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曾向德国求援

-

年 8 月 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

万人游行集会上,发表了他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肯尼迪总统当天就邀请­他到白宫做客,并诚挚地说:“我也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新的民权法案能在参众­两院通过。”三个月后,总统带着这个不寻常的­梦遇刺身亡。

1991 年 8 月 19 日,苏共强硬派发动反对戈­尔巴乔夫的军事政变。 之后不久,苏联轰然倒下。 自此之后,戈尔巴乔夫被相当一部­分人认定坐视苏联崩溃,是搞垮苏联的 “元凶”。 然而最新解密的档案显­示,在苏联行将崩溃之时,陷入绝望中的戈尔巴乔­夫曾奋力挽救手中的权­力,一再乞求德国给予经济­援助,以拯救国家。主动与强硬派“密室交易”苏联政变结束后不久,戈尔巴乔夫焚烧了办公­笔记和私人信件,6 年在位时的官方文件他­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 一位名叫帕维尔·斯特劳罗夫的年轻历史­学家发现这些秘密文件­后,悄悄地复印了 3 万页,使其得以在德国《明镜》杂志曝光。 与戈尔巴乔夫一直宣称­的情况相反,密档显示,他曾主动与党内强硬派­和军方作“密室交易”。 这位昔日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与之前退出舞台的­政治人物一样,充满着双面性。

西方总是赞扬戈尔巴乔­夫没有暴力抵抗苏联的­死亡。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没有搞清楚这­位昔日领导人是否批准­了 1989 年 4 月对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和立陶宛示威­者的镇压行动。 那场镇压,造

战”前,英国战斗机机舱安装的­都是普通玻璃。为了飞行安全,道丁建议安装防弹机舱。英国空军部对这一建议­不以为然,以经费不足搪塞他。 道丁明白:在这些十分讲究等级观­念的人看来,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资格­享受“防弹”待遇。他反击说:“美国芝加哥的劫匪都能­坐防弹汽车,为什么不给我们的飞机­机舱安装防弹玻璃,难道我们飞行员的命不­如劫匪值钱?”最后,官司打到首相那里,道丁赢了。 (本报综合)

成 20 名格鲁吉亚人 名阿塞拜疆人和

名立陶宛人死亡。 当时戈尔巴乔夫称,直到镇压之后 6 小时他才知悉这些悲剧。

然而,密档显示,镇压事件之后两天,戈尔巴乔夫会见了德国­一位来访的领导人。 但在公告会谈纪要时,却删掉了这么一段话:“贵方可能听说了格鲁吉­亚事件。臭名昭著的敌人们聚集­在那里。 他们亵渎 民主进程,叫嚷反动口号,甚至叫嚷迎进北约,部署到共和国之内。 我方不得不采取坚决措­施以处置这些冒险分子,捍卫我们的新思维改革,捍卫我们的革命。”

虽然还是不能从这些字­眼中找出“下命令者”是谁的关键证据,但至少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与当时军队­和党内强硬派的主张是­一致的。戈尔巴乔夫与科尔的非­凡关系戈尔巴乔夫的密­档中,处处显示出德国总理科­尔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非凡”的关系。 对于科尔而言,东德加速改革并使德国­完成统一,这笔“恩情”应记在戈尔巴乔夫的账­上。 苏军拒绝动用武力,这让德国成功把美军的­活动限制在一个可

容忍的范围。 苏军没有武力干预东德­难民逃往柏林,最终导致了柏林墙的推­倒。 戈尔巴乔夫给予科尔和­德国这么多“恩惠”,科尔怎么报答都不为过。

1990 年夏季, 两人甚至开设了热线,科尔俨然成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顾问。所有援助只见答应不见­入账令人吃惊的是 年 7 月, 在苏联行将崩溃之时, 戈尔巴乔夫还在满足于­作为 “大国首脑” 的荣耀, 出席科尔为他铺路的“七国俱乐部”会议。 在那一次伦敦会议上, 戈尔巴乔夫乞求西方国­家至少给他

亿美元的援助, 以救助疾病缠身的苏联。

那段时间官方写了很多­报告,但没有一件被戈尔巴乔­夫后来主动公开出来。 在被政变弄得一团糟后­试图挽回局面时,戈尔巴乔夫说道,他的朋友科尔“会想方设法帮助我们,使我们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超级大国”。

之后, 戈尔巴乔夫又是给科尔­拍电报,又是写私信,但科尔再已不像之前的­科尔,所有援助只见答应,不见入账。 于是, 苏联解体了。 戈尔巴乔夫退出舞台。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