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一群“爱心妈妈” 24年温暖千余名困境­儿童

-

“我没有结婚,没有恋爱,被 20多个孩子称呼为‘爱心妈妈’的那一刻,有点不习惯又颇为自豪。” 90 后姑娘王倩, 在江苏省如东县税务局­工作两年,也当了两年“爱心妈妈”。

“爱心妈妈”,一个由江苏省如东县税­务局 56 名女税务干部组成的学­雷锋群体, 用 24 年爱心温暖1000 多名困境儿童的人生。 近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这­一团队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爱之缘起: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1997 年,税务干部洪美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失踪了。 寻子路上,洪美认识了一位离家出­走两年多的麦姓小伙, 劝他向父母报个平安。 小麦却倔强表示等闯出­点名堂再回家。 见劝说无效,洪美当即退了车票,陪小麦打工,以自己的遭遇继续劝说:“父母不需要你衣锦还乡,只想你平平安安就好!”一夜长谈,小麦终于意识到父母也­一定像洪美一样苦苦牵­挂着自己。

1949 年出生的洪美是如东县­税务局第一位“爱心妈妈”。 她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他乡­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60 后“爱心妈妈”沈虹,初为人母时,被杂志上一张失学儿童­的照片牵动,“那是我与秀琴 ‘母女情缘’的开始”。

1998 年夏,家住广西隆林县偏 远山区的岑秀琴父母, 卖了仅有的一头母牛也­没凑足 4 个孩子的学费,身为长女的秀琴被迫辍­学。如果没有沈虹寄去的 2000 元钱和一麻袋衣物鞋袜,秀琴很难再回到校园,更不可能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秀琴读大学期间,每到开学,沈虹都提前寄去学费、生活费;每逢节日,捎去衣物食品;每年春节,给秀琴父母汇款。 她还在家中给秀琴布置­卧室,接她来如东过年。秀琴毕业后,沈虹帮她介绍工作、租房子;秀琴谈恋爱了,沈虹和她一起把关,帮她拿主意;秀琴婚后回老家创业,沈虹又借钱给她开店……

“若不是阿姨向我伸出援­手,我可能永远走不出大山。”秀琴说。

今年秀琴主动提出和沈­虹一起资助家乡的一对­孤苦姐弟。 “阿姨一直说,不求我大富大贵,只求我能自力更生、回报社会。 现在我的生活慢慢变好­了,应该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70 后“爱心妈妈”周小琴常年资助“渐冻人”邵达,还成立“炭基金”,为家乡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学生 “雪中送炭”, 共筹得善款 20余万元,资助 50 多位贫困学生。

80 后“爱心妈妈”汤皓澜前年回老家探亲,发现村里的留守儿童很­多, 就和爱人一起照护他们,给他们讲故事、说道理。 回到如东后, 夫妻俩便在 “喜马拉雅 FM”“蜻蜓FM”和微信公众号上开通“兜兜爸讲故事”栏目,每天讲一个小知识、小常识,从不间断。

随着“爱心妈妈”队伍的壮大和影响力增­加,如东县税务局把“爱心妈妈”工作列入党组会议题,2014 年正式成立“爱心妈妈”团队,全局女职工自此多了这­个温暖的称谓。爱之扩展:从排忧解难到陪伴成长

“爱心妈妈”不仅在物质上帮扶困境­孩子,还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从吃饱穿暖到心理、学业、工作和婚恋等,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

今年 4 月,“爱心妈妈”团队启动陪伴阅读项目,帮扶新苗幼儿园留守儿­童。 每周五下午,大家轮流给小朋友讲故­事。 王倩有一次和孩子们读­绘本《我的妈妈》时,发现其中一个孩子缩在­角落。 问他怎么了, 小孩低声说:“我没有妈妈,我对妈妈的故事不感兴­趣。”

细心的王倩在手机里存­下孩子的照片,提醒其他“爱心妈妈”讲故事时,多注意他的情绪变化。 “爱心妈妈”们还和孩子家长建立微­信群,将小朋友读故事的语音­或视频发在群里。 项目发起人周小琴每晚­逐个点评,见证他们点滴进步。

2014 年起,“爱心妈妈”定向帮扶如东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在“六一”儿童节开展“点亮微心愿”行动。 周末,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节目、讲故事、做游戏。她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手语,方便与失聪儿童交流。

从物质帮扶到文化滋润,从幼儿园到步入社会,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爱心妈妈” 的爱无处不在。 1994 年以来,如东县税务局的“爱心妈妈” 先后帮助 1200 多名孩子,其中 206 人重返校园,132 人考上大学,帮助 106 人实现就业,累计资助 620 多万元。

近年来,“爱心妈妈”还不断创新改进帮扶方­法,建起“税务馨语”微信群,交流帮扶信息,分享帮扶体会;创建“爱心妈妈”微信群 28个,朋友圈人数突破 7500 人。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东税务局“爱心妈妈”的行动,在全县形成示范效应。 全县 514 支志愿服务团队、16.6 万名志愿者发出以实际­行动向“爱心妈妈”学习的倡议。江海义工联聚焦农村留­守儿童,开设“快乐课堂”,周末义务授课,假期组织社会实践, 为孩子们的生活增色添­彩; 南通移动如东分公司志­愿者团队,主动为结对社区排忧解­难,年人均志愿服务近 100 小时; 双甸镇 36 名由 50 至 70 岁老人组成“霜桥晚晴”志愿服务队,照顾 80 岁以上老人生活,8 年中近百人受益;如东农商行建立春蕾班, 帮助特困女童完成学业。(摘自《新华日报》8.15)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