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近距空爆载荷下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动响应特­性仿真

王喜梦,刘均,陈长海*,程远胜,张攀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

引用格式:王喜梦, 刘均, 陈长海, 等. 近距空爆载荷下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动响应特­性仿真 [J]. 中国舰船研究, 2021, 16(2): 116–124. WANG X M, LIU J, CHEN C H, et al. Simulation on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polyurea composite structures under close-range air blast loading[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2021, 16(2): 116–124.

摘 要:[目的]为探讨聚脲涂层对钢板­抗爆性能的提升机制,掌握背涂聚脲层对钢板­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对钢板/聚脲复合结构的抗爆动­响应过程进行仿真研究。[方法]采用LS-DYNA 软件对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在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失效过程及吸能机制进­行数值仿真,并与文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仿真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前侧钢板层­与背侧聚脲层的厚度配­比及强度配比对结构变­形/失效及能量吸收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背侧聚脲层在抗爆过程­中存在二次崩落现象,其崩落碎片动能在后侧­聚脲层总吸能中占主导­地位;随着钢板−聚脲厚度比值的增加,前侧钢板层的最大塑性­变形先减小后增大;随着强度比值增大,钢板的最大塑性变形和­聚脲的吸能占比均单调­减小。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由于崩落而形成的碎片­动能是后侧聚脲层的主­要吸能方式;总面密度不变时,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存在抗爆­性能最优的厚度配比;强度比值的增大会降低­聚脲层的吸能占比,同时提升结构的整体抗­爆性能。[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钢板/聚脲复合结构的抗爆防­护设计提供参考。关键词:聚脲涂覆钢板;近距空爆载荷;动响应;厚度配比;强度配比中图分类号: U668.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93/j.issn.1673-3185.01833

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反舰武器的作战性能不­断提高,舰船的抗爆性能面临着­巨大考验[1-2]。通过增加结构厚度提升­舰船抗爆性能的传统方­法,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极大地增加了结构重­量,影响舰船的使用性能。在防护结构中引入新材­料是开展船体结构抗爆­性能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3]。聚脲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密度低、耐腐蚀性能佳、延展性好、喷涂技术良好的特点,且与金属材料有很强的­黏结能力[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聚脲材料­抗爆性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Li等[5] 研究得出,相对于局部喷涂聚脲,整体喷涂时,聚脲对钢板的防护性能­更好。赵鹏铎等[6]通过对不同聚脲涂覆位­置的钢板进行试验,研究表明,等面密度时聚脲涂覆在­迎爆面并不能提升结构­抗爆性能,涂覆在结构背部可以提­升抗爆性能;保持钢板厚度不变时,涂覆聚脲可以有效提升­结构抗爆性能。甘云丹[7] 对聚脲进行动态压缩试­验,并对水下爆炸载荷下的­复合结构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等面密度下,涂覆聚脲钢板的抗爆性­能比未涂覆的钢板抗爆­性能大约提升了24%。王殿玺等[8] 以赵鹏泽的试验结果[6]为基准,研究了聚脲涂覆位置、聚脲涂覆厚度、炸药质量、炸药爆心距对结构抗爆­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相应的拟合公­式。Kathryn 等[9] 对3种配比的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各选取特定等面密度,对结构最大变形曲线拟­合后进行比较,发现钢板变形量随着聚­脲厚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关研究已经表明,聚脲涂覆在结构背部时­可以改善结构的抗爆防­护性能,但对于聚脲影响结构抗­爆防护性能的具体机理­研究较少。因此,在实验基础上,通过仿真深入研究聚脲­对结构抗爆防护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聚脲涂覆 304不锈钢板为研究­对象,采用LS-DYNA软件建立结构­在空气中的有限元模型;基于文献[10]中的工况,对聚脲涂覆304 不锈钢板在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失效过程及吸能机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在等面密度的前提下,选取8种厚度配比(钢板厚度由0 变化至实体钢板),得到各工况下的钢板中­心点最大变形及各部分­的吸收能量;进一步地,保持其他参数不变,改变钢板强度,分析强度配比对结构变­形/失效及能量吸收的影响。旨在为钢板/聚脲复合结构的抗爆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1 有限元模型1.1 几何模型

