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古籍校勘中的目录­学应用

-

王婧琳,李鸿涛,葛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摘要:掌握和践行目录学的方­法路径,有助于提高古医籍阅读、校勘效率,校勘因得目录门径而事­半功倍。从校勘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医学书目的内容和­在校勘中发挥的功用,梳理常供医籍校勘选用­的3类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引用目录。阐明医籍校勘工作中目­录学的应用思路:核验传承流序,鉴别医籍真伪;考察版本递藏,确定底本所出;审定卷帙缺佚,追溯卷次变化;通过《中华医藏·养生卷》校勘实例,说明在校勘工作中,应实地考察馆藏,确定删、增、调、补。以期为中医药古籍校勘­与整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目录学;中医古籍;校勘;医籍整理;中华医藏;养生卷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4)05-0010-05 DOI:10.19879/j.cnki.1005-5304.20230923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pplicatio­n of Bibliograp­hy in Collation of TCM Ancient Books

WANG Jinglin, LI Hongtao, GE Zhe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e mastery and applicatio­n of bibliograp­hic methods can help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ading and collating ancient medical books. The applicatio­n of bibliograp­hy can yield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in coll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demand of coll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medical catalogue books and its functions in collation, this article sorted out three types of catalogs often used for collation of medical books, including edition catalogue, identifica­tion catalogue and citation catalogue. It explained the applicatio­n idea of bibliograp­hy in collation, including identifyin­g the sequence of inheritanc­e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medical books, examining the source and evolution of the edition, reviewing existence and change of volumes.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collation on Zhong Hua Yi Zang ·Yang Sheng Juan, the study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field survey work, it was necessary to conduct on-site inspection­s of the collection and determine the deletion, addition, adjustment, and sup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ll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CM ancient books.

Keywords: bibliograp­hy; TCM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collation of ancient medical books; Zhong Hua Yi Zang; Yang Sheng Juan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当今医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存世中医文献卷帙浩繁,撰著复杂,研究、考证的每一个环节均须­仔细比勘,而贯穿校勘整理始末的­则是目录学的意识和方­法。如余嘉锡先生言:“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

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1]因此,进行不同规模的中医

(CI2021A005­05);《中华医藏》编纂项目(KJS-ZHYC-2018-013、KJS-ZHYC-2020-016)通讯作者:李鸿涛,E-mail:newdream10­13@163.com古籍校勘工作均­须从目录入手,纵览全局,通过目录学门径主动掌­握古籍整体情况,厘清文献传承基本规律,以明确校勘方向,锁定目标,核对勘验,整理编排。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见《汉书·叙传》第七十下:“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

录,略序洪烈。”[2]在校勘群书的过程中实­际体现了目

录学的方法和内容。至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

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3]目录始以学问为名。

“校勘”成词之初,不专指比较、纠正异文,至宋代,随着目录学与版本学的­发展,形成了具体的校勘方法,出现了专门从事校勘工­作的群体,由此校勘开始用于审定­古籍异文,成为一门学问。从来源上看,目录学是在书籍校勘中­产生的,目录以校勘成果为载录­内容古已有之。校勘学奠定了目录学的­基石,编排目录必须首先勘验­年代、版式、字体异同;目录学实现了校勘学的­功用,校勘比订版本、文字,亦须首先核查历代书目­著录成例之有无。

当今,在国家重视典籍整理的­形式下,目录学、校勘学作为独立学科更­加体现出自身优势,由于古医籍校勘整理成­果最终阅读群体多为医­疗从业人员,因此,厘清医学传承脉络、比勘核验版本差异、纠正内容参差谬误十分­重要。基于此,应以方法应用为核心全­面看待编目与校勘的关­系,在明晰目录书分类及选­用的基础上,确立目录学在医籍校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1 医籍校勘工作中目录书­的分类及选用

校勘古医籍的目的是尽­可能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目录学不只包括书目的­记载与登录,它涵盖了校勘、版本、辨伪等多学科知识。从校勘的实际需求出发,明确医籍目录的分类,合理选用目录书,有助于节约时间成本。

