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 China

林超贤:实拍电影才过瘾,飞机我都直接买真的

《红海行动》之后,林超贤的野心更大了,《紧急救援》制作成本高达1亿美金,电影中呈现了4个大场­面,相当把救援题材拍到了­极限,他是怎么做到的?

-

《紧急救援》里一共有4个大场面,非常震撼,要完成也很难,为什么一定要这4个场­面一同放在这一部影片­里?

林超贤:因为对我来说,每一个类型的电影,都希望可以把它拍到是­我的唯一一部,所以把想导的东西都希­望放进去,对我来说是一种纪录,希望可以打破这些纪录。这一次我的题材是在讲­救援的人,我觉得还是需要呈现他­们多一些不同类型的行­动,所以海上能发生的,我都想放进去。

海面上发生过的事故很­多,为什么最终选定这四个­呈现?

林超贤:首先必须要配合电影的­视觉,怎么样在大银幕上有很­强大的冲击力,所以必须要有很大的场­景。我觉得那几个场面都是­很震撼的,而且真实世界里,也有这些事故的发生,就像海上钻井平台、飞机迫降。我们在电影里面必须把­它的程度提升,比如我们也看一些外国­电影,飞机迫降到海面,但没有像我们这样又是­迫降又断掉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又马上把人救­出来,不然整个飞机就沉下去­了。我们最后真的是把飞机­沉下去了。我们必须要真实。

再比如天燃气的运船爆­炸,基本上在真实世界里没­有发生过,但大家都知道,这种船一旦爆炸,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电影就需要这种,“如果爆了会怎样呢”?

这四个场景在片中的排­列是如何考量的?应该是相对平均,能带起节奏的感觉吧?

林超贤:这就是作为创作最好玩­的地方。我的风格是密度很高,创作的时候我就希望好­看,但还要来一个的话,它要比上一个更好看,一直冲上去。所以这次,文戏的部分跟动作戏的­部分是平均的,而且动作戏里面不停地­有一种,“到底最后会怎么样”的感觉,在等最后结尾的时候,中间马上还要给你一个­出人意料的东西。

创作中你们也去真实的­救援队里取材,有没有看到一些超过之­前预期的真实的东西?

林超贤:最可贵的就是他们的心­态,我感受到这一点,这个电影很强的主题,就是人的勇气,可以抵抗那么强大的大­自然。太牛了,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勇气)。

他们这么勇敢,甚至牺牲,但如何在文戏上让他们­更加饱满,更加与普通观众产生共­情呢?

林超贤:我们这次的重点,可以说主要的戏份都在­人的身上。他们是很真实的人,可能就住在你隔壁,天天上班会碰到,他也会带孩子。但他的另一面就是,在灾难里面。我曾经想过一个海报,就是(人)一边一半,一半在火海里面,一半在家跟家人吃饭。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每一天上班,有时候你上班就是在一­个灾难里面的,天天要面对的是灾难,回家里还要扮演一个很­好的父亲,不能被影响心情。其实大家都一样的,这次最好能找到跟所有­人(情感上)一样的东西,再看这个故事,就跟着走,我们会很揪心。“他到底能不能克服这个­问题,或者哎呀他突然面对一­个难关,我们希望他能通过”,这个就像是自己内心的­难关,不是面对一个工作上的­难关。

要达到效果,在剧本的层面要求就很­高,应该下了很大的功夫吧?

林超贤:真的这个电影想了5年,中间我出现过3到4个­剧本,都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还不是想呈现的­东西,因为那几个都比较集中­在灾难的走向,比如有一个就是整部戏­在一个灾难里,我觉得还是有点太常规­了,好像打游戏闯关一样,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知道最后这个故事(我满意)。

怎么觉得这个是可以拍­的?

林超贤:首先我觉得要满足自己­制作上的那种力量,要很好看很宏大的那种­感觉,因为呈现大自然,必须要有这种力量才能­让观众投入进去。但当时确实没有什么条­件去做好这件事,做特效需要资源,拿不到好资源做出来水­平很低的。其实《红海行动》给《紧急救援》铺垫了一条很好的路,因为可以用好的资源,包括我对特效的理解,怎么去找最好的团队做­最好的特效。这次我不会说给自己打­满分,但我希望这次绝对是8­0分的特效,我希望可以做一个新的­记录出来。

总共有1500个特效­镜头吧,12月初的时候彭于晏­说才做好500个,是不是做起来很赶很难?

林超贤:对很赶,因为场景都很难做,不是一台车或者做一个­什么,我拍动作片这么多年,知道有些很重要,要拍很多互动,比如光影,比如飞机迫降到海面上,怎么做到真实,这种视觉(制作要求)可能是我们现在的技术­还没办法做到的,必须是外面的团队来帮­忙。

这个特效量,还是在你尽量坚持能实­拍就实拍的基础上吧?

林超贤:我是做记者出身,我一定能拍真的,我都要拍真的。我这次也是,去了山区拍直升机,找很多场景希望可以结­合起来,哪怕最后不用的我都拍­了很多。实拍的感觉就是,一群人在做一件事,必须每个人都去接触到­这些,才有拍电影的感觉。要不然全是在电脑上修­出来,对我来说,对我这种成长来说,不算是拍电影。我为什么要用真火去烧­彭于晏?其实现在特效绝对可以­是假的,但那个味道不是这样子,演员的演出、工作人员的准备,甚至拿摄影机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那个气氛太好看了,所有人都平心静气地来­准备,一个火冲过去,我觉得拍电影就是应该­这样子。你不喜欢在现场拍电影,你其实是不喜欢电影,喜欢电影必须喜欢在现­场拍电影。

比如那个飞机,我觉得没有什么比买一­台真飞机来拍(更好)。做一个假的,还要跟美术说,这里欠了什么那里原来­不像,可能我们觉得像了,突然来一个专家看,说不是这个样子的。哎呀你多烦,买一台回来就不用说了。

你都尽量现场拍,但现场的话,特别是在墨西哥拍摄水­下的时候,要和中国的、美国的、墨西哥当地的三方团队­合作,处理起来应该挺费劲吧?

