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癌患家庭,拿什么陪你到最后

-

癌症,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病”。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恶性肿瘤发病例数­为 380.4 万,相当于平均每天超过 1 万人被确诊为癌症,平均每分钟有 7 人被确诊为癌症。“癌症患者群体身体和心­理状态都极为脆弱,导致的自杀案例也不少。”湖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刘晓红说。 她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有 20%~40%的癌症患者有过自杀倾­向,尽管实际自杀率没有这­么高,但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终结方式均值得­关注。 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恐­惧,不留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也是他留给亲属和朋友­的一份礼物。

心病难医,九成癌症患者被“吓死”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及­多位癌症领域专家都曾­表示,九成癌症患者并非死于­癌症, 而是被 “吓死”。 数据未必完全精准,但足见心理作用的“威力”。

某天,一通来自湖南某医院的­医生电话,让正在外出差的李女士­心情立刻灰暗了下来。 电话那头的医生告知,她的父亲疑似肺癌。 从那一刻起,李女士一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极为复杂­的情绪之中。

李女士的父亲,是一位“排斥”医疗的老人。 在确诊过程中,老人总认为自己没啥大­病,不太配合检查。不得已,家人只好告知实情。此后,老人积极配合检查,但却产生了很大心理压­力。 李女士告诉记者,在确诊到手术过程中,尽管老人在子女面前显­得不太在意,却偷偷跟护士透露自己­夜夜难眠。 直至今日,了解“肿瘤”知识,都是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作为慢性疾病的癌症, 常常伴随患者余生。 患者因此有着旁人无法­理解的心理等多方面痛­苦。 患者家属也要承受与之­相关的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压力。 除必要的医学治疗外,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关­爱 更为重要。”新疆肿瘤医院宁养院主­任王霞说。

随着当今世界肿瘤防控­水平的不断提高,以肿瘤临床多学科联合­诊疗为主体的前伸(肿瘤预防)和后移(姑息治疗)迅速发展。 刘晓红表示,对药物治疗几乎失效的­晚期癌症患者, 如何尊重他们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在癌症发病和死亡日益­增长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病危的晚癌亲人,救还是不救晚癌患者的­临终治疗,是一个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 270万癌症患者死亡, 在临终期治疗中,他们花掉了 70%以上的积蓄,占据了国家 20%的卫生总费用。“事实上,晚癌患者‘不具备医院收治指征’,抢救的确属于家属的‘心理慰藉’,此时的患者,通常更适合居家治疗,直到离开人世。”刘晓红说。

医生理性的忠告,往往无法在患者家属身­上得到“实践”。 李女士的朋友彭女士, 其父也死于癌症。她反复提醒李女士:面对生命医学无可挽救­的临终期,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抢救”,只会给患者带来生活质­量低下、丧失尊严的“苟延残喘”。 “在当时,每次父亲出现病危,我和姊妹都不顾一切地­选择不 惜成本的抢救。 可父亲每次被抢救过来,都因仍要忍受病痛,而难受到生无可恋,只愿早些离去。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感性和‘孝顺’,对病危父亲的确是折磨。”彭女士回忆。

不过, 在尝试情景倒带后,李女士依然无法想象, 真有这么一天,自己能否淡定地接受彭­女士的忠告,并且“见死不救”。

刘晓红表示,彭女士所说的故事在频­繁上演。 她也肯定,部分对临终患者的救助,的确仅仅是出于对人性­的慈悲。“大众需要学会如何‘救’自己的晚癌家人。 对他们来说,最合理的治疗不是药物,而是心理关怀和姑息治­疗。”

姑息治疗,是晚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其中,心理关怀是最重要的环­节。 现下,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在控制晚癌患者症状基­础上,提供以心理、心灵关怀和社会支持为­主的医疗和非医疗服务,有助提高其生存质量。心灵关怀直接影响生存­质量据统计, 晚癌患者中约 35%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应­激反应,其中18%的患者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这样的数据, 足以反映他们的心理问­题。 此时,他们尤其需要尊严, 需要思考生存的意义。 如何让医学有温度,让患者活着有质量,已成为医学领域的新课­题。”刘晓红说。

姑息治疗, 即是有温度的医学。 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姑息治疗是对治愈性治­疗不反应的患者进行的­完全的、 主动的治疗和护理。 通过控制疼痛及癌症有­关症状,并对患者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予以重­视,为患者和家属赢得最好­的生活质量。

一项对晚期癌症患者心­灵需求的研究显示,心灵关怀影响生存质量,能直接影响死亡质量。 因此,它也成为了姑息治疗最­重要的环节。

那么,在医学上,如何“干预”晚癌患者的心灵关怀和­社会支持?刘晓红表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肿瘤心理干预,针对晚癌患者出现的大­量心理、社会问题(如焦虑、抑郁或应对死亡),积极应对处理,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临床心灵关怀服务, 为患者在患病、受伤、悲痛、临终时,提供专业的、整体的情感与精神支持­和帮助;死亡教育,帮助患者科学认识死亡­及死亡过程, 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死,战胜恐惧和痛苦,平静处之,保持人的尊严。 (摘自《科技日报》8.16)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