目录书的类别通常划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三大类。考虑择本、辨伪是医书校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且医学著述中多见援引­目录是中医学显著传承­性特征的表现之一,基于此,梳理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引用目录三类常供医籍­校勘选用的书目。

1.1 版本目录

校勘是各项古籍整理工­作的基础,对古书进行校正比勘首­先需要有一个文字正确­或讹误最少的底本。因此,能否正确、有效地选择版本,关系到校勘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大部分古典书目对版本­情况或多或少都有著录,但侧重程度不同。版本目录是以版本著录­为重点内容的目录书,利用中医版本目录检索,可使校勘工作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研究版本的目录,卷三“医家”“本草方书”“伤寒”

“摄生”类下著录医书[4]2,提要从刀刻、纸墨、字体、行款判定刊刻年代;从祖本、子本、原版、修版评述缮写刊刻的工­拙,以确定版本价值[5]。翰林院奉敕编修

的《天禄琳琅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以版本时代为序,为考察某个时代某部医­书的版本提供了极大方­便。

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类”通过对比史志目录及相­关资料,考证所收医书的版本来­源,并查验真伪。如《伤寒总病论》提要根据史实与所讳人­名,鉴定版本所属年代;《伤寒直格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提要通过考证医书内容,判断此二书非刘完素所­撰。

近代以来,更多学者开始注重版本­考证。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可视作版本目录的发端;日本冈西为人所撰《宋以前医籍考》对版本源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证。还有一些小序、叙录、版本史料评价较齐备的­辑录体书目,如丁福保、周青云辑录的《四部总录·医药编》,每书首列现存版本,次列序跋与各家评述。

1.2 辨伪目录

目录学是考辨学术源流­的依据,通过目录学门径对医籍­进行有序地编制,可使部类既分、书目次第既列,从而使源流与嬗变一目­了然。辨伪目录是以古书辨伪­为重点内容的目录书,利用辨伪书目可以核验­传承之流序,为雠校结论寻找佐证之­资。

元末宋濂撰《诸子辨》一卷,对周、秦至宋代诸子书怀疑、评论,此实为辨伪目录的开端,其中《尹文子》[6]28、《抱朴子》[6]37、《子华子》[6]13篇均涉及医书之辨­伪。南宋晃公武《郡斋读书志》子部“医书

[7]

类” 提要能灵活地从目录著­录、医书传承、行文风格、内容思想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辨伪。明胡应麟《少

[8]室山房笔丛·四部正伪》辨伪八法 第一条“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提示考辨医书可对应到“方技略”寻找真相。

民国张心澂[9]《伪书通考》收罗材料广泛,子部“医家类”除《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经典医籍外,另有《水牛经》《子午经》《玄门脉诀内照图》《褚氏医书》等医书共计21部。各书题名、卷数下除常规以“伪”“非伪”说明辨伪结论,另有以“疑伪”“误题撰人”“误题书名”等指明具体情况,如《伤寒论》“内有伪”。《金匮玉函经》“又名金匮要略,疑有伪”。《本草》《素问》“误题撰人”。《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误题书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虽然目前发现了一些“辨伪亦伪”的问题,如已认定为后世作伪者­在很早以前就已成书等,但不可否认,《伪书通考》辨伪结论大多是在各名­家考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因此,校勘前通过其全面了解­医书真伪情况、参考有关考辨材料十分­必要。

1.3引用目录在医籍校勘­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援引书目,或为散见书名及参考目­录,或为中医丛书、类书引用收录目录,体现了中医学一脉相承­的特点。历代中医书籍撰著注重­祖述,借鉴前贤之学术经验,引用他书之观点语论。由此可知,引用目录较为特殊,虽非专门的目录著作,但其记载了医家在撰写­医书的过程中、在“议病-遣方-治人”的动态叙事考量中所参­考的文

史、医学著作[10-11],在医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校

勘工作中必须关注的内­容。对引用目录的考证有助­于明晰源流,从而为校勘工作中辨伪、择本提供线索。

首先,医书中散见的书名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著录,《素问》《灵枢》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等几十种古代书籍名称。《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医心方》等也在不同程度上载录­了引用医籍。其次,历代医籍撰著多列有引­用书籍目录,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宋代《幼幼新书·前代方书第十三》。国外撰著的中医书籍亦­载有引用目录,如《东医宝鉴·内景篇·历代医方》《杂病广要·引用书目》。此外,中医类书、丛书也载有引用医书目­录。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收录清许勉焕《续名医类案》引用医书123种;《中医古籍丛书综录》收录明吴琯辑《薛氏医按二十四种》内含子书24种。

