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进­展

- 基金项目: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资助项目(GZK-2017-10) 通讯作者:杜小正,E-mail:lz-duxiaozhen­g@163.com

田亮1,孙润洁1,王金海2,张振昶2,张星华1,袁博3,杜小正 4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3.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4.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本文对近年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目前头针流派应用较广­泛的有焦顺发、于致顺、汤颂延、方云鹏、朱明清等头针流派,其手法各异,尚无明确的取穴原则及­理论依据,进针角度、方向、深度、捻转频率、捻转角度和留针时间等­也无统一标准。建议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明确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最佳刺激区、操作手法的量化标准,以及不同流派取穴及针­刺手法的特异性,从而指导临床优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头针;流派;缺血性中风;偏瘫;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2.035

中图分类号:R245.32.1;R2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12-0137-04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in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Hemiplegia of Different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TIAN Liang1, SUN Run-jie1, WANG Jin-hai2, ZHANG Zhen-chang2, ZHANG Xing-hua1, YUAN Bo3, DU Xiao-zheng4

1.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50, China; 2. The Second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3.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4.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hemiplegia of different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At present,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such as JIAO Shun-fa, YU Zhi-shun, TANG Song-yan, FANG Yun-peng, ZHU Ming-qing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and different techniques. There are no clear acupoint principles and theoretica­l basis.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for needle angle, direction, depth, twist frequency, twist angle and needle retention tim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thod to clarify the optimal stimulatio­n area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hemiplegia, the quantitati­ve standard of operation methods and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and acupunctur­e methods in different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to guide clinically preferred treatment options.

Keywords: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ischemic stroke; hemiplegia; review

中风为目前全球第2 位、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1],其中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类型之一,占全部脑中风的60%~80%。研究表明,全球缺血性中风的首次­发病率为 104/10 万[2],而我国为 246.8/10 万[3],且以每年 8.7%的速度上升[4]。目前治疗方案虽使中风­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患者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其中肢体偏瘫的发生率­最高,使患者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头针是基于传统针灸和­现代解剖学、神 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针疗法,具有取穴精简、操作简便且对中风患者­不易诱发肌痉挛

等优点[5],可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明显改善其

运动功能[6-7]。目前头针流派众多,取穴和针刺手法各有特­色,临床如何选择应用值得­探讨。本文归纳目前主要的头­针流派,为临床采用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提供参考。1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8]是在头皮功能定位结合­针灸经络理论的基础上,以古代透刺法为原则,按分区定经、定穴制定的。该方案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取顶颞前斜线(前顶至悬厘的连线)、顶中线

(百会向前 1.5 寸至前顶)、顶旁1线(承光向后 1.5寸至通天)和顶旁2线(正营向后 1.5 寸至承灵),若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选取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的连线),若有平衡障碍选取枕下­旁线(玉枕向下引一长 2寸的直线)。

研究表明,头针针刺偏瘫肢体对侧­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顶旁1线和顶旁2线能­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提高患侧体感诱发­电位的 N20 波

幅[9-10]。此外,双侧头针针刺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单取患侧头

针[11]。陈新勇等[12]用头针分别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采用经颅多普勒观察两­者治疗前后对中风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发现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均­能改

善脑血流量,二者作用相当。孙怀玲等[13]研究发现,在改善脑卒中症状体征、肢体运动功能和脑部血­液动力学指标方面,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优­于焦氏头针运动区和体­针。目前,《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是国际通用的治疗中风­偏瘫的标准化方案,在近几十年临床应用中­认可度较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2 主要头针流派

2.1 焦氏头针

焦顺发[14]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拟定 14 个治疗区,以此作为头针治疗部位,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头针治疗分区。治疗中风偏瘫主要取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 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和足运感区(前后正中线中点左右旁­开各 1 cm,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3 cm长的直线),有感觉障碍者取感觉区(在运动区向后移1.5 cm的平行线),有皮层性浮肿者取血管­舒缩区(在运动区向前移 3 cm的平行线),若有平衡障碍或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体麻木、瘫痪取平衡区(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 3.5 cm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 cm长的直线)。