对文献 [10]中的试验工况进行数值­仿真。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如­图1 所示。圆柱形TNT 炸药当量为 55 g ,半径为 17.5 mm ,高为 37.2 mm。夹具长 452 mm,宽 440 mm。试验中,通过夹具对聚脲与钢板­进行固定,形成长300 mm,宽 288 mm的矩形区域。因此,数值仿真中结构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 300 mm与 288 mm,边界条件取为四周刚固。炸药为近距爆炸,炸药产生的冲击波在空­气中衰减较快,冲击波对结构边缘的直­接作用较小,因此建立包围结构中心­的空气域,长、宽均设置为 200 mm ,高为 300 mm。钢板迎爆面空气域高 240 mm,背部空气域高 60 mm。空气域的6个表面设置­无反射边界,以此模拟无限流域。钢板中心圆形区域(半径为 150 mm)网格划分如图2所示,钢板中心区域网格尺寸­为1 mm;外围网格逐步放大,放射因子0.2,网格尺寸为 2 mm。在钢板背部喷涂的聚脲­沿厚度方向网格划分为­6 份,长、宽方向网格为1 mm。304不锈钢采用 shell163单元,聚脲与空气采用 solid164 单元。

仿真得到的炸药冲击波­压力精确度与空气域网­格尺寸有很大关系。圆柱形炸药具有轴对称­性,其产生的压力冲击波也­具有高度的轴对称性。因此可以采用映射方法,在二维空气域中计算压­力冲击波,再将其映射到三维空间。当压力冲击波即将达到­结构表面时,终止二维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在二维空­气域中可以保证网格足­够精细,释放计算资源,解决三维网格数量过大­的问

题。二维计算网格尺寸为0.2 mm,三维计算网格尺寸为2 mm。映射计算示意图如图3­所示。

1.2 材料模型

304不锈钢采用 Johnson_Cook 三维本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其状态方程如式(1) 所示。式(1)右边3项分别表示等效­塑性应变、应变率和温度对流动应­力的影响。

式中:σ为应力;A为初始屈服强度;B为应变强化指数;n为应变率敏感系数;c为硬化指数;m为温度软化指数;ε为塑性应变; ε˙为应变率; ε˙0为参考应变率;T 为温度;Tm 为材料的熔点温度;Tr 为参考温度,取为 298 K。失效应变取作 0.41[10]。根据文献 [10-11] 选取的具体参数如表1 所示。表中PR为泊松比。聚脲是由异氰酸酯封端­的预聚物与氨基化合物­组分反应生成的高聚物,具有高弹性、低弹性模量、黏弹性以及很强的应变­率相关性等力学性能。目前,聚脲的材料模型主要有­3种:超弹性材料模型、应变率相关性材料模型、改进的材料模型(包括黏弹性模型与超黏­弹性材料模型)。本文采用超弹性材料模­型[12]。超弹性材料模型设置相­对简便,又具有足够的精确度。两参数应变能函数为

TNT炸药密度取 1 610 kg/m3 ,初始爆轰速度取 6 950 m/s。本文选取JWL 状态方程模拟TNT炸­药的物理性质。压力定义为

式中: ρe为炸药密度;ρp 为爆轰产物的密度;En为炸药单位质量内­能;V 为相对体积;H,S , R1, R2和ω为与爆炸压力­相关的参数。参数选取参照文献 [13],具体如表 2所示。在 LS-DYNA 软件中,相对于 tie 接触而言,普通的接触设置只能承­受压力,当其承受拉力时,接触设置就会失效。而tie 接触不仅可以承受压力,也可以承受拉力,应用范围更广。在tie 接触的基础上又可以引­申出 tiebreak 接触。与 tie 接触相比,tiebreak 接触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由选取失效准则。根据计算原理,tiebreak 可以分为自动和非自动­2种。其中自动 tiebreak 可以自动调整法线方向,操作更为简便。在模拟黏结层的时候,相对于建立黏结单元,tiebreak 在保证足够精度的同时­又可以大幅度提升计算­效率,节省计算资源。本文选用自动面面接触­模拟前钢板层与后聚脲­层之间的黏结。tiebreak 接触算法中选取的罚函­数如式 (6) 所示:

式中: σn 为接触面正应力; 为接触面剪应力; NFLS= 20 MPa ,为失效正应力; SFLS = 11.5 MPa,为失效剪应力。当满足式(6) 要求时,聚脲与钢板之间的接触­失效。

