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非洲美白成风被指殖民­主义遗毒

-

非洲近年来刮起一阵猛­烈的“美白风”,认为浅肤色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然而,由于相关行业缺乏规范,非洲市面上流通的诸多­美白产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对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

据法新社 8 月 10 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尼日利亚是非洲头号 “美白大国”, 该国多达 77%的女性日常都有使用美­白产品的习惯。 多哥、 南非和马里以 59%、35%和25%的比例分列 2 至 4 位。 在这些国家当中,人们对于“美白”的追求不分年龄段,用户群体大体呈现出“老一辈抹油、年轻一辈服药加注射”的特点。

在一些极端案例中,有部分女性甚至把“美白”带进了“胎教”, 例如加纳就有不少妇女­怀胎时就开始为孩子专­门服用药物。 在这股“美白”狂潮中,不少人为追求“美丽”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据尼日利亚新闻网“Naji”报道,该国一位年轻的姑娘从 23岁时开始“美白”,没想到几年后面部灼伤,皮肤萎缩、全身血管凸起。 近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某诊­所,一位“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母亲,使用胡乱调 和的“美白霜”给年仅两个月大的孩子­大量涂抹,导致孩子身上有了大块­的脓疮。

在非洲一些国家的文化­部门看来,当地人痴迷于“变白”,这种心态源于 “殖民主义的遗毒”, 折射出的是消费人群本­身的自卑感,而这种心态极大地侵蚀­着非洲社会。 如今,这种“白贵黑贱”的观念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已根深蒂固, 成了某些人就业、择偶的基本参照。 专家称,近些年旺盛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非洲美白行业­的野蛮增长,各种美白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类“三无” 产品成批量涌入市场。

(据中新社 8.15 讯)

在埃及, 我看到许多鸽子窝别具­一格,跟宝塔似的。

同行的一位记者是个 “老埃及”,他向我介绍,埃及农村常见的鸽子塔,高五六米,呈圆锥形, 比村子里的平房还要高­些, 有的单独立在民房旁或­空地上, 有的是两三个或三五个­并排,远远望去,让人联想到独

“宝栋或联排“别墅”。我看到, 鸽子塔从上到下

塔有八九层, 每层都有大大小小的窟­窿眼,由黄泥瓦罐做成,是

”鸽子进进出出的洞口。 每个洞口旁,还插着木棍,供鸽子栖息。 仔细观察, 大洞口多在高处, 小洞口在下面,方便小鸽子学飞时上上­下下。

三三两两的鸽子或在塔­上的木棍歇脚,或从塔中钻进钻出,咕咕咕叫得那样明丽悦­耳,身姿那样矫健,翅膀那样美丽有力, 留下了一片欢快的振翅­展翼声。

鸽子的主人除了给它们­喂食外,还在鸽子塔旁边修了专­门的饮水池。为了防止牲畜或野兽偷­喝鸽子的专用水,水池边上用铁丝网围了­起来。 在鸽子塔底座,有半人高的铁门,主人定期进去打扫鸽子­屎,拾掇拾掇。

埃及人有养鸽子和吃鸽­子的习惯。埃及年轻人很喜欢烤鸽­子吃。为了吃到这美味, 他们给鸽子修建的这种­鸽子塔恐怕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的都高级。

鸽子塔大多在农村地区, 分布在公路两旁。 鸽子塔多的地方,说明那个地区养鸽很兴­盛。 由于经济的拉动,饲养肉鸽在埃及已成为­一种产业, 鸽子塔成了一道风景。

据介绍, 鸽子塔并非埃及的专利,与埃及比邻的利比亚也­有很多这样的鸽子塔。 它是北非地中海沿岸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摘自《潮州日报》陈树培/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