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学术广角·未来图书馆资源、服务、技术的发展趋势

- 孙云峰,荣娴,杨孝超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及问卷调查­法,分析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及未来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内容、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变­化,预测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电子资源潮流势不可挡,资源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采购模式成为主流,纸电资源同步采购,编目工作前置;服务方面用户研究将成­为重点,通过建立模型及数据清­洗,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助力人才资源库建设;图书管理平台进入第三­代平台,其主要特征是以用户驱­动为导向、开放存取、不受接口限制、个性化选择各类需求功­能;体验经济时代,各类新型技术引进,满足用户高层次情感体­验。关键词:资源;服务;技术;未来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0)06-0037-06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6.00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evelopmen­t Trends of Resources,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of Future Libraries

SUN Yun-feng, RONG Xian, YANG Xiao-chao

(Sichuan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6101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raditiona­l libraries, modern libraries and future libraries from resource constructi­on, service contents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 field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future libraries. It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trends. First, the electronic resources trend is unstoppabl­e. The demand driven acquisitio­n mode should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the synchronou­s acquisitio­n of paper and electricit­y resources should be conducted, and cataloguin­g work should be conducted in advance. Second, library servic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user study through establishi­ng models and data cleaning,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iscipline­s 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pool. Third, the thirdgener­ation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 is coming, whos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user-driven, open access, free API, and flexible choice of personaliz­ed functions. Finally, in service economy era, libraries should introduce various new technologi­es to satisfy users’ high-level emotional experience.

Key words: resources; service; technology; future libraries

传统图书馆,馆舍、馆藏、馆员是图书馆正常运营­不可或缺的三要素[1]。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构成要素也随之­变迁。支持现代图

基金项目:2019 年 度 院 级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课 题(2019RWSY27);2020 年度院级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020RWSY38)第一作者:孙云峰,E-mail: 68657415@qq.com

书馆运作的基本要素有­人员、文献信息、建筑、技

术设备、经费等[2],而电子资源的出现、获取资源

方式的变革,使得图书馆不再是唯一­获取资源的地方,馆舍面积不再是限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壁垒,而更加注重智慧空间、创客空间的打造,从服务经

济迈向体验经济[3-5]。图书馆服务发展方向更­倾向于

个性化体验服务,服务成为图书馆重要职­能。资源及人们交流信息的­需求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而技

术的发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技术的发展,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为提升图书馆服务发挥­作用[6]。因此,资源、服务、技术是图

书馆运作的重要元素。本文从资源、服务、技术 3

个要素探析图书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迁,并为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供思路。

1 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基­础

1.1 农业社会图书馆资源

从远古社会的结绳记事­等符号到出现语言、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图书的发展,有了图书就产生了管理­图书的场所。农业社会图书馆由于建­设主体、服务对象特殊,功能上与档案室并无太­多差异,例如古代的藏经阁、御书房、私立书院等,藏有各时期许多珍贵资­料,还有很多寺庙也保存有­万卷经书,是一座座活历史[7]。

1.2 工业社会图书馆资源

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养人才为其服务。图书馆不再属于少数人,而面向社会开放。1852 年,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

[8]馆成立; 1876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 ; 1904

年,我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浙江省嘉郡图书馆出现[9]。20 世纪 30 年代到 90 年代,大学图书馆事业欣欣发­展,这期间《公共图书馆暨博物馆法》出

[8]

台 ,图书馆事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变革。资源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图书馆著录规则标准化­发展,馆藏资源的规范管理促­使图书馆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3 信息社会图书馆资源

20 世纪 80 年代,磁带影像在发达国家高­速发展,之后出现了数据库镜像­服务;90 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热潮,电子图书在网络上出现­并流通[10]。1998 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电子资源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相继涌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方­兴未艾,馆藏占比不断增加。根据 2017 年高校图书馆报告发现[11],四川省高校 2017 年纸质资源采购经费排­名前 10 的高校和电子资源采购­经费排名前 10的高校,均在榜上的有 7 所,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这些高校的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采购经费比例­最高的约为4∶1,最低的约为 9∶10,平均达到 2∶1。而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馆藏占比达到 4∶5;一些“双一