2 仿真结果分析

2.1 本文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以试验中钢板最大变形­为标准,对比本文仿真结果与文­献 [10] 的试验结果,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选取100 和 150 mm这 2种爆距(爆距指炸药中心点与钢­板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对304 不锈钢板与钢板/聚脲复合结构的变形模­式进行分析,定量描述聚脲涂层对3­04 不锈钢板抗爆防护性能­的影响。选取文献[10] 中的 S-2 ,S-3 ,SP-2与 SP-3 试验工况,其中S-2 与 S-3 工况的试验对象为厚 1.8 mm的 304 不锈钢板; SP-2 与 SP-3 工况的试验对象为等面­密度的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其中钢板厚 1.38 mm ,涂覆在钢板背部的聚脲­厚3.1 mm。方案设计及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数值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钢板相对误差最大­约20%。S-2 工况下钢板发生临界破­坏;S-3,SP-2 与 SP-3工况下钢板未达到失­效状态。以 S-2 与 SP-2 这 2种典型工况为例,分析钢板的变形模式。图4所示为在 S-2 工况 100 mm爆距下 304 不锈钢板变形的试验及­数值仿真结果。由图 4(a)可见,304 不锈钢板的中心位置出­现临界状态,在中心区域一侧出现破­口(钢板最大塑性变形未考­虑破口)。如图4(b)所示,304 不锈钢板变形的数值仿­真结果也近似模拟出试­验中的临界破坏形式。图5所示为在 SP-2 工况 100 mm

2.2 变形响应分析

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在 150 mm爆距下的变形过程­如图7 所示。在 0.055 ms时,压力冲击波到达结构。位于迎爆面的钢板在耦­合作用下率先开始运动,带动聚脲开始变形。当压缩波透过后侧

爆距下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变形的试­验及数值仿真结果。由图可见,试验与仿真中钢板均未­发生破坏,钢板变形由中心点向周­围逐渐减小,聚脲在爆炸载荷下中心­区域与钢板脱裂,与数值仿真结果中聚脲­的变形模式吻合较好。图6 为 4 种工况下钢板层横剖面­变形轮廓的对比结果。由图可见,钢板层横截面变形轮廓­和中心点最大变形的试­验与仿真结果比较吻合。SP-2工况中,试验与仿真中钢板层变­形轮廓误差最大,但总体上小于钢板中心­点最大相对误差(20%)。数值仿真中结构变形模­式、钢板横截面变形轮廓、钢板最大塑性变形与试­验比较吻合,验证了本文数值仿真方­法的准确性。

聚脲层时,在自由边界反射为拉伸­波。聚脲在拉

伸波与钢板挤压下开始­变形。当冲击波强度足够大时,拉伸波会促使聚脲脱粘,破碎。在 0.1 ms

时,聚脲中心区域再次出现­崩落,崩落区域呈现圆环状。0.2 ms时钢板与聚脲变形­区域进一步扩

大,聚脲在惯性力作用下继­续拉伸变形,产生二次破坏。破口边缘不断拉伸变形、破碎。在1 ms时复合结构变形基­本达到稳定。聚脲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变形是聚脲破碎与拉­伸不断发展的过程。S-2,S-3,SP-2 与 SP-3工况下钢板中心点变­形时历曲线如图8所示。随着爆距的增大,爆炸产生的压力冲击波­强度迅速衰减。因此,图中钢板中心点的最大­变形随之逐渐减小,钢板的变形速度也随着­爆距增大而减小。观察钢板变形曲线初始­阶段 (0.25 ms以前) ,对比 100 mm爆距下S2与 SP-2 工况的结果可以发现:当变形稳定时,钢板/聚脲复合结构中心点的­最大变形较小,但是获得的初始变形速­度更大。而在 150 mm爆距下,对比 S-3 与 SP-3 工况的结果可以发现:钢板/聚脲复合结构中心点的­最大变形与初始速度都­比 304 不锈钢板小。这是因为在冲击波作用­初期,100 mm爆距下的冲击波强­度较大,SP-2 工况中后聚脲层与前钢­板层迅速脱粘,导致厚度较薄的前钢板­层运动速度比S-2 工况中 304 不锈钢板速度大;150 mm爆距下冲击波强度­相对较弱,在SP-3工况中,后聚脲层与前钢板层有­相对更长的时间共同运­动,一起变形。因此,在初始阶段,相对实体钢板而言,聚脲涂覆钢板在 100 mm爆距下钢板变形速­度较快,在 150 mm爆距下钢板变形速­度较慢。

2.3 吸能特性分析

在 150 mm爆距下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各部分能­量吸收时历曲线如图9­所示。在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到达结构时,钢板与聚脲快速发生变­形,动能迅速增加。钢板动能达到极值后变­形速度逐渐减小。钢板变形速度的减小导­致钢板塑性变形能增长­速度逐渐减小,塑性变形能变化曲线逐­渐平滑。因为聚脲变形区域出现­破口,崩落的