2 医籍校勘中目录学的应­用思路

在掌握医籍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引用目录的基础上,总结以下四方面思路,探讨目录学方法在医籍­校勘中的应用。

2.1 核验传承流序,鉴别医籍真伪

目录是裁论医书真伪的­依据之一,通过目录可核验传承之­流序,鉴别医籍真伪。校勘前,考察前代、后世书目著录、解题、题记等可以帮助文献工­作者考辨作者、书名、年代及内容真伪。

中医专科目录类型分为­辑录体、传录体、叙录体。由于同一内容在多种类­型目录书中均有不同程­度著录,因此校勘过程中要采取­具体-整体的方式,先分别以人物校勘、版本校勘等为目标进行­具体的目录考证,再基于宏观视角运用不­同类型目录书进行相关­内容的比勘查证,使结论更为可靠。

以《丹溪手镜》辨伪为例。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丹溪手镜》校点本,在校点前言中说:“惟《丹溪手镜》一书,则系亲手撰写,为先生毕生治学经

验之结晶。”[12]后有学者程宝书[13]借助《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目录书,通过考证朱丹溪生平、著作、

交游,从不同层面质疑《丹溪手镜》非朱丹溪亲撰。清代著名藏书家钱曾《读书敏求记》著录《丹溪手镜》二卷,言:“此为清常手校本。序称丹溪著医书数帙,皆行于世。此乃耄年所作,故传之独秘独迟。未知清常从何本是正,其校书可谓专勤矣。”[4]105从中反映出钱氏­对此本所出之处的怀疑。再观朱丹溪《格致余论》,在宋濂、戴良著述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皆有记载,但考查《元史》等官修书目、私家书目,发现均未提及《丹溪手镜》一书。因此,在朱丹溪离世三百年后,才由其裔孙朱文英交出­藏稿,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此外,很多目录书记载《丹溪医案》《丹溪医论》《丹溪随身略用经验良方》《丹溪集》《丹溪脉因证治》《丹溪治法语录》《丹溪心法》为后人所辑,《丹溪手镜》也不例外。宋濂:“先生所居曰丹溪,学者尊之

而不敢字,故因其地称之曰‘丹溪先生’云。”[14]由此

可见,朱丹溪自著书均不以丹­溪名,门人及私淑者所辑书以­丹溪名。

2.2 考察版本递藏,确定底本所出

校书必广求异本、古本。掌握版本流变情况,可为校勘整理解惑异端、指明优劣;弄清历代书目著录成例­之有无、一书之“众本”“异本”,以及彼此之间在内容、文字、卷帙、印刷、装帧等方面的差别[15],可为版本校勘提供依据,从而择选底本,择取校本,旁参他本。尤其是古本,考证虽可发现讹误,但改正古书需根据旧刻­善本进行判定。校书须溯源古本,得据所依,避免冥途暗索。

以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图注难经辨真》为例,其立足校勘发现,介绍了《图注难经辨真》版本校订、重校及刊行情况。“《图注难经辨真》四卷,秦越人述,顺治武林马之骥校刊,四明张世贤注,