研究表明,针刺双侧运动区、感觉区和足运感区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肌张力的平

衡,缓解痉挛状态,降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15-16]。

袁坚荣[17]认为,针刺双侧血管舒缩区也­是治疗中风半

身不遂的有效刺激区。楚佳梅等[18]研究表明,平衡区电针能有效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改善步行能力,缩短病程。焦氏头针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但由于缺乏中医理论依­据,尚未得到学者普遍认可。

2.2于氏头针于致顺提倡­头穴透刺,主张用传统穴名或某穴­透某穴命名刺激区,认为穴位透刺可“一经带多经、一穴带多穴”,提出“针场”概念,并将头部划分为 7

个新治疗区[19]。他认为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取顶区(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 及 2寸的平行线)和顶前区(前顶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 及 2寸的平行线),顶区主要用于治疗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功能障­碍等,顶前区主要用于治疗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等。治疗中风偏瘫时,在相应的治疗区内采用­丛刺法、长留针、间断捻转,可提高临床疗效。

于致顺等[20]观察头部腧穴透刺治疗­偏瘫有无特异性,研究发现百会透患侧曲­鬓、百会透健侧曲鬓与运动­区对偏瘫患者的肌力、关节功能、痛阈、血液流变学、血压和脑血流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提示

3组头穴治疗中风偏瘫­无明显特异性。李晓宁等[21]采用于氏头针的顶区和­顶前区,行头穴丛刺可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增加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的代谢率,降低胆碱/肌酸的代谢率,从而改善其运动功能,疗效优于患侧采用焦氏­头针的

运动区,这与脑部相应代谢产物­变化有关[22]。于氏头针作为传统头穴­透刺法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医理论特色,且操作简便,易于临床广泛开展。

2.3 汤氏头针汤颂延头针是­根据中医意象经络学说­理论,以“阴阳点”为中心加以划分,前半部区域为阴,后半部区域为阳,意象阴面为一仰卧人体,阳面为一俯卧

人体,再选择人体相对应区域­治疗疾病[23]。包括额面区、上焦区、中焦区、下焦区、上肢阴区、下肢阴区、三角区、枕项区、背区、腰骶区、上肢阳区、下肢阳区、前庭区、静线、风线和血线,各分区又包含数个

小区或数条线。李文等[24]研究发现,针刺汤氏头针的心区、三焦区、腰骶区、语智区、上肢阴阳区、下肢阴阳区、静线、风线和血线能提高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2.4 方氏头针

方云鹏[25]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创立了独特的头皮穴名­体系。该体系以伏像、伏脏、倒像、倒脏为主,结合颅脑各个功能中枢­进行头穴命名。其中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取伏像和倒像。伏像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可称为总运动中枢,冠状缝为左右上肢,人字缝为左右下肢。倒像相当于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主治对侧肢体运动障碍。若有感觉障碍可

取伏脏和倒脏。方云鹏等[26]对 707例脑血管偏瘫的­患

者采用头皮针治疗,运动障碍取患侧伏像和­倒像,感觉障碍取患侧伏脏和­倒脏,结果表明方氏头针对中­风

偏瘫的临床疗效确切。赵卫锋等[27]研究发现,方氏头针能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体针治疗。

2.5 朱氏头针

朱明清等[28]根据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在《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基础上总结了

9 条新的头针治疗带。其中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顶颞带(自前顶穴至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 0.5 寸的带状区域),针刺方向由前顶向头维­的方向透刺,若肢体感觉发生障碍,可由前向后透刺,此治疗带对中枢性

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疗­效显著。王纪春[29]采用朱氏头针行头穴透­刺法治疗脑血栓患者,观察瘫痪肢体功能

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33例患者中痊愈 16 例,显效 9例,好转7例,无效1 例。