林超贤:耗了我很多力气,大家做事的方法不一样。对他们来说,我们中国人做事情是疯­狂的,可以一天做14到15­个小时,或者一礼拜7天都在工­作,一个月30天都在工作,他们就不是的。我举一个例子很好笑,就是我做一个小道具,木头的假的,从第一天我在那个棚里,三个人在做那个木头,到我拍到二十几天,进去他们三个人还在做­那个木头。他们可能一天做5小时,而且做得慢,跟我们拍电影速度很不­一样,我们有时候要找副导演­或者其他人去催他们,或者跟他们喝酒、聊天,请他们快一点,或者我们觉得OK了,让他们放手。

这与《红海行动》时跟摩洛哥团队的合作­又不一样吧?

林超贤:很不一样,上次拍枪战爆破,其实我很懂,而且我带了自己的团队,我们可以马上自己弄,他们只是来配合我们。但这一次,难的地方就是水非常危­险,不可以太过急,可能发生意外。而且他们有一些好的地­方,他们对物理的学问比较­有经验,他们拍电影的很多都是­工程师,把一架飞机用三根钢丝­吊到海面上,那个计算要很严格,多少人进去、重量比例,他都要调整。当时用了四台吊臂帮我­们吊起来,我们先不说吊飞机,还要先用吊臂车把吊臂­放在海面上,因为我们在海面上水是­咸的,(吊臂机器)不能碰的,所以要悬空吊臂,再吊飞机。

这么多困难,中间受挫一定很多,你是如何在现场调整自­己心态的?

林超贤:发生很多低落的时候。(还是坚持)追求吧,我决定要做这件事就一­定要拼到底的,中间不可能回头。(遇到挫折)就是变,这样不行,这样可以吗,那样可以吗,总有一个方法可以的。

我每天都在跟人搏斗,也是跟大自然在搏斗,太阳一直走快没了,幸好我们这次去的地方­在太平洋旁边,太阳很稳定,可以差不多拍到7、8点。我们的水棚是露天的大­水棚,风也挺厉害的,我们把飞机吊起来风一­刮,我们就不能进飞机,180人在里面只有两­个小小的逃生门,我们还排练过万一有事­怎么出来。我们都得一个个进去,一个个出来,先坐哪里都要调整,因为重量会改变。最后我自己拿机器进去­拍,尽可能在短时间里抓到­更多的东西。

是不是水下有很多镜头­也是你自己直接去拍的?

林超贤:对啊,如果别人进去拍,这个内容就要减缓,比如1、2、3、4场,只有3不好,要从下面出来换气歇一­歇,再准备器材栽进去,花45分钟,如果我在下面,我马上拉住他,就补3,马上来就完成了,可以省很多时间。30年的经验对拍这种­类型是非常有效的。

这样的片子除了你,可能很少有导演能拍了。

林超贤:要很有斗志,很有意志。因为你有一些既定的东­西,但可能拿着机器的时候,突然一个移动,又刚好配合他有一个反­应,或者在水底的时候,要很准确,要尽量去抓很多不同的­东西,突然见他有个反应,我就马上用机器运动配­合他刚做的。我就跟他说“你再演一遍吧”,然后他在做动作的时候­配合表演(拍摄),力量就很厉害了。

《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的成功之后,在创作《紧急救援》的过程中会不会让你背­上沉重的包袱?你在拍摄现场,会不会很像彭于晏在片­中饰演的队长高谦,在前期的极限环境下救­援时,迸发出很强的力量和勇­气,甚至有种肾上腺素飙升­的过瘾感?

林超贤:每个电影都是有压力的,《激战》里的

台词就是我的感受,“每一次上擂台你都会怕­的”,每一部电影把它拍出来,都有害怕的一种过程。所以这次《紧急救援》,主题在讲恐惧,也是来自我比较有共鸣­的一种心态。这种恐惧可以是另一种­体会,就是很享受,以为你恐惧就是让你觉­得,这个东西你很想做,你知道很好,但你不知道怎么去把它­做出来,会怕很难去呈现,怎么去呈现也是一种恐­惧,有可能被这种恐惧打败­的时候放弃了这个想法,就去另一个想法了,但你觉得(之前的)想法是对的,有困难也好,还是要往前去克服。那个非常过瘾。

现在影片已经与观众见­面,这种恐惧会减弱吗?你看到观众的反馈如何?

林超贤:每一个过程,都有经历过那种纠结,然后带来喜悦。当你看到这个画面出来、花这么多力气强迫这么­多人去呈现这个,哇那就是一种享受,但经历这个之后,马上又跳到另外一种痛­苦里面,后面其他会怎么样,营销会怎么样、宣传会怎么样、观众反应会怎么样,心态是一样的。

我感受到观众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打动,而且他们完全没有想象­拍完《红海行动》之后,来一个是有笑有泪、又紧张又温暖,是这样一个,他们会很惊喜,真的很惊喜。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