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慕课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

孙海舒,王蕊,张伟娜,卢鹤,包蕾,张华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本文阐述了名医经验继­承现状,探讨将慕课应用到名医­经验继承教育之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已经被运用到中医教学­中,它基于信息学方式的技­术形式,有助于突破原有教学方­式对名医经验继承的限­制。通过慕课对名医经验继­承的扩展与补充,使临床医生、医学师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进而大力促进名医经验­传承。

关键词:慕课;名医经验;传承;知识单元;中医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6.01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07(2018)06-0065-04

Applicatio­n of MOOC to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SUN Hai-shu, WANG Rui, ZHANG Wei-na, LU He, BAO Lei, ZHANG Hua-m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and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MOOC to the inheritanc­e education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As a new online education mode, MOOC has been applied to TCM teaching. It is based on the technical form of informatic­s and help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original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Through the expansion and supplement of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the clinicians and medic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uld obtain more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thus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Key words: MOOC;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inheritanc­e; knowledge un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名医是中医药学术进步­的杰出代表,名医经验的传承是联系­中医传统和实现中医传­承的核心。但是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名医经验的普及与传承,依然受到地域、时空、工作环境的限制。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简称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JG201704);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Z090303)

第一作者:孙海舒,E-mail: sunhs@mail.cintcm.ac.cn *通讯作者:张华敏,E-mail: zhanghm@mail.cintcm.ac.cn

“慕课”)迅速发展,慕课平台相继出现,应用领

[1-2]

域广泛,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学术­传播瓶颈 。

1 名医经验传承现状及慕­课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必要性

从临证跟师到著作出版,从数理统计到知识挖掘,名医经验的传承工作采­用了诸多载体,应用了诸多扩散方式。以信息技术为例,目前对名医经验传承集­中于基础数据的结构化­和知识领域的探索。一方面,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对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例如,对李佃贵教授、颜正华教授、孟河派医家等在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痛、血瘀证、眩晕病、痹证等方面进行数

[3-8]

据挖掘 。另一方面,是针对古今医家临证经­验知识领域的规则及内­容的探索,例如,对名医经验整理的原则­与模式,应用本体概念及相应技­术对中医基础理论、喘证、老年痴呆、中医骨伤、中医眼科

[9-16]

等进行知识领域的探索 。慕课可以突破知识传播­的时间与地域瓶颈,实现知识快速共享。而其中海量数据的积累,便于医疗经验的挖掘与­利用,应用信息技术研究中医­经验传承。

2 慕课的优势与应用

慕课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和创­新主任 Dave Cormier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Bryan Alexander 提出,后用于Stephen Downs 于 2008 年合作开设的一门大型­网络

[17]

课程 。2013 年 10月,清华大学首个中文版M­OOC

[18]平台“学堂在线”正式上线 。2014 年 3 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在北京成立[ 19],并宣布启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带来了传统课­堂的变革与转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均有慕课形式的参与,依据国家对慕课认可的­程度,决定是否将其上升到教­育重要性的战略高度。在医学领域,无论中西院校体系,均受到慕课的影响,

[20-26]

诸如诊断、护理、临床等方面 。将慕课形式引入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的领域,一方面将中医知识碎片­化,达到知识扩散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网络意义­的“师承教育模式”。

2007 年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将“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写在了重点任务的首位。如何借助信息科学技术­对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和分析,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传承­名医经验,扩大应用范围,是值得中医学者探索的­重要问题。慕课有 3 个主要角色,医生、患者、学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缺一­不可。慕课的特点是学生数量­大,强调参与与分享,形式极具开放性,基于互联网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不受时空限制,这些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异显著。

2.1 慕课教育平台的优势

传统的师承方式有优势,也有局限性。专著是名医经验的知识­显性化,但是没有临床的情境,患者四诊信息的表达并­不同于直观的“所见即所得”,不能体现医患交流、心理层面的内容。师徒面对面交流,体现了因材施教,注重理论教学联系临床­工作实际,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点,依然囿 于时空的限制。当前的院校教育,对于医药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师承教育在人才的精准­培育方面则略胜一筹。

慕课的优势在于广泛性、多维性、开放性、以及学生的主导性。现有师带徒的模式限于­时间与地域,尤其是已经故去的名医­经验,往往被限制于小范围内,不利于传播。而慕课本身的特点,既利于“走出去”,又利于“接地气”。前者,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学术体现,因此,中医“走出去”的主体就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文­化。后者,对于“治未病”及自我保健方面,具有活学活用的特点。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慕课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吸纳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在教学相长的作用下,对于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的普及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2.2 慕课学习平台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廖育群在《医者意也:认识中医》一书中讨论了中医的核­心概念——“意”,即“医者意也,意者医也”,认为这种“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

[27]

法的灵活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 。

名医经验是隐性知识,传承的过程就是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传承的目的是让更多患­者受益。慕课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形式,对于名医经验的传承与­传播,意义积极。与传统的教学角色不同,名医从主导者的角色过­渡到引导者。课前,针对学生对内容了解程­度的差异,老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课中,老师将专业知识和具体­病例、人文背景等融合,名医本人参与制作案例­视频,以医学知识、沟通能力、背景知识等进行诊疗,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和讨­论。

2.3 慕课学习平台在学生中­的应用

慕课的特点是多维度、开放度、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学生话语权更自由,体验感强烈,自主的学习氛围;此外,碎片化学习时间、评价灵活等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平台

[28]

主动学习 。对于想要掌握名医经验­的医学生来说,课前的预习是重要的环­节,通过技术集成,利用慕课平台将背景知­识、名医学术思想——著作、文章等集合,通过终端设备可以随时­与同学分享经验,随时提问,甚至可以进行远程诊疗­服务。接受医学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学生,学习、临床工作压力较大,时间短知识点多,未必有充足时间进行选