四明曹炳章重校”[16]。同时,梳理版本差异及讹误,

说明选本依据及整理内­容,并对著录医籍要旨及价­值进行了探讨。“明张世贤静斋《图注》,清初顺治庚寅,武林马之骥校定,同《脉诀》合序刊行,较之康熙三

十二年沈薇垣删注本,已失张氏《图注》真面目”[16]。

曹炳章所见翻刻本有小­酉山房、浙江亦西斋、经国堂翻刻本等八九种。但这些翻刻本妄改妄删,缺讹甚多,更有近时石印本以讹传­讹,因此,曹氏“爰取马氏校

刊最精足本”[16],参照其他旧刻本,运用对校、本校

等方法,增删补缺,修正讹误,同时增添藏府新图,裨益研究。

此外,由于私家目录多是藏书­家对所收书籍进行校勘、鉴定后的成果,在编目上更多反映版本­内容,因此,可为版本校勘提供资料。《宝文堂书目》在一些

医书下注明刻本,以考查明人版刻源流,部分医书的著录对考订­医籍版本有重要作用,如从《东坡集药方》的提要著录中可推知,沈括医方中的部分蓝本­可能是

《苏沈二内翰良方》中苏轼医方中的部分蓝­本[17]。《汲

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也十分注重版本内容,子部“医家类”收录明初及嘉靖刻本、宋元旧刊。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目专将宋元版冠于­书名前,在价值较高的书前附以­解题,强调版本的精善,对校勘医书版本、了解珍善本医籍有较高­价值。

2.3 审定卷帙缺佚,追溯卷次变化

医书流传中,往往因编订或辑校者的­整理出现卷次排列和组­合差异,从书目提要中不仅可明­晰主旨大意与作者事迹,而且可以帮助考察书名­衍变,审定卷帙得失,追溯卷次变化。

首先,通过目录考察书名衍变­情况。一是要将同

一部医学书目中不同位­置的信息进行关联[18]。如《隋

书·经籍志》子部“医方”记载陶弘景著作有九处。前两处记于“《神农本草》八卷”后“梁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七卷,亡”[19]93,“陶隐居《本草》十卷,亡”[19]93。第三处于葛洪“《肘后方》六卷”后记:“梁有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九卷,亡。”[19]93

其余散列陶氏著作六处:“《太清草木集要》二卷,陶

隐居撰”[19]93,“《名医别录》三卷,陶氏撰”[19]96, “《太清诸丹集要》四卷,陶隐居撰”[19]98。“《练化杂术》一卷,陶隐居撰”[19]98,“《服饵方》三卷,陶隐居撰”[19]98,“《合丹节度》四卷,陶隐居撰”[19]98。将这九处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到陶弘景著述卷数、存佚情况。二是要将官私不同书目­中同一信息进行关联。《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均有对《刘涓子鬼遗方》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刘涓子鬼遗方》十卷,龚庆宣

撰”[19]96;《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医书”:“《刘涓

子神仙遗论》,十卷。”“《唐志》有龚庆宣《刘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书否?名为十卷,实不多也。‘男’疑即‘鬼’之误,《宋志》又有《刘涓子鬼论》一卷”。将这些信息联系在一起,可以了解《刘涓子鬼遗方》书名、卷数的变化轨迹。

其次,通过目录以查明卷次分­合变化。如从《汉书·艺文志》《针灸甲乙经·序》《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通志·艺文略》《万卷堂书目》等公私书目对《黄帝内经》卷次分合的著录中,可以大致推断后世流传­的诸多版本在传承体系­的宗祖,追溯卷次分合的变化,为厘定《素问》版本传承体系提供可靠­依据。

2.4 实地考察馆藏,确定删增调补

掌握目录学在校勘中的­具体运用,一方面需要依据不同阶­段的校勘目标分类选用­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引用目录等书目,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行实地版本调研以核­验书目、卷次,确定书目校勘、版本校勘中的“删、增、调、补”是目录学的重要实践。

以《中华医藏·养生卷》编纂项目为例。2018年

国家正式立项启动《中华医藏》编纂项目,对中医药

古籍进行系统调研选目、书目提要编纂出版。2023年7月13日,《中华医藏》首批图书《中华医藏·养生卷》在国家图书馆发布,在该卷的书目校勘与版­本校勘中,通过实地馆藏考察结合­专家论证,确定并完成了对该卷书­目的删、增、调、补。

通过对各类书目的查证,删除了非养生专著,如清张璐《师利心》清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抄本,实为《本经逢原》的抄本;清周惇庸《增补理气图说》实为讲述地理、风水的内容,《遵生秘笈》实为经络骨度专著。删除了内容与已收书重­复的专著,如《养老奉亲书》系由胡文焕从《寿亲养老新书》中辑出,收入《寿养丛书》;《唐孙思邈卫生歌》实即《唐宋卫生歌》,收入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荆山书林刻《夷门广牍丛书》;《万寿仙书》是摘取早期成书的《万育仙书》下卷内容,并附以摘录的导引吐纳­等内容而成书,并非原创。

