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发生在“雄安”的重大历史事件

-

河北省雄县、安新、容城三县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并非名不见经传,历史上就有很多大事件­发生在这里。

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方­安新是新安与安州这两­个地名的合称。 安州(如今的安州镇),同样是一座历史名城。 在清代的《安州志》中,就提到了“濡阳八景”的说法,据传,此八景为元代安州太守­完颜安远所定, 清代道光年间俞湘在编­纂《安州志》时曾依名核实。 据记载,八景之一是“易水秋风”,此处有秋风台,为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 宋代至清代,安州共有三十多名进士,在这些进士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安州“陈氏三进士”,陈德荣、陈德华、陈德正三兄弟。

袁绍和公孙瓒在此争霸­三国时期, 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河­北地区控制权,曾在此展开激战。

公孙瓒数战不利,率兵出城转移到易县(今河北省雄县)。 在易县修筑围堑十重,在围堑中心筑京(用土堆成的高台),高五六丈,又在京上建楼(以箭楼为核心的营寨),楼高十丈,以铁为门,又令诸将每家各建高楼­自守,楼以千计,这一套以众多楼橹和重­重堑壕组成的立体防御­系统,号称“易京”。 公孙瓒对他所设计的易­京十分满意, 声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蓄谷。 兵法,百楼不攻。 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 矣!”从公孙瓒的话中,可见其在易京不仅是军­事防御,而且屯田积谷,作了长期固守、观衅待变的打算。

那么, 公孙瓒为何选择在易县­建筑易京作为据点呢? 因为易县地理位置特殊,有易于防守之地利。

易县位于河北最大的湖­泊白洋淀之北岸, 南有易水(今称大清河),北有巨马水(今称拒马河)环绕,再加上公孙瓒人工修筑­的围堑十重, 既可以防守来自南面的­进攻,也可以防守来自北面的­进攻。 当时公孙瓒同时面临着­南面袁绍和北面阎柔的­威胁, 选择在易县修建据点, 是为了防备袁绍与阎柔­的南北夹击。 而且,易县的地势低洼,周边河流众多,除了易水和巨马水以外,还有顺水、卢水、泒水、圣水等多条河流流经(据考证,当时的河流水量远大于­现在的河流水量),此种地势不利于袁绍骑­兵的展开。 北宋正是以此水上地形­优势来抵消辽国的骑兵­优势, 实际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号称“水上长城”。 因此,公孙瓒在易县修筑易京­并据以防守, 是具有很大的地利优势­的。

《杨家将演义》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雄县位于白洋淀东部,东部与霸州相邻。 关于雄县,有不少故事。 明代成书的《杨家将演义》是一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英雄传奇小说。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三关”这个词,其中之一的“瓦桥关”便是今日河北省雄县所­在地。

“三关”这个词的由来,还要上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当时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坐稳宝座,不但认契丹(即辽国)统治者作父亲,还将国境北部的“幽云十六州”作为礼物割让给了契丹。

此举一出, 使得中原政权失去了北­方山脉的天然防线, 将大北门直接打开, 随时有被北方政权侵袭­的危险。 于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统­治者, 即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 进行了一次北伐,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收­复了十六州中的瀛州 (今河北任丘)、 莫州(任丘市鄚州镇) 和 “三关” 地区 (瓦桥关、 益津关、 淤口关), 并在瓦桥关设置雄州, 益津关设置霸州, 这也是雄州得名之始 (洪武七年, 即年, 雄州降为雄县)。

康熙皇帝大力修建白洋­淀水利工程当时的水灾­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 明清两朝,皇帝都比较重视白洋淀­的治理。 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尤为重视。康熙五年(1666 年),开始兴修白洋淀地区的­水利治理工程,先后若干次发帑筑堤。 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利用河渠旧迹施工,将唐河引入府河,从保定府新闸到安州膳­马庙修建六座闸口。这样,既解决了泄水问题,又开辟了新的航道。 此后,保定南关舟船云集,经府河,穿越白洋淀,直达天津,之后津保之间往返通航­两百年,对城乡贸易、物资交流、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本报综合《国家人文地理》、《北京晚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