择。慕课则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时间,给更多的在临床一线医­师、医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展知识范围与深度。

2.4 慕课学习平台在患者中­的应用

患者的身份是特殊的,也是普遍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患者,患者没有标准,所以诊疗的个体化方案­尤为重要。名医经验的难复制性也­在于此。慕课的优势在于提供了­情境,作为一种将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的教学形式,真实学习被

[29]

认为是可能应对上述挑­战的解决方案 。以患者为例,在慕课平台上并不是被­动的,通过治疗过程的参与,借助慕课平台,参与治疗过程,直接将治疗过程的体验­与患者以及学生分享,对于医疗来说,疗效是“金标准”,名医经验的可复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同时也有利于借助平台­探索医生、患者和社会三者关系。

3 慕课在传承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

慕课并不是唯一传播名­医经验的途径,在经验传播的精细度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与名医面对面的交­流,虽然满足了扩散知识的­需求,但是在推敲技术的精细­层次方面还有亟待提升­的空间。

3.1 慕课设置的内容与原则

对于经验传承与传播,名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处于主导地位。激发名医自身的积极性,参与到知识单元的建设­当中。知识单元可以灵活组合,以临证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疾病或症状的­相关医学知识,比如流行病学、解剖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汇集;还要集成名医自身对此­的理解,比如专著与文章;现场讲解与操作等;以上内容集合于独立的­视频当中,通过技术手段将其他内­容组合为一个整体,基于证候或者症状进行­分类,完整叙述病案,独立成集,每一个独立的医案称为­知识单元。

设置原则:遵循完整、独立、重用、共享的原则。依照视频著录格式,结合中医名词术语,逐渐向中医病案本体过­渡,在保存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临证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扩散以及经验­传播的模式。

3.2 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的­问题

高的注册率和低的完成­率是慕课的常见问题之­一。这一点不容忽视。给予人脸识别的信息技­术,一部分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学生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但对于一些医患沟通技­巧、伦理学等重实践的人文­知识,可以选择实地操 作、当面评价。此外,慕课平台提供大量病例­图片与视频,诸如舌苔、面色、实验室数据、影像学结果等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获­取困难、资源匮乏的难题及可见­度低的弊端,但是它终究不是实体间­的接触和交流,流失了感知性和可行性,比如脉象,触诊的局部感觉,目前尚不能通过慕课平­台实现。

4 小结

作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慕课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国内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慕课技术引入名医经­验传承的领域,尚需探索与尝试。但是,慕课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也刚刚开始,因此通过慕课促进名医­经验的传承与扩散是目­前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名医经验传承的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 魏英玲,何高大.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及对我国­高 校“慕课”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5):30-37. [2],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15,13(4):25-30. [3] 吴荣,刘晛,王阶,等.基于关联规则的名老中­医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86-1788. [4] 刘晓怡,唐晓亮.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的李­佃贵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 炎医案分析[J].中国外资,2012(5):258-259. [5] 田琳,闫英杰,朱建贵,等.整理挖掘名老中医诊疗­眩晕病辨证思维模 式的思路与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8):618-620, 622. [6] 晏婷婷,吴丽,王旭东.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治法及用 药规律研究[J].新中医,2012,44(9):98-99. [7] 吴嘉瑞,张冰,杨冰.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嫡聚类的颜正华教授­治 疗胃院痛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5. [8] 郭位先,吴嘉瑞,张冰,等.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 教授治疗血瘀证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5): 218-221. [9] 孙海舒,王克键.名老针灸专家经验继承­存在的问题及方法学思­考[J]. 中国针灸,2011,31(1):82-84. [10] 孙海舒,王克键.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继承模式的研究[J].中医杂 志,2011,52(1):24-26. [11] 叶超.明清时期中医喘证医案­的知识表示和本体架构­研究[D].唐山: 华北理工大学,2017. [12] 蔡晓鸿,孔明望,王平.老年性痴呆中医药本体­构建探讨[J].时珍国 医国药,2014,25(8):1918-1919. [13] 孙海舒,苏静,段兰英,等.中医经验继承方法实践­与体会[J].中国中

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6):628-629.

[14] 朱丹.基于本体的中医古代文­献检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沈

阳工业大学,2015.

[15] 来建梅.基于领域本体的中医骨­伤知识库的研究与构建[D].济南:山

东中医药大学,2013.

[16] 田甜.基于本体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古代医案数据挖掘方法­的探

索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7] 曾望.Wiki环境下英语协­作学习慕课平台的构建[J].高教学刊,

2015(7):18-19,21.

[18] 朱骏锋,许仁红.我国慕课建设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河北

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77-79.

[19]健康报.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成立[J].上海医药,2014,35(7):

53.

[20]程丽楠,姚水洪,李娟,等. “慕课” (MOOC)时代下的医学继续教

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258-259.

[21] 马淑然,许筱颖,徐雅,等.慕课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模式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3):1-3.

[22] 田爱丽.“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

究,2015,21(6):86-94.

[23] 钟森杰,李杰,胡志希,等.慕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和优

势[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4):486-488.

[24]祁涛,王应解.关于慕课若干认识误区­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15(10):28-32,46.

[25] 肖占君,辛宝忠.大学生存危机来临还是­高等教育普及开始——大学

慕课研究与实践的转向­与未来走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5(3):35-

38.

[26] 何国平,杨云帆,陈嘉,等.“慕课”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095-1099.

[27] 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2.

[28] 解立怡,曹罡,赵耀.“慕课”背景下的医学继续教育[J].中国医学

教育技术,2015,29(5):483-486.

[29] 王宇,汪琼.慕课环境下的真实学习­设计:基于情境认知的视角[J].

中国远程教育,2018(3):5-13,79.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