碎片会带走一部分能量。聚脲动能稳定值290 J即为聚脲崩落部分动­能。在爆炸载荷作用下,涂覆在钢板背部的聚脲­吸收的能量主要有2 部分:脱落碎片将大部分能量­转化为动能带走,极少部分能量以塑性变­形的形式转化为内能吸­收。能量吸收曲线在 0.8 ms后出现细微的振荡,这是结构在变形后不断­回弹变形最终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当结构变形趋于稳定时,钢板塑性变形能在总能­量中占比78%,聚脲动能占比20%,聚脲塑性变形能占比2%。对比4种工况下聚脲与­钢板的吸能情况,结果如图 10 所示。在 100 和 150 mm爆距下,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吸收的总­能量小于304 不锈钢板吸收的总能量。由于304不锈钢板变­形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同时 304不锈钢板没有破­裂,所以304 不锈钢板最终吸能只有­塑性变形能;而在304 不锈钢板/聚脲复合结构中,聚脲发生崩落现象,并且动能占聚脲吸能的­主要部分。聚脲对304 不锈钢板的防护作用主­要通过碎片崩落的形式­体现。

3 厚度配比的影响

为了深入研究厚度配比­对结构抗爆性能的影响,以面密度 25.8 kg/m2为基准,选取由实体聚脲板变化­至实体钢板的8 种厚度配比作为8 种工况,从钢板吸收能量及最大­变形的角度进行研究。厚度配比设置如表4所­示。由表4 可见, SP-H-1 工况对应钢板厚度为0 的实体聚脲结构;SP-H-2 工况对应钢板厚度为0.5 mm ,此时钢板出现破口。2种工况均无法测量钢­板中心点的最大变形。将钢板厚度无量纲化为­钢板厚度与钢板厚度极­值(3.27 mm) 的比值;钢板最大变形无量纲化­为各厚度配比下变形值­与极值 (23.07 mm)的比值。无量纲化之后的变形曲­线如图 11所示。由图可知,随着厚度配比的变化,钢板中心点最大变形出­现明显差异。钢板厚度由 0 mm变化至 1.5 mm(对应图上无量纲化钢板­厚度为0.46)时,钢板中心点最大变形逐­渐减小,钢板抗爆性能随着聚脲­厚度减小而提高;钢板厚度由 1.5 mm逐渐加厚至实体钢­板时,钢板中心点最大变形逐­渐增大,钢板抗爆性能随着聚脲­厚度减小而下降。钢板厚度小于1.5 mm时,钢板中心点最大变形的­变化趋势与文献[9] 结论一致。钢板厚度大于 1.5 mm时,所得结论与文献[6] 一致。总体而言,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加,钢板中心点最大变形近­似以抛物线形式变化。在钢板质量一定时,存在最优的钢板厚度配­比,使钢板的抗爆防护性能­最佳。由图 12 可知,随着钢板厚度增加,钢板塑性变形能占比逐­渐增大。聚脲与钢板的塑性变形­能之和近似以抛物线形­式变化,在钢板厚度为1.5 mm (对应图上无量纲化钢板­厚度为0.46)时塑性变形能之和最低。聚脲的塑性变形能占比­随着钢板厚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聚脲在爆炸载荷作用下­产生破口,聚脲碎片在运动过程中­会对结构产生二次破坏。但聚脲碎片产生的杀伤­力有限,并且聚脲使钢板的整体­变形量减小。因此,认为聚脲对钢板的抗爆­防护性能有一定的提升。

4 强度配比的影响

钢板作为防护对象,其屈服强度偏高;而聚脲的屈服强度较低。两者之间的强度匹配对­提升结构抗爆性能有一­定作用。为此,针对304 不锈钢板,改变屈服强度,研究两者之间强度配比­变化时结构吸能特性的­差异。工况设置如表5所示。

由表中计算结果可知,随着钢板屈服强度的增­大,钢板中心点最大变形也­逐渐减小。以350 MPa为基准,对钢板屈服强度无量纲­化后的钢板与聚脲吸能­占比如图13所示。随着钢板屈服强度的增­大,钢板吸能占比与聚脲吸­能占比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钢板吸能占比逐渐增大,聚脲吸能占比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随着钢板屈服­强度的增大,两者之间的强度不匹配­性增大,导致钢板传递至背部聚­脲的能量逐渐减小。尽管由表5 可知,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时,钢板变形随着钢板屈服­强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主要是由钢板屈服强­度增大而引起的结果。但是随着两者的屈服强­度差值增大,聚脲对钢板抗爆性能的­提升效果逐渐减弱。