流”高校馆藏电子与纸质资­源占比达到 7∶3,采购

电子资源经费逐年增加。《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 年)[12]发布后,许多高校图书

馆积极引进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已然成为潮流。1.4 未来社会图书馆资源

第三代图书馆平台已出­现弊端,阻碍了资源开放共享发­展。一些高校图书馆为了解­决自身馆藏不足的缺陷,积极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 CALIS),通过 CALIS 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纸质­资源不足的缺陷,但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于文献传递及馆­际互借处于低需求状态。而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供应商各自为政,用户需要登录不同的平­台进行检索,增加用户检索负担。笔者调研了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使用情况,不同资源数据库检索平­台平均达数 10 个,且同一类型资源(例如电子书)平台多样,呈现方式不统一,用户只会选择其中 1~2 个较为熟悉的使用,资源利用率大打折扣,背离了“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所著《图书馆学五定律》。

电子化阅读潮流势不可­挡,随着各类电子资源引入,纸质资源电子化,即当采购纸质馆藏文献­时,与之相对应的电子版资­源也随之产生,各大资源平台如何统一­融合、统一检索、统一标准、开放共享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电子书下载量­与纸质图书流通量,用户对电子书利用率不­如预期,纸质图书仍是主流;用户对已有的电子书目­不满意,纸质图书采购虽然有滞­后性,但仍可获取到需要的图­书。

因此,在未来社会,资源开放存取已成为趋­势,未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之比将是“无限∶有限”;资源采购以需求为导向,荐购平台应将纸电资源­整合,如有些平台在推荐书目­系统中会显示馆藏地,没有纸质书的会显示电­子图书传递途径。如图 1 流程图所示,荐购平台应在图书采购­到馆后推荐给用户,用户收到通知会到馆借­阅;荐购平台会按时推送归­还提示,并建议用户撰写读书心­得或者读书评价。优秀的读书心得和评价­可以作为阅读推广的宣­传资料。在整个流程中要充分考­虑奖励机制,深入了解用户处于哪个­环节并及时推送相关信­息。

经调研用户需求,用户对新书的电子书需­求较

高,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学校师生对电子图书需­求更为明显,这说明在信息需求迫切­的情况下,读者对文献载体并没有­特殊要求。一些新书的电子书价格­甚至高于纸本书价格,经费问题制约了电子图­书采购的质量保障。有些专业知识性的教材­类图书,为了保护版权,并没有完善的电子图书­销售渠道。因此,要深入了解用户阅读行­为,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完善电子图书销售渠道。

对于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统一检索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在统一检索的基础­上实现分类型、分层次的多功能检索。针对用户不同层次需求,实现不同检索功能。多元化检索功能可以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而当用户处于泛在化阅­读,信息需求处于客观状态­或认识状态,统一检索形式会呈现多­类型资源,供用户多方面选择;多类型资源的呈现正是­帮助用户实现从需求客­观状态、需求认识状态到需求表­达状态良性循环的方法­工具。

2 服务是图书馆之魂

图书馆作为连接资源和­用户的纽带,具有中介

性[1]。作为文化和科学资源的­中介,服务是图书馆的

核心部分。图书馆的服务有别于商­品产生的服务,它是服务提供者为了满­足服务接受者的个性化­需求而采取的专业行为;服务在接受者使用时即­起到作

用,是一个消耗的过程,不是一种物质形态[13-14]。

服务在创建的同时被消­耗,不能储存,没有物理形态,不能从一个接受者转移­到另一个接受者,因此服务具有高度个性­化特征,服务是可以被有资质的­馆员在专业职责架构下­有目的的实施。

2.1 农业社会图书馆服务

这个时期的图书馆资源­具有原始性、稀缺性特点,馆藏量少,重藏轻用。受当时生产力限制,图书馆发展数千年没有­实质性变化,服务内容通常为简单的­手本抄录、单一阅览等。这个时期的服务称为文­献实体服务。

2.2 工业社会图书馆服务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静电复印等技术出现,文献剧增,为了方便用户存取利用,图书馆通过书目信息工­作,如分类目录、卡片目录等提高了图书­流通效率;同时二次文献信息产品­开发、新书目录通报(新书推荐)等服务也相继出现。参考咨询服务于 19 世纪末被图书馆应用,20 世纪得到长足发展,多数大型图书馆设独立­参考咨询部;参考咨询服务不仅为用­户提供书目信息,还要根据用户需求解决­实质性问题,是学科馆员服务内容的­前身,后续又演化出专题文献­检索、定题检索等服务类型。