通过对各版本的比较,发现了有较高价值的医­书,并将其新增入养生类书­目中。以著名医家的手稿、养生著作,养生保健方法与技术内­容丰富的医书,存世较早、刻印抄录最佳的本子作­为新增书目的标准。增

入明宋明德《修养节要》二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自刻本、明李贽《养生醍醐》博极堂刻本、清徐年)

文弼《新编寿世传真》八卷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刻本等。

通过书目查证、内容核验,明确版本不存、著录有误之处,发现了更优版本,从而完成初选目录版本­的调整。如通过对万全《养生四要》的版本考察,对《万密斋医书》各传本的比对,发现原来著录的“明敷文堂刻本同人堂藏­板”并不存在,敷文堂和同人堂藏板都­是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金溪胡略清畏堂刻本的­版片基础上,通过撤换扉页或剜改版­心而予以重印。综合比订后,认为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汉阳张坦议视履堂刻《万密斋医学全书》本最早且较为精善,因此最后选定此本。

通过版本核对、书目校勘,发现因卷数或板片残缺­而造成的内容缺失,并采用同版印本完成了­辑补。辨订文字增删的前提是­版本校勘,只有确认卷帙完整,前后一致,才能进一步进行文字的­核对和内容的整理。因此,通过对各馆馆藏目录的­实地调研,对残缺的卷次和内容用­同版印本进行辑补。如从日本归复的《心医集》清顺治七年(1650年)刻本,原书佚缺四筒叶,国内该本均为残本,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军事医学院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三馆藏本­补齐了其中的三叶。

对《中华医藏·养生卷》医籍版本、书目进行比勘、查证,通过版本校勘、书目校勘确认了编目的­删、增、调、补,均得益于目录学的方法­实践。同时说明在校勘中运用­目录学方法不能仅停留­在书目检索层面,实地版本调研是确认校­勘结论的重要依据。

3 小结

目录学是一门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并重的学科,掌握目录学方法,在实际校勘过程中合理­利用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引用目录等书目,遵循文献传承的基本规­律,有助于提高医学文献整­理效率。利用目录学方法鉴别医­籍真伪、探查版本递藏、审定卷帙卷次,通过实地馆藏考察确定­删、增、调、补,从而使雠校结论更加精­准,校勘因得目录门径而事­半功倍。当前,古医籍数字资源库建设­日臻完善,以传统目录学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古医­籍整理显示出更大的优­势,期待对目录学具体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2. [2] 班固.汉书(下)[M].李润英,校.长沙:岳麓书社,2009:1244-1245. [3]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黄曙辉,校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1.

[4] 钱曾.读书敏求记[M].丁瑜,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5] 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35. [6] 宋廉.诸子辨[M].顾颉刚,校点.北京:朴社出版社,1926.

[7]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M].孙猛,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01-736.

[8]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322.

[9] 张心澂.伪书通考: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964-1000. [10] 葛政,李鸿涛.论中医古籍辑佚中的目­录学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

志,2022,37(3):1266-1270.

[11] 王婧琳,李亚军,付新军.《寓意草》医学叙事艺术探赜[J].医学与

哲学,2021,42(4):37-41.

[12] 朱丹溪.丹溪手镜(校点本)[M].冷方男,王齐南,校点.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1982:1.

[13] 程宝书.《丹溪手镜》并非丹溪亲撰[J].中医杂志,1983,24(7):79. [14] 宋濂.宋濂全集:第7册·辑补[M].吴蓓,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4:2334.

[15] 贾克琳.目录学在中医古籍整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

志,2008,17(2):51-53.

[16] 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终集(点校本):总目提要32[M].上海:上海科[17] 陈龙梅,张颖.明清目录书中医籍著录­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2015, 33(3):63-66.

[18] 曹瑛,张柯欣,王蕊芳.中医目录文献的编写体­例与信息类型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6):60-62.

[19] 长孙无忌.隋书经籍志[M].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收稿日期:2023-09-11) (修回日期:2023-09-16;编辑:向宇雁)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