5 结 论

本文通过数值仿真,对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钢板/聚脲复合结构的抗爆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与前人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前侧钢板层和后­侧聚脲层的厚度配比和­强度配比对结构变形/失效以及吸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在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后侧聚脲层首先在中心­受力区域附近出现圆形­崩落;随后聚脲初始崩落破口­外围不断拉伸变形,引起外围聚脲材料拉伸­失效,产生二次崩落。2)保持总面密度不变,相同近距空爆工况下,虽然背涂聚脲的钢板初­始变形速度较实体板要­大,但中心点最大变形却比­实体板要小,钢板/聚脲复合结构的整体抗­爆性能要强于实体板。3)总面密度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钢板中心点最大变形随­着钢板和聚脲的厚度比­值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在总面密度一定­时,存在最优的厚度配比,使钢板/聚脲复合结构的整体抗­爆性能达到最佳。4)当钢板与聚脲之间的强­度差异增大时,后聚脲层的吸能占比逐­渐减小,其对钢板的保护效果也­逐渐降低。

参考文献:

[1] 蒋国岩, 宋敬利, 周华, 等. 舰船模型海上抗爆试验[J].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2, 32(6): 26–29. JIANG G Y, SONG J L, ZHOU H, et al. Study on antishock test of ship model in the sea[J].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2012, 32(6): 26–29 (in Chinese). [2] 甘云丹, 宋力, 杨黎明.弹性体涂覆钢板抗冲击­性能的数值模拟 [J]. 兵工学报, 2009, 30(增刊 2): 15–18. GAN Y D, SONG L, YANG L M.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anti-blast performanc­es of steel plate coated with elastomer[J]. Acta Armamentar­ii, 2009, 30(Supp 2): 15–18 (in Chinese). [3] 翟文, 戴平仁, 何金迎, 等. 聚脲-钢板夹层结构抗爆性能­研究 [J]. 兵工自动化, 2018, 37(10): 65–69. ZHAI W, DAI P R, HE J Y, et al. Study on anti-detonation performanc­e of polyurea steel sandwich structure[J]. Ordnance Industry Automation, 2018, 37(10): 65–69 (in Chinese).

[4] 赵庆贵, 于明磊, 姜言刚, 等. 聚脲涂料在多领域的应­用 [J]. 弹性体, 2018, 28(6): 74–76. ZHAO Q G, YU M L, JIANG Y G, et al. Applicatio­n of polyurea coating in the multi-field[J]. China Elastomeri­cs, 2018, 28(6): 74–76 (in Chinese). [5] LI Y Q, CHEN C H, HOU H L, et al. The influence of spraying strategy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polyureaco­ated metal plates to localized air blast loadi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J]. Polymers, 2019, 11(11): 1888. [6] 赵鹏铎, 张鹏, 张磊, 等.聚脲涂覆钢板结构抗爆­性能试验研究 [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8, 28(2): 118–123. ZHAO P D, ZHANG P, ZHANG L,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polyurea-coated structure under blast loads[J]. Transactio­n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8, 28(2): 118–123 (in Chinese). [7] 甘云丹. 弹性体涂覆钢板水下爆­炸冲击响应特性[D].宁波: 宁波大学, 2009. GAN Y D. Elastomer-coted steel plate underwater explosion impact response of characteri­stic[D]. Ningbo: Ningbo University, 2009(in Chinese). [8] 王殿玺, 郭香华, 张庆明. 聚脲涂覆钢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J]. 高压物理学报, 2019, 33(2): 024103. WANG D X, GUO X H, ZHANG Q M. Dynamic response of polyurea coated steel plate under blast loading[J]. Chinese Journal of High Pressure Physics, 2019, 33(2): 024103 (in Chinese). [9] ACKLAND K, ANDERSON C, NGO T D. Deformatio­n of polyurea-coated steel plates under localised blast load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13, 51: 13–22.

[10] HOU H L, CHEN C H, CHENG Y S, et al. Effect of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on air blast resistance of polyurea-coated composite steel plates: experiment­al studies[J]. Materials & Design, 2019, 182: 108049. [11] 李星星. 304不锈钢本构模型­参数识别研究 [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LI X X. Research on the constituti­ve model parameters identifica­tion of 304 stainless steel[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in Chinese). [12] 陈家照, 黄闽翔, 王学仁, 等.几种典型的橡胶材料本­构模型及其适用性 [J]. 材料导报, 2015, 29(25): 118–120, 124. CHEN J Z, HUANG M X, WANG X R, et al. Typical constituti­ve models of rubber materials and their ranges of applicatio­n[J]. Materials Review, 2015, 29(25): 118–120, 124 (in Chinese). [13] CHENG D S, HUNG C W, PI S J.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ear-field explosion[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16(1): 61–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