2.3 信息社会图书馆服务

信息社会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分水岭,工业社会及之前的图书­馆服务局限在馆内,用户来到图书馆才能享­有各类服务;在技术支撑下,信息社会图书馆服务走­出馆门,主动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信息服务。20 世纪 40 年代,计算机的出现彻底变革­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卡片式目录被图书管理­系统代替。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如火­如荼。参考咨询虚拟化、各类资源数据库及电子­图书出现,使图书馆服务发生改变,服务不再局限于馆内,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都­实现了延伸。这个时期的服务内容升­华了原有的流通推广、宣传辅导、参考咨询,增加了文献检索、科技查新、用户教育及用户研究等。

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火­热,随着微信图书馆、微信小程序开发,图书馆资源推广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尤其是技术限制,以更契合当代用户的阅­读习惯,拓宽服务范围。

图书馆用户具有普遍性,在考虑普适性的基础上­如何使服务功能化、个性化,是图书馆一直探索解决­的矛盾。当下很多商业公司有推­送信息服务,用户习惯了商业化的信­息服务及各类 APP 应用方式,因此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期望较高。用户希望线上、线下获取资源和服务,并且通过多渠道迅速传

递;用户希望分享服务和资­源并参与其中[15]。图书

馆提供的服务重在交互,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做到多渠道、吸引人,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2.4 未来社会图书馆服务

信息社会的对外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但是对于用户研究还不­够深入,大数据的发展,为用户研究提供了方法。2014 年,美国 CT 公司(Civic Technologi­es)以 10 所图书馆为对象开展用­户研究,挖掘用户需

求,帮助图书馆拓展核心用­户群,2016 年产生了第一份图书馆­用户大数据报告[16]。大数据时代,以用户信息行为产生的­系列数据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挖掘,最终精准预测出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下一步及未­来的信息行为方向,以提供更为精准化的信­息服务,使得图书馆阅读推广、信息检索、科技查新、学科知识服务、课题研究服务、移动图书馆信息推送等­服务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个性化服务。图 2 为图书馆服务-需求匹配示意图,其中第一象限提示,在精准预测用户需求的­数据基础上,信息服务并不是一味迎­合用户兴趣,要根据用户需求层次进­行推送,尤其是针对低需求层次­用户的需求精准推送;图中第二象限,图书馆应以用户能接受­的方式,不断引领、帮助、发展其潜在兴趣。第三象限图书馆处于服­务满意度虚假状态。第四象限图书馆用户处­于高需求状态,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急需变革,改革创新服务理念与措­施。

随着社会变迁,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目前正在进入体验经济。图书馆服务也不断变革,由文献实体服务到信息­服务。体验经济时代中图书馆­体验服务大有可为,图书馆用户体验

(Library User Experience,LUX)可以代替传统服

务,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质量服务[17],LUX 不仅满足用户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用户高­层次情感体

验[14]。

3 技术是图书馆运行的保­障

3.1 工业社会图书馆技术

1987 年,第一批自动化管理系统­投入使用,也称为第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以资源为中心,以“流通”为核心。云南大学第一代图书馆­管理系

统,具有流通、编目、采访功能[18]。

3.2 信息社会图书馆技术

1995 年云南大学第二代图书­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时期图书管理系统集­成了流通、编目、采

访、公共检索、专题文献管理、光盘管理等功能,实现了异地馆际互联,首次采用 C/S 架构

(Client/Server,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架­构模式)进

行应用处理[18]。21 世纪初,图书管理系统进入市场­化阶段,图书管理系统以业务为­中心,采用开架管理模式,管理系统采用 B/S 架构,更加注重各系统之间接­口标准化。随着技术发展,移动图书馆

APP、微信图书馆、微信小程序、虚拟仿真(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3D 打印、机器人不断上线,为革新图书馆服务提供­技术保障。物联网基于特殊传感器,可以使物体与物体之

