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指纹特征的甘肃8个­主产县红芪药材鉴别研­究

顾志荣1,许爱霞1,祁梅1,李芳2,张瑛 2,钱倩1,石磊 1

-

1.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 研究甘肃 8 个主产县红芪药材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指纹特征,为不同产地红芪

的鉴别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FT-IR 技术,采集甘肃省8个红芪主­产县110 批红芪样品在 4000~400 cm-1范围内的指纹图谱数­据,对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进行光谱解析,对8个主产县红芪的 FT-IR 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比较不同主产县红芪的­FT-IR 指纹特征。结果 8个主产县红芪 FT-IR指纹图谱的平均相­似度大小排序为宕昌>礼县>西和>武都>漳县>岷县>陇西>渭源,陇西、渭源红芪与其他产地的­样品差异较大;陇南地区(宕昌、礼县、西和、武都)红芪的FT-IR指纹图谱较为相似,平均相似度较大,而定西地区(漳县、岷县、陇西、渭源)红芪的FT-IR指纹图谱较为相似,平均相似度较小;每个主产县红芪的FT-IR 指纹图谱均具有显著、唯一的 FT-IR 指纹特征。结论 根据 FT-IR 指纹特征能够实现甘肃­8个主产县红芪药材的­鉴别应用。关键词:红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指纹鉴别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1.014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11-0062-06

Identifica­tion of Hedysari Radix from 8 Producing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Based on FT-IR 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s

GU Zhi-rong1, XU Ai-xia1, QI Mei1, LI Fang2, ZHANG Ying2, QIAN Qian1, SHI Lei1

1. Gansu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Lanzhou 730000, China;

2.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T-IR 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s of Hedysari Radix from 8 producing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edysari Radix in different producing counties. Methods FT-IR fingerprin­ts of 110 batches of Hedysari Radix from 8 producing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in the wave number range of 4000–400 cm-1. The common pattern of the fingerprin­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imilarity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FT-IR fingerprin­ts of Hedysari Radix from 8 producing counties. The FT-IR 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s of Hedysari Radix from 8 producing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ank of average similarity of FT-IR fingerprin­ts of Hedysari Radix from 8 producing counties was Tanchang County > Li County > Xihe County > Wudu District > Zhang County > Min County > Longxi County > Weiyuan County, and Hedysari Radix from Longxi County and Weiyuan County were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producing counties. The FT-IR fingerprin­ts of Hedysari Radix from Longnan City (Tanchang County, Li County, Xihe County and Wudu District) were similar, and the average similarity was relatively high; while that from Dingxi City (Zhang County, Min County, Longxi County and Weiyuan County) were similar, and the average similarity was relatively low. Hedysari Radix from every producing county had a significan­t and unique FT-IR 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 Conclusi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edysari Radix from 8 producing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can be realized according to FT-IR 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s.

Hedysari Radix; FT-IR; fingerprin­t; similarity analysis;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597);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GZK-2015-45);甘肃省人民医院青年科­研项目

(16GSSY7-2)

通讯作者:石磊,E-mail:stone-shi123@163.com

红芪是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poly­botrys Hand.-Mazz 的干燥根,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项下,被列为上品,入药已有 2000 多

年历史[1]。红芪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

生肌等功效[2],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突变及抗损

伤等方面作用突出[3]。

红芪是甘肃特有的道地­药材,主产于甘肃陇南地区的­武都、礼县、宕昌及定西地区的岷县、陇西、漳县等地,产量占全国95%以上。其中,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而定西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研究发现,不同时间、空间的气候条件、水土异质等环境变化均­会影响药用植物的物候­规律、生长发育、能量代谢、物质合成及气体交换等­生理作用,继而影响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而导致药材质量及临­床疗效有所差异[4]。因此,探讨不同环境因子背景­下红芪药材的物质基础、遗传效 应、药理作用等差异,对于突出红芪的产地比­较优势、打造地域性红芪品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对甘肃 8 个主产县红芪药材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分­析及差异比较,旨在发现甘肃不同主产­县红芪的FT-IR 指纹特征,为不同产地红芪的鉴别­应用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Spect­rum 11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配有中红外 DTGS 检测器),Perkin-Elmer 公司;OMNIC8.2

光谱处理软件,美国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光谱纯 KBr碎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

甘肃省8个主产县11­0批红芪样品均经甘肃­省人民医院郑修丽副主­任中药师鉴定为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的干燥根。将样品自然阴干,粉碎后过200 目筛,冷藏备用。样品信息见表1。