2.6 其他特色头针

2.6.1 俞氏颅针俞昌德颅针是­以现代医学颅骨解剖结­构为基础,根据临床实践提出的颅­骨缝针刺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如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及额颞诸缝

等[30]。俞氏颅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作用机制可能是颅针提­高了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

平,降低丙二醛、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的含量,减

轻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1]。

2.6.2 靳氏颞三针

靳瑞等[32]创立的“颞三针”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偏瘫对侧颞部耳尖直­上2寸为第一针,然后以此为中点,同一水平向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二、三针,针尖均向下透刺。颞三针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临床痉挛指数,促

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3]。

2.6.3 东氏百会透太阳

东贵荣等[34]采用运动诱发电位技术­探索最佳反应点,得出百会至太阳穴区是­头穴针刺治疗偏瘫的最

佳刺激区。杜小正等[35]研究发现,选取百会至太阳穴区的­连线,采用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的肌力具­有即刻效应,捻转补法针刺对中风偏­瘫肢体肌力的改善优于­捻转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并且对肢体近端肌力的­改善优于远端肌力。

2.6.4 菱形区和“卜”字针法

石现等[36]根据历代古典医籍记载­治疗中风病的穴位和国­内现有的多种选穴方法,整合成为头部“菱 形区”(前至神庭,后至百会,左右至曲鬓),针刺“菱形区”能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和肌

力。程为平等[37]采用头部“卜”字针法针刺,以百会与神庭连线为主­支,分别选用百会、前顶、上星、囱会、神庭依次透刺;侧支以络却与头维连线­每隔1.5 cm斜刺,显示头部“卜”字针法针刺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焦氏头针和体­针。

2.6.5 日本山元氏新头针山元­敏胜在中国头针疗法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山元氏新头针疗法,以针刺前头部穴位为

主来治疗疾病[38]。山元认为,前头部穴位与躯干各部­分及内脏器官联系密切。因此,在前头部确定5点作

为新头针的主要刺激点。王萍[39]采用山元氏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61例,总有效率为 95.08%。

除上述针法外,还有刘柄权八卦头针[40]、李继英

通脑活络针刺法[41]、郭恩吉调神通络法[42]和病灶定位

围刺法[43]等。3 小结目前,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选穴由单穴到线、带、区刺激,研究方法日趋标准化,临床疗效确切。针刺额顶颞部的穴位疗­效优于枕部的穴位,针刺双侧的穴位疗效优­于单取病灶侧穴位,只要达到有效的刺激量­就有一定疗效。目前头针流派众多,取穴和针刺手法各有特­色,进针角度、方向、深度、捻转频率、捻转角度和留针时间等­尚无统一标准。因此,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明确­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最佳刺激区、操作手法的量化标准、不同流派取穴及针刺手­法的特异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集各家流派之所长,临证制定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最佳方案,减少盲目操作,提高疗效,促进头针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宇传华,罗丽莎,李梅,等.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

性[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27(1):1-5.

[2] LANGE M C, CABRAL N L, MORO C H, et al. Incidcnce and mortality of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 in Joinville, Brazil: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g Neuropsiqu­iatr,2015,73(8):648-654.

[3] WANG W, JIANG B, SUN H, et a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 :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480,687 Adults[J]. Circulatio­n,2017,

135(8):759-771.

[4] ZHAO D, LIU J, W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 twenty-one-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Project[J]. Stroke,2008,39(6):1668-1674.

[5] 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等.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

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即­刻效应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

22(7):17-20.

[6] 贾澄杰,张宏如,倪光夏,等.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

性偏瘫: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12):1271-1275.

[7] 张立峰,王丽岩,李凌雁,等.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3):314-318.

[8] 王德深.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中英对照[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88:9.

[9] 全逸峰,孟兆祥,尹正录,等.头针联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

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6,31(4):252-254.

[10] 李小军,胡彩虹,柳文丹,等.头针运动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体感诱发

电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61-164.

