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毛主席水晶棺用材出自­苏北小城

-

“东海 105 矿选矿全体同志:在毛主席纪念堂工程建­设中,你们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贡献,特此予以表扬。”写着上述文字的一张奖­状,至今藏在连云港市东海­县档案局的库房中。 它见证着年前,这个被世人称作“水晶之乡”的苏北小城为毛主席长­眠之棺选材的故事。

华国锋签署“一号任务”袁兴全 年任东海县 105 矿选矿车间支部书记。 就在那一年 9 月日,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与世长辞。

9 月 11 日,已下班回家的袁兴全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到县政府开会。 等在那里的除了县里几­乎所有主要领导,还有一位来自北京的“特使”。 他带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地质总局­要求东海县迅速调运优­质天然水晶为毛主席制­作水晶棺的特殊任务。而为毛主席制水晶棺这­个任务,当时代号为“一号任务”,由华国锋签署。全县人民夜以继日忙采­矿袁兴全回忆, 因为要制作水晶棺,中央对用材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求无丝毫杂质, 每立方米不超过 2 个气泡,而且由于水晶熔炼后制­成大型板块的技术不过­关,考虑到会多次失败,水晶的数量要求达到 多吨。

当时,105 矿的水晶库存不足,大量矿石需要现采,而东海水晶矿属于流沙­矿,老百姓又称为“鸡窝矿”,也就是说,矿藏十分分散, 一直是群众性采矿,然后 105 矿统一按斤收购。 在这种情况下,东海县委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

事实上,从现存于县档案局的一­些文字材料中,也能找到关于当时“全民皆兵” 情形的描述———“盛产水晶的安峰、平明、房山、白塔、石梁河、青湖等十几个公社都被­动员起来,开始了一场集体化的全­民开采。”

袁兴全记得,第一批任务是 5 吨优质水晶,要求 天之内完成。 而所谓“优质”是什么概念?“那个时候水晶矿石淘汰­率相当高,达到 75%以上,一块拳头大的二级水晶,要按往常,就是成品了,可是制造水晶棺的水晶,直接要从二级甚至一级­水晶中‘骨里找肉’,有一点瑕疵的不能要……一块二级水晶,最后往往只剩下指甲盖­大小的特级水晶,其余 全部弃用。”

整整 天 夜 矿内数以千计的东海人­分工明确,有人埋头于 瓦的选矿灯下,精挑细选,顾不上睡觉,顾不上回家; 有人在选矿车间外粗选、摆放、给车间内送矿石,连食堂都不敢懈怠,包子、馒头、米饭,花样翻新,全力搞好后勤工作。“一条龙流水作业有条不­紊。 矿里看大家辛苦,每天补助每人五角钱,但没有一个人去领。”两个月选出 吨“无价水晶”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内,东海几乎全县无眠。“紧张得如同打仗一样的­选矿,我们先后进行了 6 次, 共计挑选出了吨特级水­晶。” “按照当时的市价,这些水晶已是无价之宝。”袁兴全说,因此,护送这些水晶安然到达­它们的目的地,显得格外重要。

从 年 9 月到当年的 11 月日,从东海用飞机和火车直­接运到北京的特级和一­级优质天然水晶共 25.2 吨,此外,又从东海调运 5 吨水晶去上海新沪玻璃­厂,5 吨水晶到锦州。

参加了其中一次押送任­务的袁兴全,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次去北京是坐火车。”按照流程,水晶事先用编织袋装好,用封泥封口,封泥上会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人盖 个章, 缺一不可。然后,卡车运到火车站台,装车出发,到北京站时,卡车已在站台等着,用现在的话说算得上是­无缝对接。获 个首批瞻仰毛主席遗容­名额几个月后,因为其他公务去锦州的­袁兴全, 意外地见到了那批特级­水晶。“在锦州 厂,他们知道我从东海来,特地带我去看了一眼正­在研制毛主席水晶棺板­材的车间。”车间里,那些集东海全县之力精­选的水晶已化身为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水晶板,这些板材在袁兴全看来­已是“异常精致”,但仍未能达到成棺要求,“这些算是‘废品’,真正的成品已送到北京­去了。”

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刚过,纪念堂开馆的消息传到­东海,同时抵达的还有相关部­门的邀请函。“因为选材有功,国家给了东海 4 个首批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名额,我是其中之一”。 袁兴全说。

(摘自《扬子晚报》 张磊/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