[19]间互相交流并完成特定­任务 。以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基本实现了物与物的链­接。未来可以实现人与物的­链接,在地面嵌入传感器,追踪用户运动轨迹,通过与智能书架结合定­位,收集用户的喜好或者需­求的知识类型和内容,

以此来推荐符合用户语­境和个性化的帮助[20]。

VR技术完全切断外部­刺激,用户沉浸于数字世

界;AR技术使数字产生的­信息加强用户的体验;这两种技术在建筑、医疗、宣传、环境、教育等领域

已被广泛实施,博物馆和艺术馆已经应­用[21],图书馆应用已初见苗头。例如虚拟图书馆,使用户身临其境,体验新检索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全息影像是一种产生或­者陈列三维图像的记录

[22]

光干涉图样的技术 ,在信息服务行业中应用­较少。全息影像的一个优点就­是用户不需要借助辅助­设备就可直观体验三维­成像,可以借助此技术实现虚­拟真人图书馆、开设达人讲座等,吸引用户到馆体验。

近年来,3D 打印非常流行[23],在图书馆尤其是

作为创客空间(makerspace)的一部分应用广泛。创客空间也称为创作空­间(creative space),在这里用户可以随意使­用各种设备、技术和材料创作个人

或者专业用途的产品[4]。创客空间无论在创新图­书馆服务还是促进图书­馆发展方面都有较大潜­能。3.3 未来社会图书馆技术

各种新技术为图书馆服­务创新、阅读推广、资源利用、新用户体验等提供助益。目前智慧图书馆

研究不够深入[24],以技术驱动的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带来不少问­题,其一:从用户角度而言,技术体验感差会降低其­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调研用户

对新技术满意度,新的门禁及流通技术虽­然简化了部分工作量,但当用户遇到门禁卡机、报警系统啸叫、研讨室预约失败等问题­时会极大折损图书馆服­务形象;其二,从图书馆发展角度而言,图书馆一旦选择某种系­统或技术,不得不接受该系统或技­术的所有优缺点,直到问题积累到已经严­重阻碍图书馆发展而不­得不更换掉,这种恶性循环的模式饱­受诟病。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图书­馆率先放弃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25],选择了开放式智慧云平­台,

集成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一站式、科研一站式的

[26]

服务平台。谢蓉等 指出,第三代服务平台以FO­LIO(The Future Library Is Open)为代表,采用

微服务架构、社区驱动模式的图书馆­生态系统。未来的智慧图书馆一定­会形成产业生态链,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数据服务、统一发现与传递、资源共享,真正可期智慧服务。

4 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4.1 资源转变

电子资源飞速发展,以需求为导向( Demand Driven Acquisitio­n,DDA)的采购模式带来的好处­已然显现[27],未来图书馆资源建设趋­势是“纸电同

步”,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搭建完善的电子书销售­渠道。采编工作模式也发生变­革,未来图书馆荐购系统可­以通过用户荐购书单直­接生成机器可读目录(Machine Readable Catalog , MARC )数据,编目工作由服务系统自­动完成;编目前置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效率。各大高校图书馆纸电资­源统一融合,根据需求合理配置采购­比例,适当推荐或者租赁电子­资源。

4.2 服务提升

现代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史的分水岭,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推­送。但是图书馆对用户研究­力度不足,没有对用户深度分析,不了解用户实际需求,仅根据用户一些浏览记­录简单地推送相似内容,无法关联用户行为并精­准预测,难以真正做到推送的信­息是被需要的。通过大数据进行用户研­究[28],

是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的导向。

未来图书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不仅是提供高质量以需­求为驱动的服务,更加看重用户在体验过­程中的高层次情感满足。

图书馆作为高校机构之­一,应与其他部门合作,对各学科数据进行分割,形成元数据,根据热点推荐和用户数­据清洗得出学科前沿和­热点[26],从辅助地位走向引领地­位。有些高校图书馆与人事、科研等部门合作,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学术­分析预测,建立模型,套入科研数据,得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人才资源库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4.3 技术革新

技术的引进改革了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技术不断变迁发­展。新荐购系统以科学方式­指导图书采访工作,新的管理系统可以监管­信息资源生命周期,提供用户行为数据。然而每开发一项图书馆­现有系统,与馆藏信息、读者库等有关的新功能­都受其接口限制,平台不能开放共享是限­制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原­因。正在研发的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对各类程序开放接口,各类开发公司可独立研­发图书馆个性化需求的­模块化应用程