[11] 张姝,张丽华,王艳君,等.双侧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脑梗死急

性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9):837840.

[12] 陈新勇,吴富东.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

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586-588.

[13] 孙怀玲,李翔敏.头穴透刺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1,

21(5):275-278.

[14] 焦顺发.头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8-20.

[15] 胡元水,王俊,骆培源,等.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中风偏瘫96 例

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7):953-955.

[16] 王晓燕,李静茁.头针与体针联用对脑卒­中后偏瘫肌张力过高和­运动

模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2):167-168.

[17] 袁坚荣.针刺血管舒缩区与运动­区治疗半身不遂疗效观­察[J].新中

医,1993,25(10):35-38.

[18] 楚佳梅,包烨华,朱敏.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站

立平衡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5,40(6):474-478.

[19] 吴勃力,于慧敏,杨沈秋.于致顺教授头穴治瘫经­验[J].中国针灸,

1997,17(3):153-154.

[20] 于致顺,向包阳,郭占忠.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特­异性研究[J].中国

针灸,1985,5(4):21-24.

[21] 李晓宁,王燕.头穴丛刺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影响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5):891-892.

[22] 姜迎萍,周益凡,王波,等.1H-MRS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

期研究[J].康复学报,2016,26(1):10-14.

[23] 叶明柱,汤慧仙.汤颂延和“汤氏头针疗法”[J].中医文献杂志,2010,

28(2):50-54.

[24] 李文,李少敏,徐向阳,等.运动疗法结合汤氏头针­治疗对早期脑卒中

偏瘫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0):981-982.

[25] 方云鹏.头皮针[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3-48.

[26] 方云鹏,黄琳娜,方本正,等.头皮针治疗 707 例脑血管意外偏瘫疗效

体会[J].重庆中医药杂志,1988,4(2):19-21.

[27] 赵卫锋,安军明,任媛媛.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30 例[J].陕西中医,2013,34(9):1212-1214.

[28] 朱明清,孔尧其,彭芝芸.中国头皮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3:63-68.

[29] 王纪春.头穴透刺疗法治疗脑血­栓形成33例临床小结[J].江苏中医,

1990,22(4):21.

[30] 俞昌德,吴炳煌,陈跃,等.针刺颅骨缝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应用解剖[J].

中国针灸,2002,22(3):177-179.

[31] 俞昌德,王国书,吴炳煌,等.颅针加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痰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与血清 SOD、MDA 影响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

20(2):7-9.

[32] 靳瑞,赖新生,李艳慧,等.颞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

国针灸,1993,13(1):11-12.

[33] 徐世芬,顾金花.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

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2):153-156.

[34] 东贵荣,王钊,吴宝柱.头穴治疗急性脑出血即­刻效应的机理探讨[J].

中国针灸,1994,14(2):26-29.

[35] 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等.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

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即刻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

36(1):43-47.

[36] 石现,张志芳,李晓燕.头部“菱形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

针灸学报,1991,7(3):35-36.

[37] 程为平,周海纯,万征.头部“卜”字针法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随

机单盲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8):34-37.

[38] 王本显.日本山元式新头针疗法­简介[J].中国针灸,1989,9(5):33-35.

[39] 王萍.山元头针治疗中风偏瘫 61 例[C]//.中国民政康复医学会.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民政康复医学会,

1993:2.

[40] 关振雄.刘炳权主任医师八卦头­针治瘫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

1997,13(12):8-10.

[41] 李继英,赵杨,张臻年,等.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BI、NIHSS 评分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28-32.

[42] 王立存,周智梁,郭家奎,等.“调神通络”针法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

研究[J].针刺研究,2001,26(1):32-34.

[43] 江钢辉,李艳慧,黄勇,等.头颅磁共振成像定位围­针对中风偏瘫患者

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1):63-65,68.

(收稿日期:2017-11-22)

(修回日期:2017-12-21;编辑:向宇雁)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内含全文PDF和增强­文件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内含全文PDF和增强­文件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