FT-IR 指纹图谱见图 1。整体可见,不同产地红芪药材的 FT-IR 指纹图谱走势及主要吸­收峰位均基本一致。110批红芪指纹图谱­的平均光谱见图2。 红芪 FT-IR 平均光谱的特征吸收峰­及其解析: 3411 cm-1 是 O-H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表现为宽强羟基峰;2931 cm-1为亚甲基 C-H 反对称伸缩振动峰,表现为尖锐的中等强度­亚甲基峰;2366 cm-1 为C≡C、C≡N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646、1583 cm-1为苯环C=C芳香环骨架振动以及­不饱和醚C=C伸缩振动吸收峰,其中 1646 cm-1表现为尖锐的强吸收­峰;1515 cm-1 主要是苯环骨架伸缩振­动吸收峰;1246 cm-1主要是 C-O和酯类分子中 C-O-C 伸缩振动吸收峰;1128、995 cm-1主要为糖苷类、醚、酯、羧酸等C-O的伸缩振动吸收

峰;946、891、667、609 cm-1主要为 O-H、=CH 的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表现为弱的吸收峰[5-7]。2.4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以 110批红芪样品 FT-IR指纹图谱的平均光­谱作为对照图谱,以相关系数法求取各批­样品FT-IR 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见表2。可见,除 4批样品相似度<0.90 外,其余红芪样品 FT-IR 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表明不同产地红芪 FT-IR 指纹图谱的相似性较大。

不同产地红芪FT-IR指纹图谱相似度的­规律性很明显:武都红芪 FT-IR 指纹图谱相似度在 0.924 8~

0.996 8 之间,平均为 0.970 0;宕昌红芪相似度在

0.963 6~0.996 8之间,平均为 0.981 7;礼县红芪相

似度在 0.964 2~0.982 7之间,平均为 0.974 5;西和

红芪相似度在 0.960 1~0.975 8之间,平均为 0.970 3;

岷县红芪相似度在 0.941 6~0.958 3 之间,平均为

0.950 1;漳县红芪相似度在 0.937 9~0.969 0之间,

平均为 0.951 9;渭源红芪相似度在 0.884 5~0.933 7

之间,平均为 0.907 4;陇西红芪相似度在 0.936 9~

0.977 0之间,平均为 0.947 2。可见,8个主产县红芪FT-IR 指纹图谱的平均相似度­大小排序为:宕昌>礼县>西和>武都>漳县>岷县>陇西>渭源。其中,陇西和渭源红芪 FT-IR 指纹图谱的平均相似度<

0.95,说明这 2个产地红芪与其他产­地样品差异较大。同时也可看出,各产地红芪FT-IR 指纹图谱相似度体现了­较好的地域聚集性,即陇南地区(宕昌、礼县、西和、武都)红芪的 FT-IR 指纹图谱较为相似,平均相似度在 0.970 0~0.981 7之间,整体较大;而定西地区红芪的 FT-IR指纹图谱较为相似,平均相似度在

0.907 4~0.951 9之间,整体较小。

2.5 不同主产县红芪指纹图­谱特征比较不同主产县­红芪FT-IR指纹图谱的平均光­谱及特

征吸收峰见图3、表 3。可以看出,3410 cm-1、2930 cm-1、

1650 cm-1、1520 cm-1、1430 cm-1、1120 cm-1附近是8 个产地红芪 FT-IR 指纹图谱平均光谱共有­的特征吸收峰。不同产地红芪 FT-IR 指纹图谱的平均光谱及­特征吸收峰均不完全相­同,即每个产地的平均光谱­均显示其独特的指纹特­征。其中,武都红芪FT-IR 指纹图谱平均光谱的指­纹特性表现为670 cm-1附近未出现吸收峰,而其他7 个产地红芪均有此吸收­峰;1057 cm-1处有吸收峰,而其他7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陇西红芪的指纹特性表­现为757 cm-1处有吸收峰,而其他 7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武都红芪在791 cm-1处、宕昌红芪在 786 cm-1处有吸收峰,而其他6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武都红芪在 2369 cm-1处、礼县红芪在 2362 cm-1处、西和红芪在 2364 cm-1处均有吸收峰,而其他5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西和红芪在 2162 cm-1处、渭源红芪在2169 cm-1处有吸收峰,而其他6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武都红芪与渭源红芪在 1740 cm-1附近均无吸收峰,而其他 6 个产地红芪均有此吸收­峰。宕昌红芪、岷县红芪、漳县红芪及陇西红芪在­1590 cm-1、1450 cm-1附近均有吸收峰,而其他4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宕昌红芪及陇西红芪在 1240 cm-1附近均无吸收峰,而其他 6 个产地红芪均有此吸收­峰。武都红芪、礼县红芪、西和红芪、渭源红芪在 1000 cm-1附近均有吸收峰,而其他 4 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宕昌红芪、漳县红芪、陇西红芪在 950 cm-1附近均无吸收峰,而其他5个产地红芪均­有此吸收峰。岷县红芪、渭源红芪、陇西红芪在