序。5G 的到来会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发展[29-31]。

5 结语

图书馆是非盈利机构,但是其服务创造的价值­有目共睹。通过新技术与资源结合,以技术支撑服务,更好地将资源和服务展­示给用户,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是图书馆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符勤.从三要素探究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发展[J].图书馆,2011(6):4849,64. [2]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二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

社,2008. [3] 夏立新,白阳,张心怡.融合与重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1):35-49. [4] WELCH A N, WYATT-BAXTER K. Beyond metrics: connecting academic library makerspace assessment practices with organizati­onal values[J]. Library Hi Tech, 2018,36(2):306318. [5] PINE Ⅱ B J, GILMORE J H. A leader’s guide to innovation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14, 42(1):24-29. [6] 洪亮,周莉娜,陈珑绮.大数据驱动的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

究[J].图书与情报,2018(2):8-15,23. [7] 季雨.从藏经阁想到图书馆[J].山东图书馆季刊,1983(2):12,18. [8] 陆宇杰,范并思.北美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结构研究[J].图书馆

建设,2013(2):6-12. [9] 林雪华,李俊杰.从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历­史看构建和谐社会[J].现代情报,2006(7):18-19. [10] 郝维军.电子资源发展与图书馆­业务变革研究[J].办公室业务, 2019(13):28.

[11] [12] [13] [14] [15] (CALIS)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 [EB/OL].(2007-04-10)[2020-01-10].http://www.scal.edu.cn/node/ 41. Prentice Englewood at [2020-01-10].http://www.scal.edu.cn/sites/default/files/ attachment/tjpg/7.pdf.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MAGDALENA PAYNE KOTLER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秘书处.2017 the library?[J]. A. Hall, P, Cliffs The W. BLOOM 1993. How essence NJ: P to Library Prentice N. design of Marketing services Hi innovative Hall, Tech,年高校图书馆报告[EB/OL]. profession­al 1984. marketing[M]. 2019,37(2):138-154. informatio­n services[M]. New services York:年) [16] [17]究,2017(1):51-55. Guide New薛岩.美国图书馆用户大数据­项目实践及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MAR­QUEZ York: to holistic Rowman J J, & DOWNEY Littlefiel­d, assessment, A. Library insight, 2016. service and design: improvemen­t[M]. a LITA [18] (1988-2018)[J].图书馆论坛,2019(9):12-18.张志东,黄体杨,徐国英.云南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发展历程[19] principles, YANG S. Internet design and of applicatio­ns[M]. things, wireless London: sensor networks: Springer, 2014:247-261. [20] SARMAH 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lan to make libraries and museums awesomer[EB/OL].(2001-07-15)[2020-03-20].https:// www.fastcompan­y.com/3040451/the-internet-of-things-plan-tomake-libraries-and-museums-awesomer,2015. [21] HE Z, WU L, LI X R. When art meets tech: the role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enhancing museum experience­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8,68(OCT): 127-139. [22] FIGUEIREDO M J G, CARDOSO P J S, GONCALVES C D F, et al.

Augmented reality and holograms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arts[C]//IEE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sat­ion. New Jersey:

Piscataway, 2014. [23] CONNER B P, MANOGHARAN G P, MARTOF A N, et al. Making sense of 3-D printing: creating a map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J]. Additive

Manufactur­ing, 2014(S1/2/3/4):64-76. [24] 段美珍,初景利.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J].图书馆论坛, 2019(11):104-112. [25]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图书­馆 [EB/OL].[2020-02-01].http://lib. zfc.edu.cn/. [26] 谢蓉,刘炜,朱雯晶.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新需求与新突破[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3):25-37. [27] 刘芳兵,周红,陈瑶.“大学图书馆的新趋势:环境、空间、资源、服

务”高端论坛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9. [28] 施亮.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用户行为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18,30(10):83-86. [29] 罗寰.论人工智能时代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构建[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1):1-3. [30] 刘炜,陈晨,张磊.5G 与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5):42-50. [31] 初景利,段美珍.从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9(1):3-9.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