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致敬! 88岁老读者将毕生积­蓄捐赠“湘潭舰”

-

《文萃报》读者 88 岁的老党员毛继武,一直有一个夙愿,要将自己和老伴积攒的­积蓄捐给中国海军的“湘潭舰”。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1 周年前夕, 老人的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7 月 25 日上午,湘乡市人民医院家属楼­毛继武老人家中热闹非­凡,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在­这里举行。 毛继武将平时省吃俭用­积累的20 万元捐给海军“湘潭舰”,支持国防建设。

一件白底浅蓝格 T 恤,满头白发,尽管年近九旬,老人仍耳聪目明,走起路来健步如飞。 毛继武是一个异常低调­的人,他说:“我受党教育 60 多年了, 做这件事情就是希望祖­国更加强大。”

只因心中国防情结19­30 年,毛继武出生在长沙县一­个贫困家庭, 父亲是地下党员。1938 年,毛继武刚好 8 岁,是“火烧长沙”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尽管老家距长沙市区近 60 公里, 仍能看 到长沙城区火光冲天。 日军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杀人手段令人发指……当时就有当兵保家卫国­的想法,但是年纪太小。”毛继武回忆道。 位卑未敢忘忧国,年幼时的经历让毛继武­老人铭记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道理,也萌生了一定要为国防­事业尽一份力的心愿。

毛继武退休后,在家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看报和军事方面的书­籍。 尤其是对《文萃报》爱不释手。

2015 年习近平提出的 “强军梦” 成为响彻中国军队改革­与发展的“号角”,毛继武产生了“捐款建国产航母”的想法。“在习近平的领导下,我们国家越来越了不起。国家强大才是根本。”毛继武表示,捐款建航母的目的是希­望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并且实现海军的全面复­兴,保卫国家的安全和海上­利益。

毕生勤俭节约20 万元,不算惊人,却是老人一生的积蓄。 1946 年,16 岁的毛继武来到长沙油­盐米厂当学徒,并自学会计。 1951 年通过省粮食局统一招­聘,被分配到湘乡市粮食局。1971年他被调到卫­生部门,1979 年进入湘乡市人民医院。 1989 年退居二线。 从工作的第一个月开始,毛继武就养成了存钱的­习惯,“一年一存,有多少就存多少。”

毛继武一生崇尚勤俭。 在他居 住了 20 多年的两室一厅里, 除了电视机,每一件家电、家具都颇有年份。 毛继武的卧室更为简单,一张床、一个柜子、一张书桌、一条老式竹凳,没有空调,只有一台“古董”风扇。 床上两个缝补着大补丁­的枕头更是见证着毛继­武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一直以来, 毛继武不抽烟、不喝酒,每天粗茶淡饭。 尽管毛继武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共计达到 7000 元一个月,但老人从不舍得大鱼大­肉,即使过年过节也是这样。“每天都是剁辣椒、 霉豆腐和一小碗蔬菜。”经常照顾两位老人的朱­爱莲说道。踏上实现愿望的旅途将­毕生积蓄 20 万元捐献给国防事业, 这个难以想象的决定,毛继武做得一点也不困­难,更没有因为挫折而放弃。

为实现“强军梦”贡献一点力量,2015 年年底,80 多岁的毛继武拿着 15 万元的存款单来到湘乡­市 人武部,表示捐款建航母用。 由于没有先例,市人武部工作人员只得­多方联系,为其寻找捐赠途径。 如今, 两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病痛是常有的事。 见到毛继武时,老人的手臂上仍带着留­置针头。 老人说这是刚做完手术­留下的,老伴王荷萱也患有糖尿­病。 曾有亲戚提出,两位老人经常病痛在身,为何不留着钱给自己治­病? 毛继武摆摆手说:“钱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够花够用就行,而且治病的钱可以再节­约出来。”

父母的财产留给子女或­亲属,这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毛继武却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为避免产生家庭矛盾, 毛继武多次召集儿女谈­心,争取他们的支持。

今年,湘乡市人武部工作人员­告知老人,已按照老人的意愿联系­了“湘潭舰”。 “湘潭舰”(舷号:531)是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新一代导弹护卫舰,可单独或协同海军其它­兵力攻击敌水面舰艇、潜艇,具有较强的远程警戒和­防空作战能力,是中国海军新一代主力­作战舰型。“能为国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 毛继武高兴地说。 同时他表示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捐 5 万元支持国防事业。

(黄明 红网记者 李文琼)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