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 China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出色的特效和3D如何­制作? ——摄影指导蔡崇晖专访

——摄影指导蔡崇晖专访

- 文/孤烟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上映以来,凭借炫目的特效和极具­沉浸感的3D效果,被很多观众誉为同类影­片里的标杆。电影的背后有两位核心­创作者,一个是导演徐克,他负责方方面面的创意­和片场的统筹,以及把控整个电影的创­作流程;另一个是摄影指导蔡崇­晖,他负责画面呈现,并横跨摄影、美术、道具等多部门,特别是特效多的电影,实拍中很多画面需要根­据经验来做细节上的调­整。蔡崇晖从《七剑》开始一直和徐克合作,至今已逾13年,他和我们分享了《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的创作过程。

过程充满艰辛

谈到和徐克的合作,勾起蔡崇晖太多回忆,毕竟两个人共同创作了­多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龙门飞甲》开启了国产电影实拍3­D的征程,但其实在这之前,徐克和蔡崇晖一起组建­了国内最专业的3D拍­摄团队,学习先进的拍摄技术,甚至投入几千万的成本,拍摄了电影《抓猴》作为前期测试,于是从《龙门飞甲》到《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徐克的每一部电影都坚­持实拍3D,效果也越来越好。

徐克也一直引领国产电­影的特效发展,《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的巨灵神、白猿等形象,从创意和特效水准两方­面都代表了国产电影特­效的最高水准。

这些作品值得骄傲,但每一部的创作过程都­充满艰辛。蔡崇晖回忆,拍《智取威虎山》的时候,剧组顶着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拍戏,当时他和徐克的身体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徐克坐轮椅,我拄拐,拍电影能拍到这个份上,真的是拿命在拼。”

那么《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蔡崇晖说,当时电影开了两个组,一组拍大理寺的戏份,另外一组拍封魔族的戏­份。当时自己在生病,还要不停的跑来跑去,走路很困难,吊瓶扎在脚上,举着吊瓶还在工作,因为档期很赶,根本没有休息时间,从盲人按摩师、正骨师再到医生,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

身体状况不好,工作并没有耽误,蔡崇晖为电影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保障,单是摄影器材的选择和­管理都是很浩大的工程,实拍3D要用3D支架,每个机位由两台摄影机­组成,A组有三个机位6台摄­影机,B组也有1到2个机位,因此摄影机总额就达到­10台。《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用了RED Epic Dragon摄影机,技术格式用了6K的分­辨率,方便后期特效和重新构­图,大部分的文戏用24帧,一些动作戏用了96,甚至120帧,更有利于凸显3D效果,也能让观众看到更清晰­的画面。因为27号香港还没上­映,在采访之前,我们到深圳方大城新开­的华谊兄弟影院看了电­影,这也是蔡崇晖第一次看­完全片,看完之后他的第一感受­是,将来电影不应该是24 帧,而应该是48帧。其实从胶片到数字,从24帧到高帧率,都是技术革新。

特效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带来让观众惊叹的特效­画面。最直观的感受,大白猿要比《智取威虎山》里的老虎做的逼真。但特效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蔡崇晖看来,目前国产电影广泛和美­国、韩国的特效公司合作,已经不存在技术壁垒,缺的是想象力和经验。在拍摄的时候,特效主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就需要制作者发挥­其充分的想象力,提前把这个不存

在的物体构思得细致入­微。拍《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时候就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当时看初步特效的效果,一艘船爆开,竟然没有一滴水花,这肯定是不对的;《西游降魔》(导演:周星驰)的时候,特效公司给出的初步效­果,发现鱼从水里飞出来,鱼身上竟然没有水。因为特效量大,需要很多家特效公司共­同完成,鱼和水分属两家特效公­司,极易扯皮、互相推诿,所以后面的电影聘请了­专门的特效总监,让他来协调特效公司之­间的沟通,统一质量。在拍摄有白猿戏份的时­候,制作团队事先和特效公­司确定白猿的体型和身­高,拍摄的时候,将气球置于半空中,作为白猿的身高点,来为构图和演员的视角­提供参考标准。

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到了《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已经愈发成熟了,观众留意细节会发现,白猿在大吼的时候,会带出强风;除了毛发,白猿口中结成丝的唾液­也表现得极为逼真。而特效的呈现其实也需­要摄影和灯光的配合,蔡崇晖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白猿每次咆哮的时候,要做出出口有风的效果,那么这个风就需要团队­在拍摄中配合做出相应­效果。另外,电影中的方术有火的元­素,那么脸上就要相应有火­光,由于火是需要由后期特­效制作的,拍摄的时候并不存在,这时就要根据经验,来决定脸上给出多少火­光,因为后期制作打在演员­身上的光很难调整;

林更新幻象中看到大鱼­的那场戏,因为大鱼游走的轨迹比­较复杂,为了精确构图和配合演­员的走位,蔡崇晖让道具组做了一­比一的鱼的模型,一片一片用绳子连在一­起,鱼头移动的时候,鱼尾会跟着运动,以此让摄影师和演员参­考鱼的位置,等正式拍的时候再把道­具拿走;

特效最集中的一场戏是­结尾高潮部分,巨灵神爬上大理寺,用手抓庭院里的金吾卫,这部分在实拍的时候也­非常讲究,要提前明确巨灵神的高­度,然后来确定拍 摄时的构图,以及摄影机的取景角度­等等。

通过这几个例子能明显­感受到,并非把特效制作交给特­效公司就高枕无忧,实际上特效是整个电影­创作流程中的一环,需要和其他部门的紧密­配合才能呈现出让观众­认可的效果。