890 cm-1附近均有吸收峰,而其他5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礼县红芪、西和红芪、漳县红芪在610 cm-1附近均无吸收峰,而其他5个产地红芪均­有此吸收峰。

2.6 不同主产县红芪指纹图­谱一阶导数平均光谱指­纹特征比较不同产地红­芪FT-IR指纹图谱的一阶导­数平均光

谱及特征吸收峰见图4、表 4。可以看出,a、c、d、e、g、i、l、m、n、o、q、s、t、u、x、y、z、a'、b'、

c'、e'、g'等 22 个吸收峰是 8 个产地红芪 FT-IR 指纹图谱一阶导数平均­光谱共有的特征吸收峰,除此之外,每个产区的一阶导数平­均光谱均有其独特的指­纹特性。其中,吸收峰b是陇西红芪 FT-IR 指纹图谱一阶导数平均­光谱特有的吸收峰;吸收峰f是宕昌红芪特­有的吸收峰;吸收峰f是西和红芪及­渭源红芪特有的吸收峰;吸收峰p是西和、渭源及陇西3个产地红­芪特有的吸收峰;吸收峰h是宕昌、礼县、岷县及漳县 4个产地红芪特有的吸­收峰;吸收峰j是陇南地区(武都、宕昌、礼县及西和)红芪特有的吸收峰;武都、西和及陇西3个产地红­芪均无吸收峰k,而其他5 个产地红芪均有此吸收­峰;西和、渭源红芪均无吸收峰 r 及v,而其他 6个产地红芪均有此2­个吸收峰;武都、宕昌、岷县及陇西4个产地红­芪均有吸收峰w,而其他4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礼县、西和、漳县及渭源4个产地红­芪均有吸收峰d',而其他 4 个产地红芪均无此吸收­峰。

正相结合进行预处理效­果最好。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中药­质量与产地的密切相关­性。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红芪主产县的海拔、光照、降雨量、土壤等气候因子也具有­较大差异,因而其FT-IR 指纹图谱具有明显的指­纹特征,即唯一性。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药有……采治(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等叙述,说明产地不同则药材品­质不同[11]。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亦云:“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不同主产县红芪秉承了­各自产地的海拔、经纬度、土壤、光照、微生物、地形及栽培经验等特点,由此在物质基础(次生代谢产物)方面具

有显著差异[12],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甘肃8个主产县的红芪­药材 FT-IR 指纹图谱均具有显著、唯一的

FT-IR 指纹特征,可根据这一指纹特征实­现甘肃 8 个主产县红芪药材的鉴­别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俊岳,强正泽,李成义.红芪的本草考证[J].中国药房,2015,26(34):

4860-4862.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15:152-153.

[3] 邓六勤,吴宝仪,陈洁,等.中药红芪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9(S3):36-39.

[4] EU J K, JOSEPH K, SEONG H P, et al. Metabolite profiling of Angelica giga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s using NMR and UPLC-MS analyses[J]. Agric Food Chem,2011,59:8806-8815.

[5] 李芳,李钦,顾志荣,等.基于 FTIR 的黄芪药材产地鉴别及­预测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6,28(11):1712-1717.

[6] 孙素琴,周群,陈建波.中药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10:31.

[7] 黄冬兰,陈小康,徐永群.不同产地黄芪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J].分析

科学学报,2015,31(3):379-383.

[8] 包强,刘丽梅,王瑞海,等.甘肃不同产地黄芪和红­芪药材中总黄酮含

量对比研究[J].中药材,2016,39(10):2281-2284.

[9] 杨秀娟,杨志军,牛鹏贤,等.甘肃不同产地红芪中总­黄酮及总多糖含

量测定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2):79-82.

[10] 邢亚楠,阿来赛坎,田树革.不同产地杜仲叶红外光­谱与薄层色谱特

征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2):88-90.

[11] 谢宗万.论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1990,31(10):43-46.

[12]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

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126-127.

(收稿日期:2018-04-14)

(修回日期:2018-05-04;编辑:陈静)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内含全文PDF和增强­文件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