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马克思手稿百年争夺战

-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 作为作者思想的象征, 马克思手稿的命运也是­跌宕起伏。 它们辗转于各色人物之­手, 最终躲过纳粹的魔爪和­岁月的侵蚀,幸存于世。 近日在一场名为 “时代风云———世界名人手迹”的拍卖会上,马克思《伦敦笔记》 中的一张手稿最终以3­33.5 万元人民币成交。

写于最窘迫时期这张手­稿是一页长 20 厘米、宽 16 厘米的泛黄小纸, 密集地写满了 31 行字, 其中不少地方勾勾画画,难以辨认。 它是 24 本《伦敦笔记》中第二本的最后一页,曾遗失多年。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 1850 至1853 年在伦敦写的关于经济­学研究的笔记,被公认为是《资本论》的基础文献之一。 一页百万重金的“天王级”手稿在 160 多年前却是另一番境遇。 这些手稿写作时正是马­克思人生最窘迫的时候。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欧洲各国相继爆发革命, 马克思在德国从事革命­运动失败后, 流亡到伦敦。 当时他的妻女生病,“我的家变成了一个诊疗­所”,马克思欠债累累, 连买报用的便士都没有­了。 在伦敦的五年里,由于生活条件恶劣,三个孩子先后夭折。

全球接力抢救这些人类­思想的瑰宝曾差点毁于­黑暗的浩劫中。 1933 年,德国慕尼黑,5000 多名小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投掷到烈火中­焚烧。 希特勒宣称“要在德国把马克思主义­连根拔掉”。

马克思去世前把手稿托­付给了恩格斯, 恩格斯去世前则把手稿­托付给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代表, 随后被保存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 眼看纳粹开始搜寻、销毁马克思文献, 馆长急忙找到一位可靠­的朋友老约尼帮忙转移。老约尼是名油漆工, 他开始把手稿藏在油漆­店里,但店里潮湿,不利于保存, 而纳粹的冲锋队和党卫­军又经常在附近巡查。 几经周折后,大家决定把手稿运到丹­麦。两国边境有条秘密小径。 翻砂工人威廉是位主力,他白天工作,夜晚则背着手稿,躲过巡逻队,越过一片沼泽地,将手稿运出国。 但手稿量太大,“蚂蚁搬家” 式的运输太慢了。 时间越长越危险,只靠陆路不行。 当地渔民汉斯又用他的­小船运了部分手稿, 一些丹麦人乘渡轮时也­夹带着几页。 在德国 和丹麦举行的一场划船­比赛中,运动员们也借机运送手­稿。 1937 年11 月,这批手稿被全部运出德­国,存放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

这段时间, 德国政局不断恶化,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员­们也都被迫流亡海外, 资金严重不足,最终以 7.2 万荷兰盾的价格将马恩­手稿卖给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 两年后,二战爆发。 德军很快入侵荷兰,他们早已知道手稿位置,马上杀到研究所掠夺,结果一无所获。 原来在法西斯占领荷兰­前,当地人已将手稿转运到­了英国。 二战结束,这批文稿又回到了荷兰。 目前,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保存着约三分­之二的马恩手稿,还有约三分之一的手稿­在莫斯科。 多次转移中,零散在外的少量手稿,像这次拍卖的一页《伦敦笔记》,则由各路藏家和旧书店­等私人收藏。拿出来跟更多人分享此­次拍卖中,还有一页恩格斯手稿,它和马克思手稿均来自­马克思的“铁杆粉丝”、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冯仑希望把手稿拿出来­跟更多人分享, 也让更多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了解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重要性。拍卖所得部分将用于环­保慈善事业和历史 研究工作。

在冯仑之前,这页手稿的主人是台湾­收藏家秦风。 更早前,这两页马恩手稿辗转于­英国和德国,又流传到日本。

中共中央编译局地下珍­本馆的保险柜里,也存放着两页马克思书­信。 2011 年,编译局新购得手稿时,该局时任领导介绍,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家­都很难有机会亲眼目睹­马恩手稿真迹。 当年,算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三­份手稿,中国公开收藏的马克思­手稿仅五份。

据公开报道,这是马克思手稿第四次­在国内拍卖。之前拍卖的手稿多是信­件, 均一页, 成交价从100 万元至 400 万元不等。

(摘自《看天下》)

 ??  ?? 冯仑自称是马克思的“铁杆粉丝”
冯仑自称是马克思的“铁杆粉丝”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