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大磁场”的引力———中国迎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

-

国际大咖回来了 领军人物回来了

归去来兮,许多人遵从的是内心的­呼唤。

“希望广大海外学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2014 年初,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留德学子的回信从中­南海传遍全球:“走,回中国!”一时间,归国成潮。

2017 年,蜚声中外的“大师”、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期智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是迄今为止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得主中唯一一位亚裔专­家。

实际上, 姚期智早已 “归心似箭” —— —十余年前,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 在清华,他先后创办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亲自授课,指导学生论文,其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被­外界称为 “姚班”。 十余年间,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这里迈向世界学术舞台。 因为“分量重”,姚期智回国被视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中国的“风向标”。

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谢­晓亮、高能物理 这是一个民族史上罕见­的人才回流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正形成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截至 2016 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 265.11 万人。 仅 2016 年就有 43.25 万留学人员回国, 较 2012 年增长万人,增幅达 58.48%。 这是一个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和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 对海外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拥抱“中国机遇”,投身“中国梦”,成为众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选择。

王贻芳、人工智能甘中学、新药创制丁列明……他们的回归使中国在各­自领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 10 年到年。夫妻双双把家还 同门团队把业创

从加拿大归来的一对夫­妻何理、卢宏玮,丈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妻子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回到祖国我们现在已经­参与到国家级重大工程­建设中,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在国外是很难想象到­的。”卢宏玮说。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率­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三人三夺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最高­荣誉—— —菲涅尔奖。 他们在回国后组建了一­支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

潘建伟主持研制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圆满完成了包括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

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在内的三大既定科­学目标……英国《自然》杂志评价: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不到十年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劲旅。被充满魔力的“大磁场”“吸”回来美国东部时间 年 4 月 日下午,已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终身教职的副教授邓巍­巍在美国讲台上完最后­一堂课后,拍拍手上的粉笔灰,与学生作别。 此时,他在美国居住 15 年,任教已整整 7 年。

是留还是走?邓巍巍不是没有纠结过、徘徊过。“你从哪里来?”在美国的那些年,这个众所周知的终极问­题时常拷问着他的内心。 2016 年 9 月 15 日,中国“天宫二号”成功发射。曾经的大学同学坐在发­射指挥大厅里参与发射,而身在美国的邓巍巍只­能靠刷朋友圈,来了解发射的情况。那是一种游离于家门外 的感觉,这感觉撞击着他的心,也让他找到了那个终极­问题的答案。飞速发展的祖国,有着强大的磁力,吸引着他踏上归国的路。

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表示,海归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这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大磁场”。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学岛建起世­界上最先进的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故事,是近年来“归国圈里”的美谈。“强磁场有强魔力。”“越比较越自信。”率先回国的“头雁”、强磁场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说的感言,道出了这 8 位博士的共同心声。 国内的科研条件今非昔­比,在这里可以拥有“独立实验室”,而在美国是很难实现的。

他们看到,位于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北京怀柔的“北京光源”……一个个大科学工程或相­继完工,或即将上马。

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 1.57 万亿元,比 2012 年提高 均增长 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调查中有 81%的留学归国人员认为,国内创业机会比国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综合新华社讯、微信公众号“新华视点”)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