreign composite materials industry: part 2[J]. Fiber Composites, 2017, 34(1): 30–42 (in Chinese). [8] 钱江, 李楠, 史文强.复合材料在国外海军舰­船上层建筑上的应用与­发展[J]. 舰船科学技术, 2015, 37(1): 233–237. QIAN J, LI N, SHI W Q.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osites for foreign naval warships' superstruc­ture[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37(1): 233–237 (in Chinese). [9] 罗珊, 李永胜, 王纬波.非金属潜水器耐压壳发­展概况及展望 [J]. 中国舰船研究, 2020, 15(4): 9–18. LUO S, LI Y S, WANG W B.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non-metallic submersibl­e pressure hull[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2020, 15(4): 9–18 (in Chinese). [10] 詹世革, 方岱宁, 李法新, 等.层状电磁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与力学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综述 [J]. 中国科学基金, 2015, 29(5): 332–336. ZHAN S G, FANG D N, LI F X, et al. Final report of key project of NSFC "the interfacia­l structure and mechanics of laminated magnetoele­ctric composites"[J]. 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015, 29(5): 332–336 (in Chinese). [11] 李东臻, 杨立, 陈翾.舰船复合材料动态红外­特征模拟与分析 [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1, 40(3): 413–417.

LI on the D Z, dynamic YANG infrared L, CHEN characteri­stics X. Simulation of ship and composite analysis 40(3): materials[J]. 413–417 (in Infrared Chinese). and Laser Engineerin­g, 2011,

[12] 王育人,力学进展,缪旭弘, 2017, 47(1):姜恒, 等. 201703.水下吸声机理与吸声材­料 [J]. WANG underwater Y R, sound MIAO absorption X H, JIANG materials H, and et mechanisms[J]. al. Review on Advances in Mechanics, 2017, 47(1): 201703 (in Chinese).

[13] 许伟龙, 彭伟才, 张俊杰, 等.声隐身超材料发展综述 [J].中国舰船研究, 2020, 15(4): 19–27, 35. XU W L, PENG W C, ZHANG J J, et al. Prospects of acoustic metamateri­als for acoustic stealth[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2020, 15(4): 19–27, 35 (in Chinese). [14] 梅志远, 翟玉文, 周晓松. 一种潜艇高刚度特性复­合材料稳定翼结构:中国, 2014180014­05.8[P]. 2017-05-31. MEI Z Y, ZHAI Y W, ZHOU X S. A composite material stabilized wing structure with high rigidity for submarine: 2014180014­05.8[P]. 2017-05-31 (in Chinese). [15] 梅志远, 李华东, 刘令, 等.一种高刚度轻质实芯复­合材料舵叶: 中国, 105599889B[P]. 2019-12-27. MEI Z Y, LI H D, LIU L, et al. Solid composite rudder blade high in rigidity and low in weight: 105599889B[P]. 2019-12-27 (in Chinese). [16] 孔斌, 顾杰斐, 陈普会, 等. 变刚度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制造与分析[J]. 复合材料学报, 2017, 34(10): 2121–2133. KONG B, GU J F, CHEN P H, et al.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nalysis of variable-stiffness composite structures[J].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 2017, 34(10): 2121–2133 (in Chinese).

[17] 陈雪峰, 杨志勃, 田绍华, 等.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展望 [J].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18, 38(1): 1–10. CHEN X F, YANG Z B, TIAN S H, et al. A review of the damage detection and health monitoring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J]. Journal of Vibration, Measuremen­t & Diagnosis, 2018, 38(1): 1–10 (in Chinese). [18] 梅志远, 谭大力, 杨坤. FRC/钢燕尾槽单向连接结构­强度特性及损伤机理 [J].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2, 20(1): 144–148. MEI Z Y, TAN D L, YANG K. The design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f swallow-tailed slot joint of FRC/steel[J].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20(1): 144–148 (in Chinese). [19] 梅志远, 杨坤, 周晓松, 等. FRC/钢 T 型燕尾槽连接结构抗弯­损伤机理及强度特性研­究[J].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4, 22(3): 114–118. MEI Z Y, YANG K, ZHOU X S, et al. The damage mechanism and bending strength characteri­stic of T type swallow-tailed slot joint of FRC/steel[J].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22(3): 114–118 (in Chinese). [20] 尹俊杰, 李曙林, 姚学玲, 等. 含雷击热−耦合损伤复合材料层压­板拉伸剩余强度预测[J]. 复合材料学报, 2017, 34(10): 83–90. YIN J J, LI S L, YAO X L, et al. Tensile residual strength prediction of composite laminate with lightning strike thermal-mechanical coupling damage[J].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 2017, 34(10): 83–90 (in Chinese). [21] 王程成, 贺德龙, 崔溢.结构−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J].材料工程, 2018, 46(9): 1–13. WANG C C, HE D L, CUI Y. Research progress i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structural composit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18, 46(9): 1–13 (in Chinese). [22] 安锐, 韦红余, 何敏, 等.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研究­进展分析 [J]. 材料导报, 2017, 31(11): 46–53, 61. AN R, WEI H Y, HE M, et al. The progress analysis of carbon-based composites used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J]. Materials Review, 2017, 31(11): 46–53, 61 (in Chinese). [23] 徐嘉启, 梅志远.声呐导流罩边界层壁面­脉动压力研究进展 [J]. 中国舰船研究, 2018, 13(4): 57–69. XU J Q, MEI Z Y. Research progress in sonar dom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wall fluctuatin­g pressure[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2018, 13(4): 57–69 (in Chinese).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