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中国首艘核潜艇的生死­试航

-

1969 年 10 月,29 个 “发电人员”来到位于四川夹江县、对外号称“西南水电研究所”的 909 基地报到。 其实,这里是中国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基地以及核潜­艇陆上模拟堆。 当时,舷号“1701 号”的这艘核潜艇即将下海,面临一场生死试航。

“离原子弹只有 5 米” 1969 年 6 月,从海军三个舰队的四个­潜艇支队以及一个护卫­舰大队挑选的 36 名尖子,集结到了青岛。 他们对外称为“09 小分队”,自己也不知道要执行什­么任务。 几天后,海军装备部部长侯向之­对他们说:“‘核潜艇,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毛主席这个指示需要你­们来完成。”

那时,潜艇兵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是一个颇有优越感的兵­种,被其他兵称呼为“少爷兵”。 为了去掉“骄娇二气”,36 人被送到青岛栲栳岛, 参与 09 基地 (核潜艇基地)建设,和工兵一起打炮眼、扛石头,磨练意志。 15 天后,36 人的体验生活 1970 年 12 月,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结束。 但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牺牲在施工现场的工兵­烈士就有 32人。

10 月,36 人按照各自专业,被派往全国相关研究部­门和工厂实习。 其中的 29 名核动力专业人员(后又调来了 20 多人),进入夹江的909 基地。 在参与试验演练时,剂量员刘洁清曾经三天­三夜不休息,盯着测量反应堆的变化。 一位科研人员曾问他怕­不怕,说新疆试验原子弹是在­几十公里以外,而这里离原子弹只有 5 米。

艇上无小事1970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时有编制 108 人,即 108 个岗位。艇员、科研人员、 造船厂工人等共计40­0 余人参与试航。 其中,艇员配备了“甲艇”和“乙艇”两套人马。

下海之前, 提前在陆

新中国的开国将帅,大多是“泥腿子”出身,没有上过几天学,不过有一位开国上将比­较特殊, 他读完了初中还留校当­了老师, 在红军里面算是“大知识分子”。

这位开国上将就是宋任­穷,他是比较幸运的, 能跟随毛主席一起参加­秋收起义, 后来还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由于有知识,还当上了连里的党代表,也就是连指导员。

在土地革命时期, 宋任穷最高当过 28 军的军长,后来在抗日时期“要他成为了 129 师的政治部副主任。在解放战争中, 他还担任了纵队政委,还兼任过豫皖苏军区政­治委员,官

在 1949 年时他还当过安徽省委­书”记。 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的­宋任穷, 毫无疑问的在大授衔时­被授予了上将衔。 当时宋任穷是解放军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协助罗荣桓元帅工作。

1956 年 4 月,当时中央决定成立一个­地质部,周总理问负责干部工作­的宋任穷,谁来当这部长比较合适­时, 宋任穷考虑后对周总理­说:“别人也别考虑了, 还是我来当吧!”

令宋任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次“要官”竟然被周总理拒绝了。周总理说:“你另有重要安排!主席考虑成立原子能委­员会,你去搞原子弹吧!”

就这样,宋任穷去搞原子弹的工­作了,担任了第三机械工业部­的部长, 后来又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 就在那个一无所有的年­代,宋任穷自力更生,从他主持原子弹的工作­开始,仅用了8 年时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实验成功,轰动了整个世界。

在工作方面宋任穷的能­力没得说,同样在生活中宋任穷也­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例如,当时宋任穷的配车从来­不允许子女用,自己也仅是工作时才用。

当时他的女儿怀孕在娘­家住, 一天肚子痛要去医院检­查,女婿打算开车去,却被女儿制止了。她知道爸爸的脾气,于是让丈夫用自行车推­着自己走了半个小时才­到医院。 宋任穷一生克己奉公, 从来不搞特殊化,晚年更是主动退出一线,时时刻刻为国家着想,2005 年 1 月宋任穷去世, 享年 96岁。(摘自《新闻晨报》) 上进行了一些试验。 舱段军士长郭富群带领­几个战士去邯郸七机部­四所, 进行核潜艇内空气调节­系统和有害气体燃烧系­统的效果试验。 他们住进模拟核潜艇环­境的密封房间,在恶劣的环境里生活了­一个月。

不久后,他们去上海,在海军科研六所做深潜­耐压试验。 战士们进入密封空间内,用压缩机往里加压。 随着压力升高,他们头晕目眩,耳膜被挤压得疼痛万分,但都坚持到了最后。 战士于忠文的耳膜被撕­裂,终身致残。

1971 年 8 月 23 日, 核潜艇开始进行航行试­验。 核潜艇上无小事,再微小的差池都可能造­成船毁人亡。 一次,一个战友没盖好马桶盖­子就开启了控制海水进­出的阀门,大量海水瞬间涌入。

长时间的水下航行使人­萎靡不振,艇员们每天都必须做 5 分钟的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灯管打开,大家只穿内裤,戴上墨镜,静坐 5 分钟。

“火葬场也准备好了”当时, 第一艘核濳艇面临 200多项试验,一旦发生事故,很可能无人生还。 一次,出海试航战前动员,潜艇政委崔桂江说:“大伙儿都不要害怕,303 医院把床位都给我们准­备好了!”一位军士长接茬说: “火葬场也准备好了。”

1972 年上半年的一天,长达 97米的核潜艇在渤海­湾做下潜试验,升降舵突然失灵, 眼看还有 3 米就要撞到 70 多米深的海底。千钧一发之际,艇长杨玺冷静指挥,一系列紧急操作后,近 5000 吨的潜艇在千钧一发之­际被成功拉回,跳出水面近两米。

这是一种 99%会艇毁人亡的状况,犹豫一秒,核潜艇一旦触底,艇内正在运行的设备就­会脱离船体,管道爆裂,上千度的高压蒸汽涌出,艇内所有人会瞬间变成“拆骨肉”。

刘洁清日后和战友们回­忆此事,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了,因为类似的险情实在不­胜枚举。 1974 年的一天上午,一场强台风掀起恶浪,用巨大钢缆固定在码头­的核潜艇像要脱缰一样­剧烈摇晃着,不停地与码头撞击,艇舷出现了很多坑凹。 无线电战士罗建华冒着­被潜艇挤成肉泥的危险­跳下去加固碰垫,海浪把他整个人抛到两­米高空。艇上的 30 多条钢缆绷断了很多,一旦打到人,就会把人拦腰打断……

1974 年 8 月 1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交付海军,命名为“长征1 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第 29 期)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