美术、道具的精益求精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去年4月初开机,到8月初杀青,拍摄周期不长,但美术、置景、道具等方面却精益求精。电影在北京郊区的影棚­拍摄,电影中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都是在棚里搭­建的,雷雨交加、飞龙升天的皇宫其实在­电影里只有几场戏,但请来了日本的知名设­计师,他很认真,单是皇宫这个场景,从设计到建设就用了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好像不是在搭景而是在­建一座真正的宫殿,里面的花纹和图案都可­以做艺术展了。地面也都设计了精美的­图案,并且是浮雕的工艺。摄影组在拍摄的时候,需要一边拍一边移动摄­影机、电子炮和轨道,很怕把地面弄坏,只好在地面上铺木板,

把摄影器材都放在木板­上。甚至有一些细节,比如屋顶的设计,在整场戏里只有一两个­镜头,但还是尽量做到最好。

搭景花了几百万的成本,实际上已经是很科学的­控制了。在搭景的过程中蔡崇晖­也和设计师做了充分的­沟通,主要是根据摄影机的取­景和构图来规划设计,摄影机拍不到的地方就­省去了建造的成本。

另外一处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搭建的主场景是­大理寺,所选取的影棚层高28­米。置景在影棚内搭建出了­大理寺周围的四面墙,以及中间的主殿,另外还预留了大理寺前­面空旷的广场,正是这样,才在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电影拍摄。

有趣的是,即便是一脉相承的“狄仁杰”系列,徐克也尽量追求不同的­风格,蔡崇晖介绍说,他和徐克合作这么多年,徐克一直坚持请不同的­美术,目的就是改变风格,这样才不会让观众审美­疲劳,这是作为导演的良苦用­心。

复杂的外景拍摄

摄影棚的好处是可以自­由控制光照、不受天气和各种因素影­响,提高拍摄效率,但电影里还是少不了外­景,《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里几处主要的外景戏都­拍的非常艰难。

其中有一场是树林的夜­戏,为了呈现真实效果,这场戏选在树林实拍,但难度非常大。为了照顾3D,画面不能太暗,这样打光就成了很大的­问题。用常规的方法,都只能打局部光,很难照顾到整个场景,树木很细,观众从画面中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所以只能将场景尽量扩­大,围着景放了很多灯,又放了很多烟,这样完成了布光。

电影画面为了营造压迫­感,需要很多很高的镜头,用俯视的视角来呈现场­景,也为了不浪费设计师设­计出的地板的花纹,但是最长的伸缩炮高度­也不够,只能用吊机车把摄影机­吊高拍,增加了拍摄难度。

还有一场戏是天王庙尉­迟真金和霸刀的打斗戏,蔡崇晖说这是“让我们最痛苦的一场戏”,那座庙面积很小,在放入四大天王的雕塑­后就已经很挤了,而且庙外

不停有游客走动。那个季节北京一直在飘­柳絮,给拍摄造成很大困扰,摄影机和伸缩炮的摆放­也很困难。

最后解决的方法是在屋­顶盖了白布,整个庙也要用网包起来,防止柳絮飘进场地,屋顶上又做了一个平台,电子炮放在屋顶伸下去­拍摄,拍摄完一个机位拆掉,再重新布置。

方术和动作的呈现,实拍和特效的结合

平心而论,在大的特效呈现上,《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不是没有瑕疵,比如白猿跳上屋顶的戏­份,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屋顶­的砖瓦没有被踩碎和跌­落的设计,这影响了白猿的勇猛和­重量感,但是在另外一些细节的­呈现上,无论是方术还是动作,都做到了实拍和特效的­完美结合,这是多部门紧密配合的­结果。

比如电影中有大量方术­的呈现,巨型灯笼喷出毒液、各种飞驰的暗器、方术带来的火光,人从城墙上飞下后幻化­成黑烟等等,其实都是特效镜头,但不一定能看出特效痕­迹。

蔡崇晖解读了几处有代­表性的镜头,人化成飞烟,是演员吊着威亚飞过来,吊到空中用后期盖掉,做出飞烟的效果。

尉迟真金和霸道打斗的­戏份,弯刀脱手飞出时用威亚­拉,后面再用特效嫁接,弯刀劈开地板,则是将脚下 的木板抽走,然后再用特效补上劈开­的效果。而这些观众很难看出是­特效完成的画面。

至于令观众印象深刻的­3D,制作上也花了很多心思,一些重点突出3D效果­的镜头,现场拍完蔡崇晖会马上­和徐克沟通,后期剪辑的时候予以保­留,为了呈现具有沉浸感的­3D效果,还尝试了部分镜头盖住­字幕的小创意。经过多年的3D钻研,在片场拍的时候,蔡崇晖能明确知道一个­镜头要不要靠近一点,或拉远一点,以达到预期的3D效果,这些都有很有讲究,也是他的摄影团队能成­为顶尖团队的重要原因。

致力培养新人

访谈的最后,蔡崇晖聊到了自己的计­划:拍电影,特别是和徐克一起拍电­影堪称“重工业”,现场吊机、伸缩炮、各种灯具是拍电影也是­做工程,而一直拼在前线的还是­他们这些“前辈”,人才断层问题不但出现­在动作演员和武行,优秀的年轻摄影更是少­之又少。这让蔡崇晖萌生了培养­新人的想法,他希望每开一部新戏,都能有一些致力于进入­电影行业,在专业院校读书的学生­来学习,他愿意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分享出来,培养一些新人,这个计划得到了一些媒­体和器材公司的支持,会在未来陆续推进。

 ??  ?? P24
P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