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育儿嫂范雨素坦荡面对­一夜爆红

-

文章爆红源于真情实感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面对《我是范雨素》的走红,范雨

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范素觉得是因为源于自­己的真实经历,

雨素这样开头。不仅融入了感情,更写出了“我内心

4 月 24 日,一篇名为《我是范的看法,比如关心‘无妈村’的儿童,

雨素》 的自传体小说刷爆了朋­友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希望通

圈, 范雨素在文中不仅写母­亲,写过这篇文章帮助到他­们。”

哥哥,更写自己。 该文章在微信端有人说, 写自己的故事最难,但

迅速收获 10 万的阅读量, 这让人范雨素的创作过­程却一路坦荡。 “一

们认识了作者范雨素, 一位 44 岁个月前,我几小时便写完《我是范雨

在北京做育儿嫂的湖北­襄阳民工。素》(母亲部分)。”因为当时觉得“没人看”,所以她写得毫不纠结。

范雨素在湖北襄阳打伙­村的家中排行老幺,因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母亲便“随意”为她取名“范菊人”。 六七岁时,范菊人学会了看小说;12 岁, 她看了当年最流行的言­情小说 《烟雨濛濛》,便自作主张改名为范雨­素。 同年,她在白纸上写下“赤脚走天涯”。

20 岁, 只有初中文化的范雨素­辞掉家乡民办教师的工­作来到北京。 她说,她要看看大世界。 但到北京的她并不顺利,蹉跎 2年后便草草把自己嫁­了,生了 2 个女儿。 因不堪忍受丈夫的家暴,她带着女儿回到襄阳,虽然母亲没有任何异样,但大哥哥却像躲瘟疫一­样让她赶紧走。

无奈之下,她带着 2 个孩子再次来到京城,做了育儿嫂,每周休一天;而现在,她成为了“时间更灵活也更自由”的家政小时工。 范雨素平日不爱逛街看­电视,一有闲暇就看书。 受她影响,大女儿也特别爱看书。

“受过太多的苦”成了创作宝库在独自抚­养 2 个女儿的漫长日子里, 她做过小时工、保姆,摆过地摊。 有时,范雨素和雇主在一个桌­上吃饭。 对方拿出一双一次性筷­子,在她面前摆一盘 便宜的素菜。

声音发颤,她缓慢地说,“生存真是艰难,而且自己是那类受人歧­视的人”。 一有时间,范雨素就复盘自己人生­的经历,把这些故事都写进了自­己的文章。她像一位人类学家,写下村庄里的、家族里的、北京城郊的、高档社区里的故事。母亲打电话告诉她, 村里征地, 一亩地只给元,不公平。每家要派个维权代表,大哥哥也出门了。 岁的母亲被维稳的年轻­人推推搡搡,胳膊被拽脱臼了。

强势的母亲在维权中迅­速苍老, 范雨素黯然, “她的儿女都不成器。”

一次,在西单一号线地铁上,范雨素看见一个流浪歌­手在卖艺。 有个女人翻着白眼,傲慢地扔了一块钱在地­上。

范雨素觉得心里生疼。 她在流浪歌手面前鞠了­一个躬,把一块钱放在面前的盒­子里。 很快,旁边有两个年轻人,面带微笑也递给了这个­男孩一块钱。“做好事可以感染人。”范雨素感慨。

年,范雨素加入皮村文学小­组,成员都是 外来打工人员。 和小组的大多数人一样,范雨素以前几乎没有写­作经验,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来没写过”。 秋天的时候,中国艺术研究院老师张­慧瑜来到文学小组义务­为工友们上写作课。 在其指导下,范雨素接触到了小说架­构和写作技巧。 一年左右的光景, 她开始尝试写小说。老师张慧瑜认为,范雨素与他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她丰富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积淀。“阅读是范雨素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构成了和人生经验­相平行的另一条线,更影响着她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张慧瑜说,“范雨素用节制的语言叙­述了人生的曲折,用不经意把生活遭遇的­波澜传递了出来。”

这种“不经意”,也是网友对范雨素最大­的“褒扬”。 对于这种表达方式,范雨素说这并非刻意举­重若轻,只是受过太多的苦,连苦本身也变成一种平­淡的生活。

单纯的写作动机范雨素­并非一位经验丰富的写­作者, 但她对文字的把握有自­觉意识。《我是范雨素》字里行间没有悲情渲染,多是坦然面对,人生的曲折不幸在轻盈­的笔触下显得既疏离又­真实。

范雨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围人的评价几乎都指­向“内心强大”“坚韧坦然”。 她认命又不认命,改变能改变的,尽量顽强地生存。 但范雨素说,她从未想过靠文学改变­命运, 只是单纯地想写作而已,如同吃饭是满足生理需­求, 写作则是满足精神欲望。 (综合《成都晚报》、《北京青年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